侯雪琪,張瑩楠,李德明
(1.吉林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117;2.長春東師中信實驗學校幼兒園,吉林長春,130117)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多項與學前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1]分離焦慮是幼兒常見心理問題之一。在學前階段,幼兒面臨從熟悉的家庭環境到陌生的集體環境的轉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容易導致分離焦慮的產生,這在小班幼兒或新入園幼兒群體中更為常見。[2]若在此關鍵時期未能給幼兒提供充分支持和幫助,幼兒就可能長期處于焦慮狀態,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在未來生活中產生負面影響。[3]鑒于此,本文擬采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繪制科學知識圖譜,梳理與分析我國幼兒分離焦慮的研究文獻,了解我國幼兒分離焦慮的研究現狀,為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涵蓋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以“學前兒童”或“幼兒”并且“分離焦慮”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1994—2023年,最終篩選得到459篇有效文獻。在CiteSpace內部設置參數,時間段為1994—2023年,采用Pathfinder裁剪方法,時間切片為1,分析閾值為topN%=50%。基于上述參數,生成發文趨勢圖、關鍵詞共現圖、關鍵詞聚類圖、關鍵詞突現圖,以探究國內近三十年幼兒分離焦慮的熱點主題與未來研究趨勢。
一定時間內的發文數量變化是衡量話題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它展示了該時間段內學界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并有助于預測未來的研究趨勢。如圖1所示,關于幼兒分離焦慮的發文數量在1994—2002年處于低位,而在2003—2014年期間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總體研究數量顯著增長,特別是在2012—2014年,發文量急劇上升。這可能是因為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促使學界更加關注幼兒本身的發展及分離焦慮對幼兒心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自2014—2019年,相關研究數量變化在波動中趨于平緩,在2019年后開始呈下降趨勢,2019—2021年下降尤為明顯。這種趨勢可能同當時的政策與社會環境有關,幼兒并沒有離開熟悉的環境和家人,因此分離焦慮現象出現較少,相關研究數量也相應減少。

圖1 發文趨勢圖
關鍵詞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對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體現研究的核心主題和重要概念。本研究對收集到的有效文獻進行嚴謹的數據轉化和處理,在軟件內的Node Types面板選取Keyword作為分析節點,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為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提供可視化展示。在圖譜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大小與該詞在文獻中的出現頻率正相關。如圖2所示,高頻關鍵詞主要包括分離焦慮、幼兒、焦慮、入園焦慮、小班幼兒、新入園幼兒、幼兒焦慮、策略、家園合作等,說明這是1994—2023年專家學者長期關注的核心議題。我國在研究分離焦慮時主要將焦點聚焦在幼兒身上,特別是小班幼兒或新入園的幼兒。[2]研究內容通常涵蓋對分離焦慮現象的描述和緩解策略的提出,為緩解幼兒分離焦慮提供一系列可行性建議。為了有效應對幼兒的分離焦慮問題,幼兒園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實施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建議。

圖2 關鍵詞共現圖譜
隨著文獻量的不斷增長,文獻的提取、分析和歸納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僅依靠人工閱讀已經無法完成繁重的分析處理工作。此外,個人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的差異也會影響分析過程的準確性和分析結果的客觀性。因此,需要借助技術手段解決這一問題。關鍵詞共現圖譜主要對選定文獻中涉及的關鍵詞進行分析,以描述這些關鍵詞的出現頻率。關鍵詞聚類圖譜則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更上一層次的分析,將性質相近的事物歸為一類,更能體現同一類屬下的整合性。
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聚類,設置相關參數K=10,運用LLR算法生成該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圖譜,如圖3所示。Q=0.7941(>0.3)說明圖3的聚類結構效果達到顯著水平,圖中S=0.9478(>0.7),說明聚類信度較高。

圖3 關鍵詞聚類圖譜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將幼兒分離焦慮相關研究分為四個主題,包括Ⅰ對象、Ⅱ現象、Ⅲ影響因素、Ⅳ策略。表1列出了十一個聚類標簽包含的關鍵詞。

表1 關鍵詞聚類統計
1.主題Ⅰ:對象
對象研究包括幼兒教育、幼兒、小班幼兒三個聚類。在幼兒教育聚類中,關鍵詞主要包括家長、漸近適應、社會性依戀、暫時性缺失;在幼兒聚類中,關鍵詞主要包括家庭、社會適應困難、情緒特點;在小班幼兒聚類中,關鍵詞主要包括親子分離焦慮、新入園幼兒、幼兒焦慮、梯度入園。自1994年以來,對學齡前兒童分離焦慮的研究以小班幼兒為主要研究對象。然而,在實際中,分離焦慮不僅僅出現在小班幼兒或新入園的幼兒群體,中高年齡階段的兒童群體也經常發生這種情況。[4]
2.主題Ⅱ:現象
現象研究包括焦慮、幼兒焦慮、入園適應、入園焦慮、分離焦慮、入園分離焦慮六個聚類,主要可以分為分離焦慮和入園適應兩個概念。
(1)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幼兒在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時表現出的一種情緒和心理反應。分離焦慮呈現出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包括情緒上的緊張、不安、恐懼、難過、壓抑,身體上的腹痛、頭痛、胸悶、心慌,以及行為上的躁動、拒絕、哭鬧、逃避。[5]在某種情況下,分離焦慮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影響學業表現、職業發展、社交活動、親密關系等。
分離焦慮出現在各年齡段的人群中,包括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6-7]分離體驗可以是短暫的,如幼兒初入幼兒園造成的分離;也可以是長期的,如留守幼兒與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分離。[8]
(2)入園適應
入園適應是指幼兒剛開始進入幼兒園或學校時,需要適應新的環境、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的過程。對于幼兒而言,入園適應是一個重要的生活轉變,也是他們從家庭生活逐漸邁向獨立和社交化的重要階段。一般來說,入園適應包括適應新的環境、適應新的人際關系、適應新的日常生活。[9]
3.主題Ⅲ:影響因素
該主題下,僅包含影響因素一個聚類,該聚類的關鍵詞主要包括依戀、同伴拒絕、兒童忽視、同齡編班、家庭背景、教師敏感性、物質準備、制度規約、情緒理解能力、男女差異、親子關系等。通過文獻梳理,將影響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因素做以下總結。
(1)幼兒自身因素
幼兒自身因素對幼兒分離焦慮的產生和表現有一定的影響。首先,幼兒的年齡是影響分離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10]1—3歲的幼兒常常會經歷分離焦慮的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發展出更強的自我認知和安全感,分離焦慮也會逐漸減輕。其次,幼兒的性格特點也會影響他們對分離的反應和焦慮水平。一些內向、謹慎的幼兒可能對分離有較強的焦慮反應,而外向、自信的幼兒則可能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最后,幼兒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也會影響分離焦慮。建立穩定的安全依戀關系可以幫助幼兒更容易適應分離并減輕焦慮。相反,缺乏安全感或認同感的幼兒則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兒分離焦慮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首先,幼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親子關系質量對幼兒的分離焦慮有著重要影響。親子關系質量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親密程度、情感交流和互動的質量。[11]如果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了穩定安全的依戀關系,通常會表現出較少的分離焦慮。相反,親子關系存在沖突、不穩定或缺乏情感交流,則容易導致幼兒焦慮情緒的增加。
其次,家庭環境的穩定性也是影響幼兒分離焦慮的重要因素。在一個穩定、可預測的家庭環境中,幼兒更容易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更好地應對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相反,如果家庭環境不穩定、常常發生重大變故或分離事件,幼兒可能會感到不安和焦慮。
最后,主要照顧者的離開方式也會對幼兒的分離焦慮產生影響。如果主要照顧者能夠采取主動、溫和的方式與幼兒解釋分離并提供安全感,幼兒往往會更容易適應和減輕焦慮。相反,主要照顧者的突然離開、缺乏解釋或分離時間過長則會引發幼兒的不安和恐慌。
除上述因素外,幼兒父母家庭暴力、家長過度焦慮或控制、父母關懷缺失、睡眠和飲食不規律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幼兒分離焦慮。[12-13]
(3)學前教育服務因素
在總結學前教育服務如何影響幼兒分離焦慮之前,首先需要區分學前教育服務因素與幼兒園因素。學前教育服務因素通常是指幼兒教育機構提供給幼兒的教育服務,包括教育環境、教育內容和教育師資等方面的因素;而幼兒園因素通常是指幼兒園內部的因素,包括建筑、設施、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雖然學前教育服務因素和幼兒園因素有一定的重疊,但二者的重點不同。學前教育服務更加注重教育場所為幼兒提供的服務和支持,以鼓勵他們的發展和成長;幼兒園因素更加注重被幼兒利用的物理和管理條件,以確保幼兒在幼兒園期間的健康和安全。
學前教育服務因素對幼兒分離焦慮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前教育環境的質量對幼兒分離焦慮起著關鍵作用。一個積極、安全、支持性的學前教育環境能夠為幼兒提供穩定性和安全感,幫助幼兒逐漸適應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豐富的學習和游戲機會、積極的社交互動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都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和情緒調節能力。[14]其次,學前教育內容也會影響幼兒分離焦慮的程度。培養幼兒情感和社交技能、開展分離適應的教育活動、培養自主性和安全感、提升情緒調節和應對技能,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處理分離焦慮情緒,提高應對挑戰和適應變化的能力。最后,學前教育師資對幼兒分離焦慮的影響也十分重要。有經驗且富有情感響應能力的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建立信任和情感依托,他們的支持與理解能夠提供幼兒在學前教育環境中的安全感,幫助幼兒適應學前教育的分離情境。教師的支持和關懷可以減輕幼兒的焦慮,為其提供情緒安全感。[15]
4.主題Ⅳ:策略
策略研究包括應對策略和緩解策略兩個聚類,且都位于聚類圖譜較為中心的位置。這表明在以往的研究中,許多研究者將目光集中在如何緩解或解決幼兒分離焦慮的問題上。
(1)內部策略
內部策略是針對幼兒分離焦慮的一種策略性應對方法。首先,引導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感。通過與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的、親密的關系,為幼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以增強幼兒的安全感。主要照顧者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可以提供安全的、穩定的情感依托,與幼兒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其次,鼓勵幼兒表達情感。[16]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創造一個開放的交流環境,讓幼兒自由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擔憂,并且給予理解和支持。這種開放的溝通環境有助于幼兒通過情感的發泄來緩解焦慮,從而更好地適應分離的情境。
(2)外部策略
外部策略是針對幼兒分離焦慮的另一種策略性應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采取逐漸分離的方式,增加幼兒離開主要照顧者的時間。開始時可以嘗試短暫的分離,隨后逐漸增加時間長度,讓幼兒適應分離過程。這樣的漸進分離可以減少幼兒的焦慮感。其次,設置分離準備活動。在分離之前設置一些準備活動,例如講述故事、角色扮演等,可以讓幼兒了解即將發生的分離,并提前適應。這些活動可以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讓他們準備好離開主要照顧者。最后,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物品。可以讓幼兒攜帶一些具有安全感的物品,如寵物玩具、毛巾或家人的照片等,以幫助他們在分離過程中仍感到安全和親近。這些物品可以成為幼兒的情感支持和依靠。[17]
圖4按時間順序展現了各關鍵詞出現的時間及突變的時段,呈現出近年來關于幼兒分離焦慮研究熱點變化的趨勢。在過去三十年中,高頻詞匯在文獻中被采用的時間軸顯示了關鍵詞的出現時間以及突變的時段,加粗的線條表示該高頻詞匯在特定年份出現的高密度情況。例如,“焦慮”一詞在2006—2010年出現頻繁,這表明在這個時期內專家學者更多地關注了幼兒分離焦慮的相關問題,產出了很多與幼兒分離焦慮相關的文獻資料。隨著時間的變化,研究重點也發生了變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研究對象方面,重點從小班幼兒和新入園幼兒逐漸擴展到了更廣泛的對象,包括了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群體。而在研究方法上,則出現了更多針對幼兒分離焦慮的治療策略和緩解方法的探索,如音樂治療。除此之外,家園合作、入園準備也被提及,表明研究者意識到幼兒分離焦慮不僅是幼兒園與幼兒之間的雙向聯系,更多地涉及了幼兒園、家庭和幼兒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合作。這種趨勢預示著未來在幼兒分離焦慮研究領域中,將更加注重整體的幼兒發展環境和多方合作的重要性。

圖4 關鍵詞突現圖譜
未來關于幼兒分離焦慮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化和多樣化,研究者應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探索幼兒分離焦慮的機制、影響因素和干預策略,為實際干預和支持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1.跨學科研究
現有研究集中在學前教育或幼兒心理學領域,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相對較少。未來的研究應更加注重跨學科的合作,結合心理學、教育學、神經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深入探索幼兒分離焦慮的形成機制、影響因素以及干預策略。這種跨學科的合作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幼兒分離焦慮問題,并為制定更有效的干預方案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2.跨文化比較研究
國內現有關于幼兒分離焦慮的研究主要基于普遍社會和文化背景,缺乏專門針對跨文化的研究或者不同文化下的比較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幼兒分離焦慮產生的影響因素及異同之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對幼兒分離焦慮的態度、影響因素以及跨文化干預策略的適用性。此外,通過跨文化比較,可以發現不同文化間干預策略的適用性和差異,為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干預方案提供重要參考。
3.縱向研究設計
除了橫斷面研究,使用縱向研究設計追蹤幼兒分離焦慮的變化和發展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有益方向。通過這種設計,研究者可以追蹤幼兒分離焦慮在時間上的變化和發展,了解分離焦慮的發展軌跡。縱向研究還可以幫助揭示潛在的風險因素,如家庭環境、個體特征等對幼兒分離焦慮的長期影響,進而為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
4.技術和方法的應用
未來的研究可借助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如腦成像技術、生理測量、虛擬現實等,來深入了解幼兒分離焦慮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此外,社交媒體和移動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提供實時、客觀的數據,加深我們對幼兒分離焦慮的理解。
通過對我國幼兒分離焦慮研究現狀與趨勢的可視化分析,深入了解了這一重要主題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走向。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遍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分離焦慮,而未來的研究趨勢則呈現出跨學科合作、文化比較、縱向追蹤和技術應用等多元化的特征。這一發展趨勢為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和深入探索的機會,同時讓研究者更深入地意識到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