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艷
(福建省兒童保育院,福建福州,35000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兒童的生命和促進兒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幼兒園作為兒童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需將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以增強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幼兒園安全教育是根據3—6歲兒童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組織的豐富有趣的安全教育活動。兒童視角下的高質量安全教育,注重發揮兒童在課程中的主體作用,強調關注兒童的生活,傾聽兒童的聲音,尊重兒童的意愿,滿足兒童的需要,根據兒童年齡階段特點開展對兒童當下及未來發展有價值的安全教育課程,其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于兒童的發展。本研究擬從兒童角度出發,基于《綱要》中的要求,對當前幼兒園安全教育進行研究,提出改進幼兒園安全教育的舉措,以期提高幼兒園安全教育效果。
在進行安全教育時,教師應注意兒童學習的特點,使安全教育的內容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并將安全知識滲透兒童的一日生活。認知始于體驗,兒童視角下的高質量安全教育活動是兒童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有益活動,需要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師應捕捉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契機,把握該生活事件蘊含的教育價值,寓教于樂,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體驗安全的重要性。
生活化的安全教育活動在滲透兒童的一日活動。[2]例如,可以在戶外活動中培養兒童安全使用器械、不推擠等安全意識,在每日午睡環節引導兒童養成正確睡姿、不帶尖銳物品上床等良好習慣,在遭遇雷雨天氣時,啟發兒童討論雷雨天活動的注意事項。教師需重視并發揮兒童學習的主體作用,支持其成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例如,在大班開展的“遵守規則小達人”活動中,教師從兒童表達表征記錄表中發現,兒童表達表征問題集中在秩序問題上,如在上下樓梯時推擠、排隊時搶占排頭、列隊行走時掉隊、游戲排隊時擁擠等,教師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由此衍生了“我會排隊”安全教育活動課程。在正式開展課程前,教師觀察記錄兒童在日常排隊中存在的問題,將其拍攝成視頻;在課程活動中,教師組織兒童觀看視頻,引導兒童觀察、發現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讓兒童深刻意識到有序排隊的重要性,帶領兒童主動尋找解決策略。兒童積極討論文明排隊的正確規則,并通過畫圖的方式梳理。兒童主動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強化了其在生活中安全排隊的意識。
兒童視角下高質量的安全教育活動,關注兒童對活動的參與程度。模擬真實情境的安全演練活動,能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在消防安全演練中,幼兒園邀請消防部門專業人員投放演練專用煙幕彈,模擬火災場景;在防拐騙演練活動中,教師組織兒童到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家長志愿者扮演的“騙子”用玩具、糖果對兒童進行“誘拐”;在防暴自衛安全演練中,家長志愿者扮演的“歹徒”以送快遞的理由,強行闖入校園……通過模擬真實情境,兒童體驗了危急場景,印象深刻,獲得了一定的逃生避險的經驗,身體記憶也被強化,從而有效提高了自身遇險時的反應和逃生能力。
保障兒童生命安全是幼兒園安全教育的目的,安全教育需回歸生命教育的原點,鏈接兒童的經驗,強化兒童對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認同,讓兒童學會主動珍惜生命、主動保護生命安全。[3]為了提升兒童避險逃生能力,增強兒童安全防患意識,福建省兒童保育院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了“防震減災”主題系列活動。生活在福建地區的兒童對地震災害沒有深切的經歷,對地震危害的認識也不深刻,于是,教師以熱點新聞事件為切入點,帶領兒童觀看新聞視頻。新聞視頻中鮮活的案例給兒童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兒童圍繞新聞展開討論。隨后,教師在班級創設“廢墟”場景,讓兒童在模擬真實場景中學習自救,深刻體會到用科學方法自救的重要性,使兒童對地震及其危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對學習和掌握逃生避險的科學方法有了更加強烈的意愿。教師啟發兒童進一步結合日常生活場景,如班級、游樂場、野外、乘坐汽車、戶外、海邊等,討論自救方法。兒童開始有針對性地討論在這些場景發生意外時應該如何避險自救,并用畫圖的形式來記錄、梳理,積累經驗,并通過與專業人員進行互動,進一步學習安全知識,提升避險自救能力。在“防震減災”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以社會新聞事件為切入點,引發兒童的興趣,追隨兒童的興趣方向行進式展開活動,有效促使兒童珍愛生命意識觀念的形成,并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兒童積極參與行為探索和頭腦風暴,提升兒童安全避險意識。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體現既貼近兒童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寬兒童的經驗和視野的原則。[1]安全教育是長期、連續的過程,安全問題受兒童成長環境、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而處于不斷變化中,因此,幼兒園的安全教育課程應該具備前瞻性,它不僅要滿足兒童當下的需要,還要考慮兒童發展的需要。教師應抓住當下生活事件、季節變化、自然災害、偶發意外、社會熱點安全問題、人身傷害等教育契機,開展常態化安全教育,還應考慮適應兒童未來生活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從深度、廣度、形式上拓寬安全教育課程范疇和內涵。教師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開展反家庭暴力、網絡安全、防性侵犯等內容的安全教育,并通過具有可操作性、游戲性的教育途徑開展課程。例如,在主題活動“我的身體”中,借助《我會勇敢說“不”》《你是男孩,我是女孩》《快走,遠離這些危險》等安全教育繪本,實現安全教育內容可視化,使性別安全教育易于兒童接受和理解,并拓展性別安全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內容豐富、涵蓋面廣的電子媒體平臺,利用多媒體資源開展安全教育,如利用安全教育平臺上的資源開展網絡安全、反對家庭暴力等專題教育,通過觀看視頻、動畫直觀生動地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不斷地豐富兒童生命成長經驗,幫助兒童習得安全知識。
創設適宜的環境是學前教育提高質量的關鍵途徑,也是基本途徑。幼兒園環境創設要堅持兒童立場,讓環境真正成為兒童的環境和為了兒童的環境。幼兒園環境的水平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幼兒園課程的水平和質量,只有教師真正從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興趣、需要出發,為兒童創設適宜豐富的環境,這種環境才能真正成為促進學習的環境。[4]基于兒童視角的安全教育環境創設,需以兒童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眼光、發展需要等為依據,關注兒童的想法、經驗、感受及表達偏好,注重讓兒童參與環境創設并和環境有效互動,使環境有效支持兒童的游戲和學習。
環境是隱性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第三任教師,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功能。《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兒童的發展。[1]因此,教師需充分發揮環境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在營造幼兒園安全教育環境時,應轉變教師主導的狀況,教師需回歸兒童立場,以兒童為主導,引導兒童主動地與環境互動,在環境中體現兒童意愿、思想、學習、經驗,并追隨兒童的興趣、需要、認知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進行環境的變化和延展,讓兒童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使環境更有效地成為安全教育的重要載體。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我是安全小衛士”中,兒童充分討論在幼兒園的戶外、專項室、活動室等場所活動時的安全注意事項,并通過畫圖的形式進行記錄。當兒童提議將記錄展示在幼兒園的環境中,并對展示地點、展示內容形式及布置方式提出建議時,教師應尊重兒童的意見,接納兒童的想法并給予支持。師幼共同討論后,設計統一的模板,用于展示兒童的安全提示記錄。兒童將制作好的安全提示牌展示在走廊、樓梯、戶外及活動室各處。當兒童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對應的環境中時,認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這進一步提高了兒童參與班級安全環境創設的積極性。兒童根據日常班級活動需要,設計了“小心地滑”“當心夾手”“請勿攀爬”“有序排隊”等安全標志,制作了區域活動安全規則墻……在這次活動中,教師尊重并引導兒童,從兒童的理解出發,讓兒童積極主動地創設了基于兒童立場的互動性安全教育環境,充分發揮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促進兒童對安全知識、規范安全行為的學習。
教師應創設有效的安全活動場景,讓兒童置身情境中互動體驗,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獲取經驗,習得安全技能。例如,在交通安全主題活動中,兒童搭建了十字路口,制作了斑馬線、紅綠燈等;在火災逃生主題活動中,教師將狹長、光線較暗的走廊設置成消防逃生體驗區,配置火災指示燈、煙霧發生裝置等設施,投放水、毛巾、被子等材料,模擬火災發生時從消防通道逃生的場景,讓兒童在沉浸式體驗中掌握避險自救知識。
師幼互動質量是學前教育過程性質量的核心,在幼兒園各項活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鄢超云提出,要從“成人講、兒童聽”轉換成“兒童講、成人聽”,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思考兒童怎么講、講什么、如何幫助兒童講。[5]充分的表達是教師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的重要契機。兒童視角下高質量的師幼互動,要求教師鼓勵兒童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盡可能地展現兒童的聲音,教師通過觀察和傾聽,多角度探究兒童、理解兒童,通過高質量互動支持兒童。
兒童的外顯行為由許多的內隱原因造成,在班級創設“心情角”,能幫助教師感受、識別、回應兒童的情緒,幫助教師在深入了解兒童內在的心理需求的基礎上,更有針對性地處理兒童外在行為問題。[6]教師應巧用班級空間,設置相對獨立并私密的角落,提供抱枕、毛絨玩具等有助于舒緩情緒的工具,營造安全、溫馨、平和的氛圍,讓身處其中的兒童獲得安全感,從而自由、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幼兒園開展安全演練后,教師可引導兒童通過在“心情角”中插心情牌、自由涂鴉、繪畫記錄、角色扮演、電話傾訴等多種方式覺察和表達內在的情緒,釋放安全演練給兒童帶來的影響。教師通過兒童的表達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傾聽兒童內在的聲音,接納、共情、疏導兒童的情緒,讓互動更有溫度,讓情感連接更加緊密,以此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模式,使師幼關系更加融洽。
鄢超云提出,教師對兒童了解得越多,對兒童學習提供的支持越多,兒童就會發展得越好。[5]因此,需要營造積極的師幼互動氛圍,啟發兒童充分表達,讓教師有機會從多角度解讀、探究兒童,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課程。在開展安全教育課程前,可以通過訪談、觀察、繪畫等多種方式了解兒童的經驗和需要。例如,在開展關于家庭防火的消防安全教育課程前,教師應通過和兒童交流訪談、觀察兒童的繪畫作品,了解到不同成長環境下的兒童經驗各有偏差、關注點各有側重。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和價值判斷,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針對“家中的消防風險點有哪些”等個性化話題,分別給予回應,針對“發生火災時逃生注意事項”“居家防火妙招”等共性話題,以小組和集中活動的方式進行梳理回應。在師幼互動中,要注意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在先,教師在后。針對實際需要和疑惑,教師應給予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支持,為兒童構建新的認知發展提供支架。
構建家園一體化教育網絡,能持續強化安全教育成效。兒童視角下高質量的家園共育,要求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以滿足不同兒童的發展需要。
家園合作共識是家園共育關系建立的基礎和前提。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氛圍、家長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家園共育模式構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注重激發家長的主動參與意識,與家長達成一致的教育共識,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安全教育環境,使安全知識在生活中充分得到運用,并根據兒童個性特點及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拓展教育內容。[7]例如,在幼兒園開展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后,教師可延伸活動,家園共育開展家庭地震逃生安全演練;在開展防拐安全教育后,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防拐演練和相關教育。家園雙方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使安全教育的效用得以在兒童日常生活中發揮。
家庭和社會是幼兒園安全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應積極構建家庭、幼兒園、社會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平臺,發揮安全教育資源優勢,通過實地和網絡互動的模式,線上線下聯動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挖掘家長資源,鼓勵家長以志愿者的身份指導、參與安全教育活動,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安全保障,持續強化安全教育成效。
幼兒園安全教育直接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高質量的幼兒園安全教育,強調教育者從兒童視角出發,在深度理解兒童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拓展安全教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創設有效的課程環境和活動場景,構建支持性高的師幼互動和家園共育模式,開展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成效。幼兒園應通過開展高質量的安全教育,保障兒童的人身安全,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兒童的法制觀念,幫助兒童適應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