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顯
給地球“搬家”的過程中,科學家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工具,包括搭載各種傳感器的衛星和飛機等,它們構成了一個龐大而靈敏的數據收集系統,就像眼睛一樣,一刻不停地“觀察”著地球的每個角落,收集著數據。

衛星就像空中攝影師,它們高高地環繞在地球上空,不斷給地球拍照。這些照片不僅包括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地球表面的各種信息,例如溫度、氣候、植被覆蓋等。通過這名“空中攝影師”,科學家可以遠距離觀察和監測地球的變化。
飛機就像會飛翔的攝像師,它們在大氣層中巡游,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拍攝地球的畫面。攜帶各種先進的傳感器,飛機能夠捕捉更為詳細和精準的數據,例如城市規劃、土地利用情況等。

科學家如同畫家一樣,用數字把地球“畫”出來。他們通過數學公式、計算機程序,把地球的形狀、顏色、溫度等都翻譯成數字語言。
首先,科學家將從衛星、飛機等平臺獲得的原始數據轉換成數字。這個過程就像將“攝影師”“攝像師”觀看到的風景,翻譯成一串串數字編碼,將地球的“畫面”數字化。

接著,科學家使用各種數學公式,開始描繪地球的風景。這包括地球的自然風光、城市的建筑布局、海洋的波濤等。每一處細節都用數字語言精準地表達出來,形成了一幅數字地球“畫卷”。
人工智能就像數字地球的超級大腦,負責處理龐大的地球數據。想象一下,我們的地球有著無盡的信息,從氣象數據到土壤成分,從城市交通到海洋生態……數據量巨大,但有了人工智能,數字地球就能夠高效地處理、分析,甚至預測各種情況。
地球的“語言”多種多樣,例如氣象數據的“語言”、植被的“語言”、城市交通的“語言”等。人工智能就像一位多語言翻譯官,將這些不同領域的信息翻譯成數字語言,使數字地球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這些信息。這種翻譯能力讓數字地球變得更加智能化。

數字地球讓地球萬物皆可計算,在未來,或許我們都可以在數字地球營造的沙漠、海洋、森林中自由翱翔!
(責任編輯 / 高琳?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