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以下簡稱“故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之一,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精華,也是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歷史縮影。2024年2月16日,中科館大講堂邀請到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古建筑專家周乾老師,為大家解讀故宮建筑里的古代智慧與傳統文化內涵。
故宮建筑均屬于官式建筑。官式建筑是相對于“民間”建筑而言的,通常也稱為宮殿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建造有著嚴格的規定,對于故宮而言,其主要特征包括嚴謹的形制、絢麗的色彩、有序的構架、優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和諧的環境等多個方面。
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此前,明朝的皇宮為南京故宮,故宮便是以南京明故宮為藍圖進行規劃設計的。據《明史》記載,北京故宮的規制與南京明故宮基本相同。不僅如此,兩個皇宮的許多建筑名稱也能對應上,例如城門中的午門、西華門,還有宮殿中的奉天殿、謹身殿(故宮中的這兩座宮殿后期改名為太和殿、保和殿)等。
《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四年,江蘇泰州人陳珪(guī)擔任故宮營建總負責人和總規劃師。在故宮的營建過程中,各個方面都有其代表人物,例如:江蘇常州人蔡信是木工的代表人物,巧妙運用運籌學原理處理渣土;上海人楊青是有名的瓦工,善于測算,能夠準確計算工料,管理工地上的瓦工和壯工非常到位;石工代表人物是江蘇無錫人陸祥,保和殿后的石雕便是他的功勞……

故宮保和殿后的石雕
所以,故宮的設計規劃并非一個人的成果,而是古代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出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筑規劃、設計和管理水平與技術。
這個說法并不準確。事實上,故宮的房間數量在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
在明朝,永樂年間,故宮有8300多間房;崇禎年間,故宮的房間數量達到2萬間。在清朝,故宮約有1萬間房。1972年,經過專家的現場測量結果得知,彼時的故宮共有8707間房屋。到了2012年,故宮房屋數量變為9371間。

(責任編輯 / 代竹蕊?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