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璋翔 李先庭

地熱能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地球最初形成時留下的熱量,二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這種內部能量通過地殼巖石的熱傳導,以大約44太瓦(1太瓦=1012瓦特)的速率緩慢向外傳遞。深度每增加100米,全球平均溫度就會增加約3攝氏度。不同地區因地質環境不同,地熱能梯度(溫度變化)也不同。
人類很早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利用溫泉沐浴,利用地下熱水取暖、建造農作物溫室等。
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熱能是能夠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最有前途的低碳能源。那么,我們能不能像科幻電影中那樣,直接深入地心獲取地熱能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現實中的情況比較復雜——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0千米,要深入地心獲取能源,技術難度非常大。

人類可以利用地熱能產生電能,即通過地熱制取高溫熱流體后,將其送至電廠產生電能。第一座地熱發電站建于20世紀初,位于意大利的拉德瑞羅(Larderello)火山區。目前,世界已有數百個地熱發電廠。在一些地熱活躍的地區,例如冰島,地熱能甚至可以為整個城市提供電力和暖氣。
我國的地熱資源分布廣,高、中、低溫地熱資源全都有。例如,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西藏自治區建成了羊八井地熱電站。
此外,地熱還能夠制冷。聽起來熱與冷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二者之間是如何實現轉化的呢?

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是和空調、冰箱一樣的、利用電能產生冷的設備

制冷是使自然界的某物體或某空間達到低于周圍環境的溫度,并使之維持這個溫度。人類依靠制冷從自然環境開創了人工環境。當然,隨著人工環境需求的增多,也要付出能源和環保的代價。因此,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以減少能源需求,并創造更優質的人工環境。
實現制冷有兩種途徑:一是利用天然冷源,二是利用人造冷源。公元前1000年,人類就有計劃地存貯和應用天然冰,用于食品貯存和環境降溫;1890年前后,空氣調節獲得初步發展,出現了工業空調和舒適性空調,創造出人類所需的溫濕環境。
通常,我們接觸到的制冷技術屬于普通制冷范圍,主要采用液體汽化制冷法(或者叫蒸發冷卻),其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例如游泳上岸后會覺得冷、酒精涂抹在皮膚表面會感到涼等,都是蒸發冷卻的緣故。
地熱能制冷的第一種途徑是利用地熱產生電能,再進行制冷:將地熱能發出的電能輸給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大家可以把蒸氣壓縮式制冷系統看成和空調、冰箱一樣的、利用電能產生冷的設備。通過這個系統可以制取低溫冷凍水(例如7~12攝氏度),再將冷凍水送入用戶。

地熱能制冷的另一種途徑是通過地熱能制取高溫熱水,直接通入一種叫作吸收式制冷系統中。該系統以熱能為主要驅動力制取冷凍水。
吸收式制冷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幾乎不消耗電能,可以通過例如地熱水、工業余熱、太陽能等熱源制取的熱水來驅動系統運行。該系統的能效與地熱溫度有關,一般1份熱量約能制取0.3~0.5份冷量。

前兩種形式主要是通過采集深層高溫地熱能,產生電能或高溫熱水進行制冷,而淺層地熱能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一種冷量。
通過地下熱能交換器,地熱制冷系統可以將熱量從建筑物內部或其他熱源中吸走,然后將熱量傳遞到地下,利用地下相對較低的溫度來實現制冷。研究表明,華北地區2米以下土壤溫度在15~18攝氏度,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冷量來源。

利用淺層地熱直接制冷系統原理
我們可以在地下鋪設地埋管換熱器,將溫度較高的水通入地下降溫,從而獲取低溫水為用戶提供冷量。此外,夏季運行空調系統時,室外機會產生大量熱(實際上,是將室內提取的熱量排至空氣中),我們可將這部分熱量排入地下,從而提高空調系統的運行效率。
在未來,或許科學家能開發出一種新型的鉆探設備,可以抵達地球的深處,讓巨大的地熱能為地球提供無盡的能源!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