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瑋
高速飛行的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會與空氣劇烈摩擦,帶來上千攝氏度的高溫,這樣的溫度可以熔化或損壞飛行器。
人類通過皮膚出汗,可以帶走身體多余熱量,來維持體溫恒定。那么,能否讓飛行器模仿人體“出汗”,來解決高溫難題呢?會“出汗”的超聲速飛行器,能經受住高溫的“烤”驗嗎?
自飛行器誕生以來,人們對飛行速度的追求從未停止。當飛行器的速度達到或者超過聲速時(空氣中的聲速在1個標準大氣壓和15攝氏度條件下為340米/秒),其前方的空氣被一層一層地壓縮成一堵密度很高的“空氣墻”,形成激波(又稱沖擊波)。這使飛行器阻力急劇增大,速度衰減并劇烈振蕩,出現聲障。
飛行器要想突破聲障,必須耗費成倍的能量。工程師需要重新設計飛行器的氣動布局,以減小阻力;機身所使用的材料,也必須更加結實,而且能耐受一定的高溫,否則飛行器結構就可能遭到損壞。
隨著飛行器外形的改進和航空發動機性能的提升,突破聲障早已不是難題。然而,當飛行器以如此快的速度飛行時,周圍的高速氣流會與飛行器發生強烈摩擦,飛行器表面的空氣溫度會急劇上升,產生“氣動熱”。
隨著飛行器飛行速度和飛行時間的大幅提高,“氣動熱”在極端條件下引起的高溫、高熱流,會大大超過材料耐溫極限,同時也會引起飛行器內部溫度升高,使艙內工作環境惡化。
當飛行器速度達到3倍聲速時,其前端的溫度可達330攝氏度;當速度達到8倍聲速時,飛行器表面的溫度則會升至上千攝氏度,這超過了絕大多數材料的耐受溫度。
這種隨速度呈指數增長的“氣動熱”,足以將飛行器燒毀,即出現熱障。如何高效散熱、突破熱障,是當前超聲速飛行器要翻越的另一座“大山”。

樹木的蒸騰作用示意圖
大自然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很早之前人們就知道,在酷暑時節,“大樹底下好乘涼”——樹葉能遮住陽光,樹下通風好,樹葉里的水分蒸發要吸收熱量,使周圍的空氣溫度降低。
如下圖所示,樹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通過根、莖、枝內極細的導管向上輸送水分;最后,水分達到樹葉并以水蒸氣的形式排入大氣。這個無聲的過程被稱為蒸騰作用。
當陽光照射到葉片上時,大部分能量轉化為熱能,如果溫度過高,葉片會被灼傷。但是,在蒸騰過程中,水變為水蒸氣時會吸收熱能,使葉片表面的溫度降低。這樣,即使葉子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也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受到損害。
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來降溫的智慧,同樣在人體散熱上有類似的體現。那么,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恒定的呢?
嘗試在手背上滴一小滴水,用嘴對著水滴吹氣,滴水處會逐漸感到涼爽,這就是蒸發散熱。
如果劇烈運動或其他原因使體溫升高,血液流經肌肉和組織,會把多余的熱量帶到皮膚表面,刺激皮膚上的汗腺產生汗液;汗液通過皮膚上的微小毛孔逸出,到達皮膚表面就蒸發了;熱量隨著汗液的蒸發被帶走,皮膚溫度降低,體溫就可以維持恒定了。

人體通過出汗散熱,維持體溫恒定(繪圖/閆麗芹)
植物通過蒸騰作用降溫,人體通過皮膚出汗帶走多余熱量,那么,能否讓飛行器模仿植物的蒸騰作用和人體的出汗,來緩解“氣動熱”帶來的高溫難題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人員在飛行器的高溫部位,嵌入形狀類似汗腺的微小通道網絡;利用壓力泵將飛行器自身攜帶的冷卻劑注入高溫熱氣流內;制冷劑在從多孔防護層流向飛行器表面的過程中,可以連續吸熱,從而阻斷“氣動熱”對飛行器表面的熱侵蝕,并形成有保護作用的氣膜層。這樣可以弱化飛行器壁面與高溫主流流體的直接換熱,使飛行器表面的溫度得到有效控制。這種冷卻方法就是航空航天領域常用的發汗冷卻。

?發汗冷卻的工作原理(繪圖/閆麗芹)
可重復使用且防熱效率高是發汗冷卻顯著的優勢。從理論上講,只要系統提供足夠的冷卻劑,發汗冷卻系統就可使飽受“烤”驗的飛行器實現長時間的穩定工作。當飛行器的制冷劑耗盡后,只需重新補充制冷劑便可再次對飛行器進行冷卻。
根據這些優點,發汗冷卻可用于飛行器的頭錐、發動機噴管(使氣流降壓增速的管道)喉部、發動機燃燒室等高熱流部位的溫度控制。

燃燒室位置示意圖

?發汗冷卻應用于頭錐(繪圖/張玲)

發汗冷卻應用于燃燒室(繪圖/閆麗芹)
植物蒸騰作用和人體蒸發散熱,啟發研究人員設計了能“出汗”的超聲速飛行器。大自然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它是一本無盡的教科書,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生活啟示。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從大自然中汲取養分,讓它指引大家的成長之路!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