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珠穆朗瑪峰,
潛入斐查滋海淵,
世界如此廣闊。
回到中國大地之上,
我們向著中國陸地最低點進發,
于此處感受大地的脈搏。

吐魯番盆地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長約75千米,盆地邊緣被群山環抱。在維吾爾語中,吐魯番意為低地,這里是中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素有火州之稱。
高熱與這里的地形地貌有關。吐魯番盆地地勢低洼,有聚熱作用,又因地形封閉,所以盆地熱量難以向四周散發。另外,吐魯番盆地地處西風帶(大約位于南、北緯 35 ~ 65 度的中緯度地區,為對流層自西向東環繞地球運行的氣流),與周圍山脈的相對高差可達幾千米,氣流越過高山后,焚風效應(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不斷下沉,氣溫升高,相對濕度降低)極其顯著,更是推動盆地氣溫不斷攀升。
盛產葡萄的吐魯番市坐落在吐魯番盆地南部腹地,該市亞爾鄉境內有公認的中國內陸海拔零點(海拔高度為0米),零點向南30余千米,就藏著中國陸地最低點——艾丁湖。
艾丁湖,在維吾爾語中意為月光湖,海拔高程-154.31米(2008年國家公布測繪數據),為中國海拔最低的干旱內陸濕地湖泊。它整體呈狹長的紡錘形,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跨度約8千米,可形成湖水的面積約200平方千米。
它形成于2.49億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曾是一個面積龐大的淡水湖。幾百萬年間,由于氣候變化、地質結構改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原因,艾丁湖的面積不斷縮小,如今,艾丁湖區域是中國唯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天氣酷熱干燥的暖溫帶大陸性極端干旱氣候區,這里的極端高溫可達48~50.2攝氏度,地表溫度甚至能超過80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5.4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600.5毫米,為降水量的近170倍。

吐魯番盆地“火云谷”壯麗的丹霞地貌

艾丁湖干旱龜裂的地表,其上覆蓋著鹽層
事實上,現在的艾丁湖由湖積平原、鹽沼澤和水域3部分組成,水面時大時小,通常只余幾十平方千米,年均積水期只有12月至次年2月共3個月。之所以稱它為月光湖,也是因為高溫使湖水水分迅速蒸發,銀白色的鹽類物質日積月累,滿目都是堅硬的地表鹽殼,看上去就像一輪明月。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的數據顯示,艾丁湖已經成為中國礦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種離子、分子與化合物的總量)最高的湖泊之一,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化工原料基地。
艾丁湖的水補給來源于吐魯番盆地北部博格達峰南麓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它的上游河流很多,但僅有兩條河流進入艾丁湖,其他河流出山口后的地表徑流多消失在戈壁之中,注入地下水或溢出為泉水。
艾丁湖水面大小及貯存水量,主要受上游河道來水量豐枯程度和經濟社會用水量多少的影響,近60年來,該區域的氣候愈發干旱,人口大量增加,農田灌區擴大,地表水與地下水被過度開采,導致入湖水量大幅減少,湖水面大小出現3次變化波折,呈減小、增加、再減小的趨勢。
艾丁湖水的面積縮小甚至干涸,必然引起土壤鹽堿化和沙化程度加劇,周邊生物多樣性減少,還會間接引起區域周邊的冰川退縮。人類生存用水不可以吃干榨盡,把一部分水留給艾丁湖,留住這片濕地,才能調節生態氣候、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家園,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中國將艾丁湖納入國家級濕地保護建設之中,進行“退地減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增加生態補水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后,艾丁湖水域面積貯水濕地生態環境總體向好,湖區水域面積恢復,駱駝刺、蘆葦、檉(chēng)柳等荒漠濕地植被長勢良好,引來野鴨、天鵝、白鷺、大雁、鴛鴦等鳥類在此生活。
為保護艾丁湖生態環境,我們課題組曾多次深入相關區域開展技術采樣工作。我還記得2020年5月16日那天,早上8點,我們一行3人驅車約2小時到達艾丁湖目標觀測點,在5月份,新疆其他地區的最高氣溫通常不超過25攝氏度,而這里的環境小氣候可達38攝氏度。從早10時至午14時,我們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安裝相關監測儀器,每人幾乎喝了8瓶水,汗流浹背,衣裳都濕透了。汽車內的溫度更是高得燙手,就是一個字——熱!
為了實時監測艾丁湖區域地下水埋深的變化情況,我們課題組在艾丁湖入口處事先選定了7號和8號兩眼井,并于2021年5月初在此安裝、調試監測設備。這些儀器每30分鐘就可以發送一次數據,工作狀態十分穩定,進入12月下旬,它們的數據突然中斷了,而距艾丁湖區域西北約70千米外同期安裝的監測設備卻運行良好。
我們排除了設備損壞的可能后,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為此,2021年12月24日下午,我們3人再次驅車前往艾丁湖觀測點。到達目的地后,天已經完全黑了,我們只能在車燈的照明下工作。
經過一番檢查,我們找到了原因。原來,進入冬季后,艾丁湖的海拔過低,且氣溫下降到零下10攝氏度,傳感器信號微弱,消耗功率過大,這種情況我們從未遇到過。我不禁感嘆,艾丁湖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讓這些儀器設備都“水土不服”了。

作者正在艾丁湖觀測點安裝生態測墑儀,可用來監測土壤濕度、溫度等信息(供圖/周和平)

作者及其同事正在車燈的照射下檢查、維修監測設備(供圖/周和平)
在蒸騰的熱氣中,在大地的“心跳”里,我們穿過一叢叢檉柳,一望無際的鹽澤正銀光閃爍。腳下是百萬年滄桑的地質變遷,眼前卻跳躍著屬于未來的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