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加棟
浙江省天臺中學

【熱點速遞】
過大年、唱大戲是新春佳節的優秀傳統。《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2月21日報道:大年初一,上海京劇院就在天蟾逸夫舞臺陪觀眾過年;《老黃請醫》丑角挑梁,詼諧幽默的表演逗得觀眾喜笑顏開。有觀眾表示:“春節在天蟾看京劇已經是我們家的儀式感。”
在北京,精品演出薈萃春節假期。北京藝術院團帶來話劇《正紅旗下》《我可憐的馬拉特》,戲曲《鎖麟囊》《牡丹亭》等。特別可喜的是,2023年小型演出場所表現亮眼,舉辦超1000場演出,占北京演出總場次的80%以上。演藝新空間舉辦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演出活動,涵蓋戲曲、話劇、音樂劇、音樂會等藝術門類。“會館有戲”打造古韻新聲,正乙祠戲樓、顏料會館、北京湖廣會館分別上演吉祥昆曲《天官賜福》、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老門神”》和評書專場,展現會館文化活力新場景,受到各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春節不僅是闔家團圓、歡樂祥和的節日,更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經典的重要載體。
【本質闡釋】
文化經典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財富,需要傳承。中華文化經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經典包含著先人的智慧,必須傳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承傳統文化經典,必須采用符合時代發展的方式。如此,文化經典才能更好地深入生活,“飛入尋常百姓家”。
傳統文化是較抽象的概念,理解時,要化概念為具象,用具體的文化形態——詩歌、文物、繪畫、書法、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民族匠心(茶藝、京劇、刺繡、剪紙、皮影戲)等去詮釋抽象概念的內涵。中華文化經典是需要傳承并發揚光大的,不要讓文化經典因為久遠而與現實生活產生隔膜。唯有傳承,才能彰顯民族驕傲;唯有發揚,才能延續民族自信。守護文化經典,就是守護文脈,守護民族的根和魂。優秀的歷史文化經典是一種基因,是一種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種文化自信在當下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和力量。
【素材精粹】
1 讓傳統和現代在融合中迸發新魅力
在福建省石獅市玉湖社區,一座有著100 多年歷史的古厝被改造成紀念館,被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華僑文化展示館和家風家訓課堂;2023年初,一張游客頭戴“簪花圍”的照片驚艷全網,讓泉州蟳埔漁村簪花傳統火爆“出圈”,吸引許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遺、戴簪花、品美食;故宮角樓咖啡店吸引更多年輕人一起欣賞、討論和分享故宮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做傳統文化的二次傳播者……
種種跡象表明,優秀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民眾的青睞。欣賞并傳承傳統文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下去,是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們年輕一輩的責任。以世界級“非遺”泉州南音為底色的創意歌曲《百鳥歸巢》首次亮相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融入梨園戲手姿和泉州花燈藝術,深受海內外觀眾好評。
近年來,讓一座座見證歷史、浸潤文化底蘊的傳統建筑重新煥發生機,使之成為對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和活化發展的生動樣本,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譬如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此方面的工作不遺余力:從表決通過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厝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決議》,到施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條例》,再到出臺實施《泉州市“刺桐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方案》,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臺,讓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與此同時,萬眾矚目的春晚適應新的傳播手段,推行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方式,不斷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積極推動“非遺”瑰寶“走出來”,從傳統曲藝到創意選秀,從陜派說唱到鼓樂交響,“非遺”等傳統文化展現國潮“新風尚”,讓更多人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適用話題:①文化融合;②讓文化經典富有生命力;③文化經典傳承;④“非遺”
2 讓“絲路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福建泉州,依海而興;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化傳承,八方來音。泉州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重要港口,千百年來,中國茶葉、瓷器、綢緞等從泉州走向世界;千百年來,泉州海外貿易空前繁盛,不同國家、民族的商人云集此處。千百年來,“海上絲綢之路”媲美敦煌“絲綢之路”。泉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國“絲路文化”和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者。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先民遠航留下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熠熠生輝;紀錄片《重返刺桐城》海外熱播,手游《白夜極光》全球上線,以更加時尚的方式將泉州呈現在外國朋友與年輕受眾面前;以“融貫東西的典范”為主題的敦煌文化主題展于2023年9月6日開展,展覽分為“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三個篇章,通過洞窟復原模型、彩塑制作、經卷絹畫復制、漢簡仿制、多媒體技術等方式,展現敦煌文化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全方位展示“絲路文化”交流成果,充分展示敦煌文化的特質,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580 多名中外嘉賓集思廣益、深入交流,秉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交流理念,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領域、不同角度深入闡述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主要特征及實現途徑,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了真知灼見。

今天的泉州、敦煌已然再續絲路情緣,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交流合作,讓“絲路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泉州、敦煌旅游考察、交流訪問,開展多層次、有深度的對話交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這就意味著“絲路文化”已再次破繭成蝶、驚艷世界。
適用話題:①文化交流;②文化自信;③互利共贏;④文化傳承
3 以紅色資源滋養“大思政課”
革命文物是我國文物資源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厚實依據,是弘揚革命傳統、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革命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充分發揮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的價值,以多樣的形式使民眾傳承革命先烈遺志,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新時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劉公島開學第一課”這些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示范項目的公布,一批革命文物資源與“大思政課”建設深度融合的優秀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既要保持傳統文化本身的特點,又要促進傳統文化與現實教育教學的融合。這就要求我們創新文化傳承的方式。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6 萬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 萬件(套)的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這些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記錄者、承載者,無聲講述著“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碼。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講好英烈的故事,開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這也是對忠誠、愛國、愛家等中華文化的繼承。
文化傳承,以史育人,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依托革命文物資源優化教育教學內容,通過以學習者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得教學小課堂與人生大課堂結合起來,這是用好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手段。推而廣之,能明白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特點與教育內容的特點,將兩者有效兼容,使之適應學科課程特點的編排,將文化知識與文化經典融合在一起,將教學效果高效化,這依然是教育工作者、文化傳承者達成的共識。觀文物、學歷史、明文化、悟精神、促成長。這種教育方式能起到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保障,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文化經典代代相傳。
適用話題:①傳承紅色經典;②繼承先烈遺志;③傳承與創新;④精神傳承
【佳句采擷】

1.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周易》
2.只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眾論淆之而必疑。——《格言聯璧》
3.我們要記著,做了繭的蠶,是不會看到繭殼以外的世界的。——李四光
4.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知
5.一個人想做點事業,非得走自己的路。要開創新路子,最關鍵的是你會不會自己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6.文化的價值在于它對人類品性的影響。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標不是美,而是善。——[英]毛姆
7.文明就是傳達。需要表達、傳達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壽終正寢。——[日]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