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會議論壇、展覽展銷、體育賽事、節慶文化活動等,具有“一業興百業旺、一業帶百業”的乘數效應,是展示城市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是衡量綜合經濟實力的“溫度計”和“晴雨表”,還是彰顯整體開放水平、展現市場繁榮程度、體現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進入新發展階段,包頭市正在加快推進“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綠色硅都”建設,著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文旅體融合發展,全面促進市場消費,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依托會展業帶動全市重點產業互相借力、融合發展、協同共享,形成“以會活城,以展興城”的良性互動格局,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激發經濟發展動能、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高度重視、提前謀劃、統籌布局會展業發展理應作為重點工作加大推進力度。近日,市委政研室(改革辦)通過實地考察走訪了呼和浩特等3個兄弟盟市及市內相關企業單位,召開了專題座談會,摸清找準會展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了存在的現實差距和客觀原因,形成了調研報告。
包頭市會展業的發展有哪些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突出,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形成會展業發展要素集聚“新勢能”
包頭地處我國正北方,東接京津冀、北聯俄蒙歐,是國家“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重要節點,京包、包蘭、包西等鐵路在包交匯,包(銀)海通道是國家規劃“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京藏高速(G6)、京新高速(G7)、包茂高速(G65)和110國道、210國道貫穿全境,通航全國40個城市,滿都拉口岸常年開放,包頭航空口岸已開通12條國際航線,被評為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會展業加快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包頭經濟發展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在全國百強城市中不斷爭先進位。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49.9億元,同比增長7.2%;2024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6.2億元,同比增長9.8%,高于全國4.3個百分點,高于全區2.5個百分點,增速領跑全區。日前,包頭被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評為“世界綠色硅都”,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可為舉辦大型高端會展活動增勢賦能。
硬件基礎設施完善,舉辦展會條件優越,形成會展業全域發展“新格局”
全市辦展的基礎設施條件可滿足多元化應用、多場景交互的展會活動要求。包頭國際會展中心集展覽、會議、商務、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2012年投入運營,規模位列全區第二(表1),與機場、火車站的距離均在10公里內;全市現有三星級以上酒店20家,滿足了國際國內大型會議及重要活動的需求;市區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廣場67個,大型體育場館4個,場地面積5.32萬平方米,其中包括馬術及賽馬運動競技的國際與國內高標準場地各3個,為舉辦各類展會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承載空間。同時,各旗縣區展會活動亮點頻出、精彩紛呈,已連續舉辦了十五屆“魅力昆都侖”文化體育旅游節、十四屆軍工旅游文化節、十八屆白云礦區奇石節、十屆達茂旗文旅節等,有效聚攏了人氣、商氣、煙火氣,拉高了會展業發展“氛圍值”,成為全市發展全域會展的重要支撐。

展會業態豐富多元、增長勢頭明顯,形成會展業持續發展“新動力”
近年來,包頭全市舉辦的稀土、裝備制造、農畜產品、汽車、家居建材、房地產、珠寶、動漫魔術等多行業領域展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起到了拉動消費、帶動城市經濟增長的作用。據統計,2019年,全市共舉辦展會76場,簽約項目98個,簽約金額461.20億元,展覽總面積40.89萬平方米,參展企業3730家,成交額達到324.96億元,人流量341.18萬人次;2019年—2022年,受疫情影響,展會數量呈波動下降態勢(表2)。2024年以來,全市會展市場正在持續回暖、全面復蘇、加快推進。上半年,全市已承辦展會27場,展覽面積達12萬平方米,參展企業1700余家,累計成交額12億元,人流量40萬人次;7~9月,將有14場高端會展活動拉開序幕,助推會展業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挖掘特色優勢,擴大城市朋友圈,擦亮城市品牌展會“新名片”
近年來,全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優勢,連續舉辦了十四屆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七屆牛羊肉產業大會暨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成功召開了中國硅業大會、內蒙古風電及儲能產業集群發展會議等,參會人員包括國家兩院院士、產業及行業領軍人物,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國際性馬拉松、國際男子網球挑戰賽、全國男子水球冠軍聯賽吸引了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員參加,特別是包鋼·2023包頭馬拉松,參賽人員達到3萬人次,成為城市的“會客廳”,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展示了立體的城市形象和別具特色的城市品位。
從規???,辦展面積小、參展企業少、人流量低,會展業綜合效益發揮不足
目前,全市會展業總體規模偏小。2019年,包頭市會展業展覽總面積、參展企業數量、人流量分別低于辦展數量相近的呼市21.11萬平方米、1.33萬家、49萬人次,與制造業發達地區東莞的差距更大(表3),會展業亟待做大規模、提質增效,激發城市經濟活力。

從層次看,低端展會多、高規格展會少,會展業帶動力不夠強勁
2019年—2022年,全市共舉辦展會182場,以市級展會活動為主。國家級展會有9場,包括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中國硅業大會、國際男子網球挑戰賽·包頭站等;自治區級展會有2場,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就業推進會暨就業創業服務攻堅季活動和全區就業創業推進會暨秋季招聘會;市級展會有171場(表4)。按照展會分類,會議論壇類參會人員不足千人,缺乏行業龍頭企業,對城市產業的拉動效應不強;展覽展銷、節慶活動均為市級層面,大企業、大品牌參展商少,人氣不旺;體育賽事主要為小眾球類比賽,吸引力不強、參與度不夠,對周邊城市的帶動效應不足。

從影響力看,品牌效應不強、輻射力不足,會展業對城市美譽度和知名度的提升不夠
目前,全市有品牌價值、品牌影響力的展會乏善可陳,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已連續舉辦十四屆,僅限于行業內部人士參會,尚未產生“舉辦一次展,火起一座城”的品牌效應。2019年包頭位列“全國最佳會展目的地城市”58位,與呼市42位、唐山45位相比仍有差距,在國家中西部地區城市中競爭優勢不足。
從市場化看,市場主體小弱散、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會展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調研發現,包頭推進會展業市場化的進程相對緩慢,2012年會展中心作為青山區的全額事業單位獨立運營,2023年初劃轉隸屬于市文旅集團,市場化運行程度至今仍不高。呼市會展中心2012年改制為企業后,已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每年還上繳300萬元利潤。包頭會展企業主要業務為廣告宣傳、展位搭建、會議服務等,缺乏綜合實力較強的本地組展企業,僅北京弘正、內蒙古新思維、內蒙古中億等5家中小企業對接歷年展會籌建。會展專業人才引育不足,缺乏會展項目策劃、布展設計、會展營銷等方面的高級人才。目前,只有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會展專業,2019年招收16人,畢業后僅5人留包。
包頭市會展業發展受到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產業規劃引導,會展業發展定位不清、目標方向不明確
會展業對城市經濟的乘數效應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包頭雖然出臺了《包頭市服務業重點產業行動方案》,但對會展業缺乏明確的戰略定位、目標任務、發展重點、行業管理等指導意見,加快會展業發展的實質性舉措難以實化、細化、具體化。

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展產融合”協同發力尚未形成
包頭作為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還處于“低、重、粗”的發展階段,集中力量打造的“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綠色硅都”和五大戰新產業集群還處于延鏈、補鏈、強鏈的關鍵攻堅時期,主要工業產品“下游在外、大進大出”的問題依然突出,原材料產品居多,終端制成品少,農畜產品缺乏“叫得響、立得住、賣得好”的特色優勢品牌,“叫好又叫座”的文旅體融合亮點不多,依托會展深耕產業、融入產業仍有距離,產業鏈與展會項目尚未形成“一對一”的融合共進,產展融合亟待走深走實。
缺乏資源整合協同推進,會展與城市元素的有機結合不夠緊密
會展業多業態融入、多元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全市舉辦展會形式內容單一,沉浸式、互動式展會不多,吸引力不強,與城市各類資源尚未形成有效協同。比如,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缺乏新產品、新技術集中展示,未與展覽展銷、節慶賽事類活動形成一體聯動辦展,參會人員對包頭市情了解不深,要想通過辦展讓城市品牌立起來、市場火起來、經濟熱起來,形成城市特有IP形象,仍需下大功夫。此外,展會營銷模式單一,未能高效利用抖音、快手、嗶哩嗶哩、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傳播聲勢還不夠強,城市會展品牌塑造的引流效果不明顯。
缺乏全產業鏈融合生態圈,會展高質量發展的保障不足
舉辦展會涉及協調全市宣傳、發改、工信、交通、商務、文旅、城管等多個部門,全市尚未形成會展業常態化協同工作機制。引進會展項目的行業部門、展覽場館、會展服務單位組成的招商工作機制還未建立,會展舉辦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務還不到位。包頭尚未成立會展行業協會,會展業信息多頭管理,存在數據分散、權責不清的現象。同時,調研發現,物流運輸成本高導致參展商和采購商來包辦展參展的意愿不強,成為制約會展業發展的瓶頸。
包頭市如何獲得會展業發展新動能?
堅持產業化思維和市場化理念,放大展會活動溢出效應,聚焦“會展+產業培育”“會展+招才引智”“會展+市場化推動”“會展+數字化應用”“會展+服務保障”五項融合行動,實現相互耦合,價值倍增,提升城市形象和綜合競爭力,構建體系完善、市場活躍、品牌集聚、效益優良的會展發展新格局,建設富有活力、創新力、影響力的北方國際會展城市、會展旅游目的地和消費服務新高地。
實施“會展+產業培育”,構建“展產融合”發展格局
首先,打造產業契合度高、標識度高的高品質會議,加快推動“兩都”建設、戰新產業發展。建議由包頭市工信局牽頭,會同各旗縣區、行業協會和全市龍頭企業,加大與國家、自治區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商會的對接力度,制定引進知名品牌會展計劃,承辦有較大影響力的行業(產業)協會年會、大企業供應鏈會議、行業高峰論壇。同時,包頭要加強與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國際展覽與項目協會(IAEE)、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ICCA)等國際會展組織的聯系溝通,爭取有影響力的會展品牌獲得國際認證,盡快實現包頭會展項目國際認證零的突破。
一是打造“中國包頭·稀土產業論壇”會議,塑造“世界稀土之都”城市名片。包頭可以建立“稀土節日+國際國內高端會議+稀土功能與應用材料研發產品展示推介”的多元化一體辦展模式,集中發布稀土年度報告、評選領軍人物以及展示新產品、新技術等,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交流、新技術展示轉化應用平臺,助推稀土應用產業向高端和前沿領域拓展,努力建設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領先的稀土應用基地。

二是打造“中國(包頭)國際硅業”大會,塑造“世界綠色硅都”城市名片。包頭可以抓住、用好榮獲“世界綠色硅都”稱號的契機,積極申請成為國際國內硅產業永久性目的地會議會址,舉辦“全球晶硅產業高端會議+新技術新產品展示+技術標準認證”多元辦展活動,集中展示全球晶硅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發布產業年度報告,評選行業專家、領軍企業,加快確立全球硅產業信息技術交流集聚中心地位。
三是打造“五大戰新產業”會議論壇,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城市名片。包頭可以優先策劃一批陸上風電、先進金屬材料、碳纖維及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重卡、氫能儲能等方面的高品質展會,集中力量打造“一條戰新產業鏈+一個全國知名展覽+若干國際國內高端會議”精品展會,形成辦好一個會展活動、打造一個產業集群、鏈接一批優秀企業、洽談一批優質項目的發展格局,尤其要爭取將“安全應急產業博覽會”升級為國家級展會,推動包頭安全應急產業做大做強。
其次,打造沉浸式高品質節慶賽事活動,加快推動文旅體消費全面升級。建議由包頭市各旗縣區、市文旅局、市文旅集團組成聯合招展團隊,加緊對接國家、自治區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商會,與杭州會展集團、法蘭克福等會展公司合作,爭取更多文旅體會展項目在包落地,引聚帶火包頭文旅體消費市場。
一是以文旅節慶活動為熱點,激發城市消費活力。包頭可以集中整合全市特色街區、景區景點、公共文化場所、公園綠地等資源,吸引華僑城、長隆集團、中旅國際、首旅集團BTG等國內文旅企業巨頭來包投資,推出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創意時尚的文旅融合展演活動,形成多點布局、組團發力、沉浸式體驗的全域型會展新格局。包頭還可以緊跟“Z世代”新消費浪潮,舉辦休閑度假、魔術動漫、婚博會等互動式、體驗式場景消費展覽,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亮點、季季有主題”的促消費格局。
二是以文體賽事活動為引爆點,釋放城市消費潛力。包頭可以集中力量打造“包馬”賽事品牌,吸引本土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為賽事冠名,加強對本土企業、本土品牌的推廣宣介,同步推出一批集樂隊演出、露天電影、露營燒烤等于一體的文化展演互動分享系列配套活動,打造“運動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構建“奔跑的城市會客廳”。包頭還可以積極策劃申辦養馬、育馬、馬術競技、馬文化游覽等標志性、引領性的馬產業賽事項目,發展馬文化博物館、主題公園、大型演藝活動,助力包頭打造“中國馬城”新名片。
最后,打造體驗式綠色消費新場景,加快培育壯大本土品牌。建議由包頭市農牧局牽頭,會同市商務局等相關部門,積極向國家、自治區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爭取展覽項目,加強與上海雅輝等企業的合作,強化與俄蒙商協會及經貿組織的交流,加快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和本土特色品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一是提升“牛羊肉產業大會暨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知名度,打響農畜產品品牌。包頭可以集中力量舉辦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和綠色有機產品認證的農畜產品品牌博覽會,積極開展“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食品安全追溯展覽展銷活動,為消費者帶來近距離、直觀式購物體驗,吸引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經銷商和采購大戶來包參展投資,努力實現“舉辦一次展會、用活一枚標志、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發展目標。
二是擴大名優特及“老字號”產品展會影響力,打響本土特色品牌。包頭可以依托滿都拉口岸、包頭保稅物流中心(B型)、跨境(電商)物流產業園等開放平臺,吸引國內外特色產品經銷商、品牌商來包聯合組展,現場開展技藝展示、體驗等活動,講述名優特及老字號成長故事,拓寬合作渠道,推廣品牌。包頭還可以推動“包頭有禮”名優特產品、“老字號”產品走出去參展,打好“本地特色(老字號)產品+文創活動展示+產地旅游推介”活動“組合拳”,塑造一個更加鮮活、更有溫度、更具魅力的包頭形象。
實施“會展+招才引智”,打造借展聚才“強磁場”
建議由包頭市委組織部牽頭,會同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總工會、市教育局、市人才集團,向自治區相關部門爭取在包舉辦各類有影響力的人才合作交流大會,吸引各類人才來包集聚、共謀發展,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首先,舉辦“技術技能大賽”活動,集中“吸引一批”。包頭可以立足“兩都”建設、戰新產業培育,組織市職業技術學院、龍頭企業,聯合國內各大職業技術學院,邀請龍頭企業為賽事冠名贊助,舉辦一批“技術技能比武”“民間工藝大師”等活動,發現和培養一批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勞動大軍,為包頭打造“工匠之都”提供有力支撐。
其次,舉辦“校企供需對接”活動,集中“攬入一批”。包頭可以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舉辦重點領域企事業用人單位與高校供需對接會,探索共建人才社會實踐基地和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計劃等一攬子解決方案,促進人才與產業供需無縫對接。包頭還可以大力吸引會展策劃師、會展設計師、會展高級項目經理等高端人才,健全“政、校、企、協”實用人才培育合作機制,培養一批中高端會展經營管理人才。
最后,舉辦“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活動,集中“引進一批”。包頭可以集中力量承辦“草原英才”高層次人才合作交流會等高端會議活動,優先策劃一批稀土產業、硅產業、戰新產業發展方向的前沿性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議及展覽活動,引進一批知名專家學者、高科技研發人員及創新研發團隊來包開展研發活動,為全市產業創新發展蓄勢賦能。
實施“會展+市場化運作”,培育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會展市場主體
首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政府辦展逐步向市場化轉型。包頭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及相關行業標準上的引導作用,推動已有知名度的政府辦展項目向市場化轉型,鼓勵企業通過招投標、接受委托和授權等方式承接會展活動,逐步形成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現代會展業發展模式。
其次,以項目合作為牽引,引入有實力的會展頭部企業。包頭可以依托市文旅集團的場館平臺,加強與中貿展、東浩蘭生會展、杭州會展集團、上海國展等國內頭部企業的對接,來包設立分支機構、代理機構和合作機構,引入先進理念、管理、技術和標準,通過創辦會展新項目、復制成熟項目、購并項目、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來包策展組展,參與會展及相關行業經營,全面提升包頭會展業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
最后,以跨界融合為依托,推動本土會展企業發展壯大。包頭可以鼓勵國有、民營資本投入會展產業,實現跨區域、跨行業、集團化發展。包頭還可以支持市文旅集團、中小型會展企業加強聯合,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壯大會展企業規模,提高招會引展、策展辦展能力,打造具備行業影響力的本土會展領軍企業。
實施“會展+數字化應用”,提高引會辦展承載服務能力
首先,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打造“雙線”會展交易服務平臺。包頭市文旅集團應牽頭,加快推進5G、物聯網、AI、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會展中心場館的應用。建議由包頭市商務局、貿促會牽頭創辦包頭產品網上交易會,提供線上注冊、電子簽到、在線展示等一站式智慧化服務,通過線上云會展、云論壇、云洽談、云直播等活動,實現“線下產品展示+線上實時洽談”高效對接,優化參展商和觀展群體的線上線下參展體驗,增強展會的展示性、互動性、趣味性。
其次,加大“線上線下”宣介力度,擴大城市會展品牌影響力。建議由包頭市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創立包頭會展業官網,打造集政策發布、政務服務、會展預告、信息交流于一體的會展服務網絡,同步開發包頭會展微信小程序、微博公眾號,與政府服務網絡相互補充。同時,加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聯合宣介力度,重點利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通過招展引會、城市推廣等方式,進行包頭會展目的地城市品牌營銷。
實施“會展+服務保障”,形成支持產業發展的工作合力
首先,強化系統推動,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包頭加快編制包頭市會展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會展業鼓勵類指導目錄,確立會展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成立由分管市領導任組長的會展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全市重大會展活動申辦、引進、籌辦等重大事項和重要議題;出臺支持會展業發展的專項舉措辦法,側重于會展與產業融合發展,符合條件的國際性、國家級、專業類產業會展項目獎勵,成長型品牌展會激勵,推動“線上+線下”展覽項目融合發展,發揮會展業“推產品、塑品牌,強產業、興城市”的乘數效應。
其次,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一站式”會展服務。建議包頭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等部門分工協作,主動跟進,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包頭可以對在包舉辦的各類展會實行全程代辦制,政府機構主辦類會展項目由相關行業產業主管部門全程代辦;在會展中心場館舉辦的市場化類重點會展項目由市文旅集團全程“保姆式”“一對一”陪同辦理。
再次,推動行業自律,規范行業管理。建議由包頭市文旅集團牽頭,成立包頭市會議展覽業協會,定期發布行業動態,引導企業規范經營。行業協會推動物流、餐飲、住宿、廣告、印刷等企業組成會員單位,形成會展業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為全市會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最后,加強統計監測,提供翔實的數據分析。建議由包頭市統計局牽頭,依托行業協會,建立健全會展業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指標體系,加強會展業各類數據采集和動態監測,及時反映會展業發展情況及其經濟社會價值,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依據。
(作者單位:包頭市政策與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