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不知道哪位聰明人發現的:天地間一切萬事萬物,能取“上半段”最妙。譬如花是從含苞待放到正開是最妙,何必看到凋謝飄零?
大廈從落成開張到一片盛景,多好?何必看到破落修補,直至蔓草叢生?
連一件衣服,也是“新三年”最妙,到了“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襤褸難看啦。
幾只貓叫春,上半段還溫柔動聽,到了下半段利爪相向,一臉血斑,就丑態畢露了。
人生也只有上半截充滿成長的喜悅,需要年年月月換鞋子,一旦鞋子固定了大小,一直是合腳的,就進入了下半截,不久老病相侵,人也開始縮水了。
如果說人生像一場夢吧,就算是黃粱夢,上半段功名富貴多好?應該在不到下半段的時候就醒來。
且看考中狀元的人,廷對萬言,一日之間邀得全天下刮目相看,何等光寵?但是到后來,仍以庸庸碌碌、無足觀者居多,試問明朝狀元八十余位,哪幾位的文章真能膾炙千秋呢?所以有了光彩的上半段,還要有光彩的下半段是很難的。
如果說人生像一部戲吧,就算是《西廂記》,張生初識鶯鶯,驚為天人,寤寐反側,多妙?即使翻墻約會、暗通款曲,也還可以。末了求功名、慕富貴,薄幸負心,不堪入目啰。
所以讀《紅樓夢》,只讀到寶玉俊秀、黛玉含情,詩社盛景,慧心照映,就夠妙了!何必讀下半部,黛玉嘔血、寶玉出家、風酸月苦、酒冷燈昏,都沒意思。
讀《史記》劉邦起義,氣度恢宏,眾人推崇,釁鼓祭旗,上半篇多妙?何必讀下半篇一面濫殺功狗,一面還要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淚灑得好假,不過是自供其丑罷了!
例證舉也舉不完,然而人生總跳不出“生老病死”的過程,萬事萬物也跳不出佛家所說“成住壞空”的循環法則,任你再聰明,也不能取巧的只要上半段,不要下半段。那么在這“取上半段最妙”的哲思中,可以覺悟出哪些道理來呢?
首先得明白:人生苦短,韶光易逝,先盡量做好上半段,讀書立志,都愈早愈好:
讀書苦不早,
立志苦不真,
不真與不早,
一世長湮淪!
再則要明白:事情不難于開始,都難在結尾,有始有終才最難,沒恒心的人虎頭蛇尾,沒毅力的人中途撒手,下半段就無法收場。
以個人來說,由修身而齊家,有轟轟烈烈的上半輩子,又有光光彩彩的下半輩子,成為一位慮始圖終的正人君子,已經不容易。
以家庭來說,白手起家,傳到子孫,仍能不殞家聲,世德相繼,就更難了。
還可以想到:凡事要當機決斷,見好就收,不要豁露末尾一段丑境。就比方有人說:美人與名將,最好不要讓人間看到他們白發老病之狀一樣,想來西施沒入五湖而去,再沒消息;老聃騎青牛出關,不知所終。他們未必不死,但不讓人間看末后一段丑境,細想這層道理,就懂得見好即收的哲理。
更重要的是:人生就重在晚節,末后一著棋,才是最要緊的,平日高談德性愛心,到老反而失足失貞,給人飾名欺世的偽學印象,一旦白頭失守,前功盡棄,太可惜!還有什么比目睹自己前半生的光榮名譽下葬掩埋更椎心刺痛的呢?
當然,人間只有心靈,是可以不斷成長的,勤學不輟的人,永遠是根上升的曲線,一生都保持著上半段的巔峰狀態,那就太棒了。
選自《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