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概括古今凡成大事者必須要經過三種境界,他的“境界”說縱貫詩歌、小說、戲曲、書畫等文藝領域的理論,至今仍受推崇。其實,在人生中,也論境界的高低。境界高的人,在亂局中不亂方寸,在趨眾中保持自我,在紛雜中不走錯路徑。境界高的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吃嗟來之食,把酒臨風,寵辱皆忘……
人生在世,有貴賤貧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別。富貴的人不見得人生境界就高,貧窮者也有高境界者。有的人一生為錢謀權,以勢利眼看待人事;有的人沒有萬貫家財,也無一官半職,但熱衷公益,不圖回報。事實證明,人的境界與財富多少不成正比關系,與地位權勢也無必然因果。
尼采也說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于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嬰兒,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清代儒將左宗棠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是“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下聯是“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發上等愿”和“擇高處立”就是要格局遠大,眼界開闊,“志當存高遠”;“結中等緣”和“就平處坐”,則是要腳踏實地,不孤傲,不把自己看得太高,而是要把自己擺在平處,做事求平穩,一步一個腳印,步步為營;“享下等?!焙汀跋驅捥幮小?,是說一切的奢侈和繁華,不過都是過眼云煙,粗茶淡飯最養人,平平淡淡才安康。佛曰,放棄也是一種美,往往是一種大美。
年輕時,以為堅持的人是勇者;暮年時發現,勇往未必直前,適時適度的放棄,何嘗不是英雄?
選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