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圓圓 帥倩
摘 要:教學設計和教學管理是在線教育的核心過程。教學管理在在線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既需要知識傳授和解惑,也需要提醒和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學生教學活動管理、考核實施等,包含除基本教學設計外的所有教學實施環節。教學管理效果,可能受班級組織、教師特性、教學管理過程因素等方面的影響,直接作用于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感受。本文分析了教學管理在在線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通過采集廣東開放大學4個學期兩門課程的750條教學過程數據,分析了其中與教學管理特性相關的9個指標對教學結果的影響。本研究結論認為,教學管理過程中依據學生數量配備輔導教師并優化教師管理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指標,學生教學活動成績下滑是輔導教師數量不能與學生數量匹配的特征指標。輔導教師多個維度的平臺訪問和發帖數據,未能顯著顯示影響教學效果的來源。教學平臺應細化教師的教學管理行為,為進一步優化教學管理做數據儲備。
關鍵詞:在線教育,標準化工程,教學管理特性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5.003
0 引 言
在線教育在各類教育形式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與線下教學模式相比,在線教育不僅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能將各類教學資源更加便捷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開展,但同時也限制了“學習共同體”的“交互行為和存在方式”[1],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進程和效果的管理,往往容易導致不理想的教學結果,特別是當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佳的時候。但在線教育也有線下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由教學過程和結果生成的教學數據豐富,便于開展數據分析優化教學過程,開展“精準教學”[2-3]。
本文以《企業標準化》和《標準文獻檢索與應用》兩門課程四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數據為對象,希望盡可能完整地勾勒出影響教學結果的因素及其重要性,以及研究優化教學效果的方法。本文主要從教學管理過程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開展研究,希望為開展“精準教學”提供部分數據依據。
1 教學管理在在線教育過程中的突出作用
在線教育與面對面教學有顯著的教學過程差異。面對面教學主要由授課教師主導課程的教學,包含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但在線教育的授課內容是提前設計和準備的、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習的。其優點是教學資源設計合理、準備充分且經過論證和驗收;缺點是教學過程相對難以掌控,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授方式的意見、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等,需要通過信息化渠道、有一定反饋時間間隔地與教師進行溝通,溝通效果可能受到影響。為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體驗感,教師有時會選擇社交平臺等渠道來縮短反饋時間間隔[4],但由于學生數量一般會比較大且學習時間不固定,教師往往需要付出很多倍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教學工作,且社交平臺的交流往往并未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開展,且未能記錄為教學過程。因而,在教學管理平臺完成學生的學習、教師的引導和評價,仍然是完成教學過程的主要渠道,其中既包含了課程學習內容的精心打造,也包含了教師反映在教學平臺中的教學活動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強化教學平臺中可以反映出的教學管理效果,才可能保障在線教育長期穩定地提升質量。
標準化學歷教育的在線教育研究和實踐,目前主要有廣東開放大學標準化工程專業在開展,基于其已經相對發展成熟的在線學歷教育模式,完成標準化工程專業的學歷教育。標準化工程專業屬于工業工程類應用型專業,學習內容覆蓋管理學、理學和工學的內容,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跨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能夠實現各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并完成具體的實踐工作,因而教學過程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較高。教師需要通過設計教學活動,推動教學活動有效實施來實現教學效果。廣東開放大學的在線學歷教育,目前由主管教學機構負責設計和準備教學資源,教學點配備輔導教師完成教學管理過程。實踐證明,同一門課在不同教學點的教學效果差異較大,進一步證明教學管理過程的重要性。通過教學平臺的課程運行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教學點管理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以及不同的輔導教師配備方式、班級管理方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企業標準化》和《標準文獻檢索與應用》兩門課程的教學數據進行研究。《標準文獻檢索與應用》是標準化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企業標準化》是專業核心課。這兩門課的掌握程度影響學生從事標準化工作的能力。根據教學平臺設計,可以從歷史教學數據中挖掘出可能影響教學結果的指標包括9項學生特性指標、9項教學管理特性指標、10項課程活動特性指標、7項課程實施指標,以及4項教學結果指標,共計39項教學過程數據。其中35項是可能影響教學結果的輸入性指標,如其對教學結果的影響顯著則應進行干預。最后4項結果是學生的考核結果,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教學目標的實現,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學成效。
本文選取其中9項與教學管理特性相關的指標作為教學過程指標,4項教學結果指標為單次課程活動成績、平時綜合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和課程總成績(如下表),數據總量為750條。
3 教學管理特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析
3.1 教學點特性
3.1.1 綜合特性
教學點需安排輔導老師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提醒學生完成學習、參加活動、完成考核以及為學生的學習行為評分等。數據顯示,各教學點之間的教學效果差異較大。28個教學點中,有4個教學點學生總成績80分以上的比例80%以上,這4個教學點的及格人數也均高于80%,0分比例為零。細看這四個教學點的單項學生成績,參加教學活動的高分、及格比例均不突出,且活動成績仍有一定比例為0分;4個學校的期末考試成績有3個為10 0%高分,僅1個教學點(6號,標記教學點編號,與后文闡述的其他教學點區分)的80分以上成績67%,但4個教學點的及格比例均在80%以上;從平時成績看,4個教學點中有3個高分比例在80%以上,僅1個教學點(16號)80分以上成績占73%,且4個教學點及格比例均為100%,0分比例均為0。由以上分析判斷,活動成績對最終成績的影響較小,保持最終成績高分比例的基礎是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的及格比例和高分比例。
課程總成績高分比例在40%以下的教學點,共有11個,其中5個教學點(10、15、21、24、26)的活動成績比例較高,甚至有1個達到100%高分,進一步證明了活動成績對最終成績的影響較小。11個教學點中,8個教學點期末考試成績為0的比例達到30%以上,9 個教學點活動成績為0的比例達到50%以上,即未參加期末考試和課程活動,與課程總成績的關聯性較強。
因而,從教學點教學管理結果看,首先是未能體現教學活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教學活動是完成學歷教育中技能培訓之外的行業素養、思考能力等教育目標的核心渠道,應在教學設計中突出教學活動對教學結果的影響,引導學生高質量參與教學活動。教學點教學管理的結果還表明,較高的教學結果來源于教學活動、期末考試的參與量,特別是能夠達到及格以上水平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這4個方面成績的達成均需要教學點輔導教師的提醒、鼓勵和督促,與教學點學生數量、配置的輔導教師數量還有輔導教師的工作質量等息息相關。
3.1.2 教學點學生數
28個教學點中,學生數量最多為24個,最少有1個。從總成績結果看,教學點學生數量為15~16個時,80分以上高分的比例最小,為20%;及格線以上比例也最小,為27%。隨著學生數量降低或升高,高分和及格比例均上升,特別是隨著學生數量上升,高分比例達到78%,及格比例達到87%。從0分比例看,當教學點學生數量為12~14個時,0分比例最高,為55%,隨著學生數量降低或升高,0分比例均降低,學生數20個以上時降至0。
可以看出,期末考試成績、教學活動成績和平時成績與總成績呈現基本一致的趨勢,在學生數10~16個時,教學效果相對較差。教學活動成績低谷的學生數稍有下移,即學生數10~11個時活動成績的高分比例、及格比例和0分比例均最不理想。數據可能意味著,學生數達到10~11個時,教師需要重新規劃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同時帶來了教學活動成績的變化。而期末考試和平時教學過程的組織方式,在教學點人數約15~16個時,才開始有所調整。這一研究結果的基礎是,標準化工程專業的招生數基本穩定,在2015年開始招生至今的16個學期以來各教學點的學生人數基本穩定在50以內甚至30以內,教學點配備輔導教師的數量和來源基本穩定。在學生數量長期保持更多或者更少的其他專業,該分析結果可能不會成立。
學生數較少或者較多,特別是學生數超過16個時教學效果更好的分析結果,為教學點解決教學管理痛點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即當學生數量逐漸增加時,教學點管理機構應意識到可能發生的學生成績下滑現象。原有管理模式應及時調整,或增加輔導教師,或選用更有經驗的輔導教師,或提醒和督促輔導教師更多地關注和引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當學生數量上升到16個以上時,大多數教學點能夠做到教學管理過程的調整,以應對較多學生的學習管理工作。活動成績在學生數10~11個就顯示出較差的結果,表明當輔導教師工作開始顯示出不能滿足教學管理要求的狀況時,不能高質量引導學生參加活動成為最先顯示出的問題。因而在教學管理中,應特別關注各教學點學生活動成績下滑的表現,提前預防總體教學效果的整體下滑。
3.1.3 輔導教師數量
28個教學點的輔導教師數量最少為1位,最多有7位。研究表明,隨著指導教師的增加,可以清晰地看到課程總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高分比例、及格比例的下降(除去1個教學點學生數量少且全部高分的特殊數據),其中課程總成績高分比例從70%下降到20%,及格比例從83%下降到27%;期末考試成績的高分比例從65%下降到20%,及格比例從85%下降到20%。從總成績0分的比例來看,隨著指導教師的增加,0分比例從3%上升到40%。由此可以看出,輔導教師的增加并沒有提升教學效果,反之卻顯著地負面影響教學效果。主要來源于教學點的輔導教師管理模式的差異,即部分教學點可能由一位教師負責多門課程的輔導以及1門課程由多位輔導教師輔導的情況交叉存在,使輔導教師未能清晰地明確自己的責任領域,導致輔導教師越多,教學效果越受影響。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應對教學點輔導教師的配置進行干預和指導,如教學點難以做到精確管理每門課程、每位指導教師的職責(需管理的課程數量大),可以由具體課程的總責任教師與教學點輔導教師溝通,明確具體課程的輔導教師及其職責范圍。
3.2 輔導教師單個學期登陸平臺
單個學期,輔導教師登錄平臺次數(單個教學點所有輔導教師登錄平臺的次數)最多為183次,最少為38次。數據顯示,輔導教師登錄平臺次數對學生成績的高分比例、及格比例和0分比例的影響均較小。
單個學期,輔導教師登錄平臺天數(輔導老師單日登錄的所有次數算1天)最多為30天,最少為7天。數據顯示,輔導教師登錄平臺天數對學生成績的高分比例、及格比例和0分比例的影響均不明顯。但當去掉所有總成績為零的數據項后,高分成績的比例有隨著教師登錄天數增加而上升的趨勢,參加活動和平時成績的高分比例變化趨勢更加明顯。由此可以看出,輔導教師選擇更多的日期登錄平臺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做出反饋,更具重要性,即使單次登錄時間不一定很長。另一個方面,輔導教師登錄天數和次數的增加,沒有對0分成績比例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沒有對期末考試和參加活動的0分比例有影響。這也可能與教學點管理模式中,輔導教師和班主任的職責分工有關,輔導教師可能并不負責提醒學生參加教學活動和參加期末考試,該工作一般由班主任負責。但班主任的工作過程很難在教學平臺有所反映。為全面掌握學生教學過程情況,建議應在教學平臺建立輔導教師通知學生參加教學活動和參加期末考試的功能,并將及時提醒的職責賦予輔導教師。
3.3 輔導教師課程訪問情況
3.3.1 課程訪問總次數
本次數據中輔導教師訪問課程總數最多為3165次,最少330次。數據結果顯示,平時成績及格的學生比例隨著教師訪問課程總數的增多而上升;輔導教師訪問課程內容次數達到1500~1700次以上時,平時成績為0的學生比例降至最低。從數據可以看出,輔導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糾正。也就是說,輔導教師登錄平臺的天數影響平時成績和總成績的高分比例,訪問課程內容次數影響學生平時成績的及格比例和0分比例。因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輔導教師經常登錄平臺查看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助于推動參加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進一步提升了期末考試成績;不一定經常訪問課程平臺,但關注課程各個學習模塊的輔導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課程學習方面更有益。
3.3.2 單次教學活動訪問次數
本次數據中輔導教師訪問單次教學活動次數最多為2063次,最少49次。數據結果顯示,輔導教師單次教學活動次數達到700次以上時,平時成績為0的學生比例降至最低。但其他影響均不明顯。因而,輔導教師僅關注并完成單次教學活動的工作,但不關注或較少關注課程其他內容時,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不顯著,甚至隨著輔導教師訪問單次教學活動次數的增加,單次教學活動的及格比例和高分比例均稍有下降。
3.4 輔導教師發帖數
本次研究分別針對輔導教師在整個學期的發帖數量總數和單次教學活動的發帖數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了數據分析。輔導教師在整個學期的發帖總數最多為818條,最少為33條;在單次教學活動中的發帖數量最多為530條,最少僅為2條。結果表明,無論輔導教師在整個學期的發帖數量還是單次活動的發帖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均不明顯。但在80分以上的高分成績比例中,當單次教學活動教師發貼160到210之間時,無論課程總成績還是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單次活動成績,高分比例均出現一個小高峰,且在這一段的0分比例相對最低。
從數據可以看出,教師發帖數量的多少對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影響不顯著,原因可能是教師以發帖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與網絡教學常見的閱讀形式相似。與線下教學活動相比,不容易引起學生更多的參與興趣。因而,應采取其他方式推動學生參加教學活動、參與課程學習并完成平時和期末的考核,或轉變網絡教學活動的發帖方式,增加趣味性的、互動性的內容或學習過程。
4 研究結論
通過對750條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學點的教學管理過程顯著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特別體現在教學點學生數量過多或過少、配備輔導教師數量不足或過多。應注意的是在配備輔導教師較多的情況下,教學點應關注輔導教師的管理規范,減少由于輔導教師增加導致的教學效果下降。
在具體的教學管理過程中,輔導教師訪問天數和訪問各個課程模塊的次數,也會對教學效果有影響。輔導教師在比較多的天數登錄平臺查看學生學習狀況以及關注課程各模塊內容,比集中幾天開展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評價,以及僅關注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的工作任務,更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要求輔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外,定期登錄平臺查看學生的需求完成互動,或發布教學輔導內容,使學生感受到輔導教師的輔導行為。輔導教師關注并熟悉課程的各個模塊,有利于引導學生完成各個模塊的教學過程,能夠避免學生遺漏學習、活動或考核環節。
另一方面,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溝通模式——輔導教師發帖,并沒有顯著影響教學效果。一方面是由于網站發帖容易導致的即時性不足影響學習感受,另一方面可能與教學活動的設計模式相關。單次教學活動成績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顯著,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教學活動還未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而,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改善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提升教學活動的效果,真正發揮標準化學歷教育中教學活動本應該發揮的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歷史教學數據分析影響學生在線學歷教育成效的、來自教學管理特征的因素。本研究僅針對廣東開放大學教學管理模式及其行為開展研究,用于優化開放教育類學生的教學過程。本次研究選取的數據為還未優化過的教學過程數據,反映是該類教育的一般特征。研究團隊后續還將針對其他影響因素,以及教學過程優化后的數據進行分析,以進一步形成立體的教學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際平,張麗.“在線實踐共同體”成員參與動機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2):22-26.
[2]王國華,卓澤朋,周光輝.大數據背景下線上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建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3):107-111.
[3]李君.在線教學時代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應用與重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1):64-66.
[4]鄭雙濤.釘釘在線課程團隊管理運營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觀察,2020,9(37):55-57.
作者簡介
劉圓圓,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標準化教育、標準化理論、風險評估、質量管理。
帥倩,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團體標準研究、企業標準化、質量管理。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