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文仲,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家在線》簽約作家。愛好文學,勤于筆耕,有詩歌、散文、隨筆、雜文、評論、短篇小說等諸多作品散見于國家級、省市級報紙、期刊和新媒體網絡平臺。
上半年的節日中,我最期盼的是端午節。鄰近端午節時,我會跟家人一起去采鮮嫩的艾蒿或楊樹枝條,準備插在門框上或窗戶邊,我們還會到蘆葦茂盛的地方采摘寬大的葦葉來包粽子。那時的北大荒很少有糯米,家家就用泡好的大黃米充當糯米,再放上點兒紅棗或葡萄干增甜。
我從小在姥姥家長大。每年端午節前,姥姥總會用五色的彩紙給我疊各式各樣的紙葫蘆,用花布、絨線、干香草做成香荷包,用五種顏色的棉線搓成五彩線。端午節那天,全家老小都會早早起床,手脖系上五彩線,胸前掛上香荷包。老人們說,這是端午節的習俗,寓意祈福納吉、驅災避禍。
收拾完畢后,姥爺會帶我去自家的麥田,用麥苗上的露水洗臉、洗眼睛,希望今年能夠皮膚光滑,不鬧眼病。姥爺還會領我去楊樹林,一起折些枝條準備掛紙葫蘆用,而姥姥則在家里準備各種好吃的。
回到家后,我和姥爺把穿了線的紙葫蘆拴在枝條上,再將枝條掛在房前。偶爾有微風吹來,鮮綠的樹葉、彩色的紙葫蘆就會隨風舞動,好看極了。這個時候,灶房間煮粽子的大鍋熱氣蒸騰,粽葉的清香四處飄散,平時不怎么舍得吃的雞蛋、鴨蛋,也會在這個時候煮上一些。
中午的餐桌是最豐盛的,會有綠瑩瑩的炒韭菜,黃澄澄的煎雞蛋,紅艷艷的水蘿卜,偶爾還會有味道鮮美的魚肉或是煮得通紅的小蝦……對于還是小孩子的我來說,這一天不僅有好吃的、好玩的,還可以聽到家里人說吃粽子的緣由,講屈原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過往的經歷都變得模糊不清,漸漸地被淡忘了。可每當回憶起兒時過端午節的經歷,那些美好的情景卻記憶猶新,是那樣的溫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