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欽良 宋彥玲 黃恒君
[摘?要]?推動人力資本積累是妥善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工業智能化的發展不斷釋放新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信號,直接影響不同宏觀經濟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選擇和人力資本的積累。文章從不同宏觀經濟主體投資視角出發,在理論上揭示工業智能化應用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效應的內在機制,并采用2006—2019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工業智能化通過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推動個人、政府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促進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在企業層面,由于當前我國工業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雖然工業智能化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收益,但相較于基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企業更愿意將收益投入到自身固定資本積累、技術引進和技術研發領域,導致工業智能化影響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機制尚未顯現。另外,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的作用存在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上的“邊際效應遞增”現象,東部地區強大的市場規模對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產生了“虹吸效應”,導致工業智能化促進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不顯著。進一步地,在壟斷加價作用下理性經濟個體會將資源向R&D傾斜,導致R&D投入對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并且該“擠出效應”在農村地區更為顯著。
[關鍵詞]工業智能化;人力資本積累;信號效應;價值效應
[中圖分類號]??F424;F49;F24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4)06-0074-13
一、引言
以工業智能化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為占領世界科技制高點,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了“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工業4.0”“工業價值鏈”等一系列以“智能制造”為主題的“再工業化”戰略。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工業智能化發展,2015年以來,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一系列工業智能化發展戰略,明確指出工業智能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關鍵技術,要將工業智能化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得益于此,近年來我國工業智能化產業加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規模達3?257億元,同比增長16.7%,人工智能企業達6?425家,在全球人工智能企業中占比排名第二①。根據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資料顯示②,截至2022年2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達到了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到了74.7%,開展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制造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了38.8%和29.6%,工業智能化發展成效顯著。
工業智能化的發展在逐步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推動了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重塑[1-2],且形成了新的人力資本積累動力。工業智能化依托于人工智能技術,既可執行既定程序任務,代替普通勞動力,又具備一定的自學習屬性,能夠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生產方式向智能化轉型,創造新的高技術崗位就業機會。這種“機器換人”、技術催生新崗位的勞動力市場形勢變動,會推動不同投資主體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促進全社會人力資本積累。然而,現有文獻主要研究了工業智能化對勞動力就業市場、就業結構的影響,并未進一步探討工業智能化能否及如何促進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經濟增長“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促進人力資本開發和積累是實現經濟增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選擇。因此,本文探索工業智能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圍繞工業智能化,現有文獻主要研究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工業智能化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探討了工業智能化重塑勞動力結構或勞動力市場[1,3]、推動高質量就業[4]和影響勞動力空間配置多個話題[2],研究發現工業智能化既能夠實現“機器換人”,對低技能勞動力產生替代效應,也催生了更多新的勞動崗位,吸納高技能勞動力[5],在行業上體現為降低了制造業就業份額,同時增加了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就業份額,有助于實現高質量就業。被替代的勞動力在面臨退出勞動力市場、就地尋求其他行業就業和遷移到其他地區的選擇,因此工業智能化也會對勞動產生空間配置效應,在我國表現為降低了低技能勞動力的遷入率而提高了外來高技術勞動力的遷入。二是工業智能化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相關研究認為,工業智能化能夠在促進勞動力結構升級的同時,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促進智能化企業和非智能化企業間勞動要素合理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一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參與度提升[6-8],進一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9]。三是工業智能化對產業經濟地理格局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在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的過程中,會改變要素稟賦條件和地理區位對企業的限制,推動企業重新選址、遷移流動和集聚[10],從我國實際來看,工業智能化推動了沿海地區的高技術含量和常規性任務密集行業規模擴張,部分中等技術制造業發展成熟后不再按照“雁陣模式”向內陸地區轉移,反而更傾向于在南部沿海地區進行智能化升級和市場擴張,智能企業空間分布呈現向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遷移的特征[10-11]。
綜合上述研究,工業智能化不論是對勞動力就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還是對產業經濟地理格局的影響,均離不開工業智能化的技術進步屬性。關于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積累的問題,現有文獻多圍繞“干中學”理論進行了研究。由于研發活動的開展和新產品的引入,勞動力將通過“干中學”的方式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促進人力資本積累[12-13]。江小涓(2008)[14]的研究認為,人力資本區別于其他資本的一個獨特屬性是,它的使用不是一個消耗過程,而是一個增值過程,企業可以為進入其中的人力資本提供“干中學”和積累的機會,推動人力資本積累和增值。進一步地,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技術外溢能夠推動本地技術進步,諸多研究探索二者對人力資本的積累作用,發現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能夠有效促進一國或地區人力資本積累[15-16]。近些年也有學者指出,技術進步對人力資本積累存在負向影響,一方面,學習新技術所需時間會隨技術進步率的提高而延長,因而勞動力從現有技術水平向更高技術水平的轉移會隨著技術的進步遞減[17];另一方面,在壟斷加價作用下,技術進步會加大企業對于R&D投入,“干中學”積累新技術受到的經濟激勵也將越大,理性經濟個體由于逐利性會不斷加大“干中學”力度,導致資源配置不斷向R&D傾斜,人力資本積累的非營利性就不斷顯現,吸引資源的能力將不足,人力資本積累相對不足[18]。另外,也有學者圍繞統一增長理論探索了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積累的關系,研究認為,技術進步提高了勞動力市場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會促使家庭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推動人力資本積累[19]。
綜合上述分析,工業智能化是一次技術變革,現有文獻尚未厘清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內在機制,也未進行實證研究。鑒于此,本文將立足我國工業智能化發展實際,從理論和實際上探索工業智能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①從理論上厘清工業智能化發展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內在機制,重點關注工業智能化影響不同宏觀經濟主體人力資本投資,進而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不僅為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政策參考,也豐富了現有關于工業智能化和人力資本積累的文獻。②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工業智能化影響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實際和內在機制,在開展多維度穩健性檢驗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考察了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區域異質性,為理解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提供了經驗證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現有研究表明,工業智能化通過勞動替代、催生新的就業崗位等渠道推動了高質量就業,進一步地,高質量就業往往會在勞動力市場釋放新的信號,對人力資本積累產生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從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兩方面分析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內在機制。信號效應體現為工業智能化能提供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信號,價值效應體現為工業智能化對企業生產效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促進社會財富積累,進而有利于全社會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增長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在勞動力市場上,就業機會和就業工資具有信號效應功能,可改變居民預期[20],是影響潛在就業人群教育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關鍵之一。AUTOR?等(2003)[21]的研究認為生產活動可通過程式化任務和非程式化任務完成,其中程式化任務是具有重復性的體力和認知任務,可由普通勞動力完成;非程式化任務具有創新性、靈活性和抽象性,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儲備的高技能勞動力完成。一種假說認為,工業智能化作為一種偏向型技術進步,往往可以替代技術能力較低的普通勞動力,完成程式化生產任務,而給高技術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22-24],因而在就業機會上,工業智能化的發展能夠在勞動力市場釋放新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機會信號,促進社會潛在就業人群教育資本投入。另外,工業智能化在給高技術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也能提供給高技能勞動力較高的工資報酬,提高專業人力資本的預期收益率,因而在短期內,不論是出于預防動機還是為獲取高額收入,均能夠激勵人們進行專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長期來看,隨著工業智能化信號機制的穩定擴散,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收入增加的預期會發生質的轉變,將形成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長期良好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促進人力資本積累。
工業智能化是先進智能技術對傳統工業產業改造的過程[25],也將從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兩方面促進經濟增長,進而影響全社會財富積累與教育人力資本積累。其一,智能技術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在逐步滲透到企業生產運作各個環節的過程中實現工業智能化,這些智能化的技術或設備在企業生產運行過程中可通過自感知、自分析和自決策等一系列智能化活動提升企業生產效率[26-27]。與此同時,工業智能化對傳統工業產業的改造往往能夠實現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常規化、程式化的工作,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其二,工業智能化能夠借助智能傳感等信息檢測技術,實時監控整個生產流,并根據實際動態調整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并且,智能化所擁有的強大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對市場信息進行深入的挖掘,滿足市場預測需求,調整生產規模和生產進度,加快庫存周轉,優化整體資源配置和資源配置效率。從企業自身角度來看,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生產成本的降低往往有利可圖,能夠促進企業進行技能培訓、產學研合作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另外,企業生產效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自身收益,促進經濟增長,也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就業者個人收入。因此工業智能化在提升企業生產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全社會財富積累的同時,能夠促進個人、政府、企業進行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助力人力資本積累,具體路徑如圖1所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圖1?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機理
假說1:工業智能化有助于推動人力資本積累。
假說2:工業智能化會通過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增大個人、政府及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
在人力資本的積累過程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工業智能化程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李亞群等(2013)[28]的研究指出,教育人力資本的積累往往需要一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作為支撐。2021年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約為4.04%,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對教育投資的平均水平,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本積累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但在不同的地區,教育經費投入存在較大的差異,東部沿海地區教育經費投入遠遠大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城鎮地區遠大于農村地區。這主要源自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和投資觀念的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財政收入薄弱使得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并且為快速實現地區經濟增長,欠發達地區政府、企業更傾向于投資回報速度更快的物質資本投入。盡管工業智能化有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積累,但社會增加財富用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比例,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存在差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用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社會增加財富可能更多,更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另一方面,地區工業智能化程度也因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的不同存在差異,就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具有較高工業智能化水平[7],工業智能化水平的區域差異給予勞動力市場的信號強度不同,在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積累中的作用也迥乎不同。工業智能化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可能更強。基于上述分析,文章進一步提出如下假設:
假說3:不同的地區工業智能化推動教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異質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工業智能化推動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越強。
三、計量模型設定與指標選擇
(一)模型設定
根據前文理論分析,文章后續分析主要是從經驗層面驗證工業智能化是否促進了我國人力資本的積累。借鑒陳開軍和趙春明(2014)[16]研究貿易開放對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影響時的做法,設定如下計量經濟學模型:
lnHit=β0+β1intit+∑j?βj=2Xijt+εit(1)
式中,Hit表示地區i在t時間的人力資本存量,intit為工業智能化變量,Xijt為一系列控制變量;εit為隨機誤差項。
進一步地,為考察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內在機制,使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檢驗:
lnedu_Iit=α0+α1intit+∑jαj=2Xijt+εit(2)
lnHit=γ0+γ1intit+θlnedu_Iit+∑jγj=2Xijt+εit(3)
式中,edu_I為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個人教育人力資本投資(Pedu_I)、政府教育人力資本投資(Gedu_I)和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Eedu_I)三類。本文采用溫忠麟等(2004)[29]提出的方法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另外,潘彬和金雯雯(2017)[30]、趙昕東和劉成坤(2019)[31]的研究認為,對中介效應α1θ的檢驗,與標準正態分布不同,5%顯著性水平下Sobel檢驗統計量的臨界值為0.97左右,因此文章進行Sobel檢驗時臨界值取0.97。
(二)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1.人力資本存量(H)
人力資本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拓展,關于人力資本存量的測度目前仍沒有統一的標準,已有研究主要有三種人力資本存量的測算方法: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指標法。我國目前的數據難以支撐細致的成本法人力資本測算,收入法往往需要假設諸多重要參數,教育指標法認為教育投資是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教育水平可以衡量個人或經濟體的教育人力資本存量[32]。一方面,教育指標法測算人力資本存量具有思路簡單、依賴假設較少的優勢;另一方面,本文研究中的人力資本主要為教育人力資本。因此,本文采用教育指標法對人力資本存量進行測度:Hit=∑jHEijt×hj,其中HEijt為i地區t年j類教育人口數占6歲以上總人口的比重,hj為各層次教育程度的受教育年限,分為文盲或半文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專及以上教育五類,受教育年限依次假定為0年、6年、9年、12年和16年。
2.工業智能化(int)
工業智能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現有研究對該變量的測度尚未形成共識,綜合來看形成了兩類測算方法:一是在廣義上以工業智能技術水平反映工業智能化水平,以工業機器人投入情況為工業智能化的具體指標[33-34];二是通過構造指標體系,綜合測算地區工業智能化發展水平[1,35],綜合指標體系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工業智能化的內涵,更為準確地測量地區工業智能化水平,但是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中,由于數據獲取難度大等原因,綜合指標中往往會涵蓋部分非工業智能化的指標[35]。并且,當研究單元尺度發生變化時(省際單元和地市級單元),也難以用同一套指標體系測算地區工業智能化水平,測算得到的工業智能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相較而言,以工業機器人使用情況反映工業智能化水平直觀上僅能表征工業智能化在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發展情況,但深層次來看,工業機器人集算法、軟件系統和完整機器于一體,涵蓋了工業智能化的典型特征,且該方法相對于多維度的指標體系測算方法而言,測算結果不僅能夠在不同空間尺度加總,在模型估計中也能更好地緩解內生性問題[1],故而本文采用工業機器人衡量工業智能化水平,具體以工業機器人安裝密度為衡量指標。本文借鑒閆雪凌等(2020)[36]的測算方法:
intit=∑Jj=1LijtLit×RobjtLit(4)
式中,Lijt為i地區j行業t年的就業人數,Lit為i地區t年的就業人數,Robjt為j行業t年的機器人存量,Ljt為j行業t年就業人數,J表示制造業行業數量。
3.教育人力資本投資(edu_I)
借鑒劉家悅和闞大學(2016)[37]的研究思路,對于個人教育人力資本投資(Pedu_I),包括地區城鎮和農村個人人力資本投資,采用(城鎮居民文娛教育人均消費支出×城鎮人口數)+(農村居民文娛教育人均消費支出×農村人口數)來衡量;對于政府教育人力資本投資(Gedu_I),以地方財政教育支出為具體衡量指標;對于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Eedu_I),往往是企業對在職職工技能培訓的費用支出,地區層面統計數據有限③,借鑒譚永生(2007)[38]、郭曉慶(2015)[39]的研究,考慮國家規定企業在職職工培訓費用最低標準為工資的1.5%,所以文章以企業職工工資總額乘以1.5%為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代理變量。
4.控制變量
在一地區內部,影響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因素眾多。為防止遺漏重要解釋變量造成的模型估計偏誤,在計量模型中引入了控制變量,包括:①經濟發展水平。佟家棟等(2021)[40]的研究指出,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越可能促進當地政府、居民和企業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促進人力資本積累。②城鎮化水平。一方面,周小亮和李廣昊(2020)[41]的研究指出,城鎮化與勞動者收入呈正相關關系,勞動者收入的增加意味著“擠出效應”的相對弱化;另一方面,城鎮化的發展能夠改善勞動者生活環境,使其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③產業結構。張其春和郗永勤(2006)[42]的研究指出,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變動會對人力資本的數量、質量、類型以及規格等提出新要求,倒逼人力資本積累;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升級的結果是經濟增長,由此政府、居民、企業可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可支配收入和利潤,有利于促進全社會人力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積累。④對外開放程度。貿易開放存在工資信號機制、信貸約束機制和知識技術溢出機制三種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機制,貿易開放所引起的技能溢價將激勵勞動者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貿易開放所實現的收入增加會放松勞動力教育投資的信貸約束,貿易開放所產生的國際知識技術溢出則可以直接增加一國的人力資本積累[16];外商直接投資可通過競爭效應、示范效應和聯系效應等促進地區人力資本積累[43-44]。具體地,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PGDP)表征;城鎮化水平(Urb)用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衡量;產業結構(Srt)采用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衡量;貿易開放程度(Tra)以地區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為具體衡量指標;外商直接投資(FDI)以各地區實際利用外商額表示。
本文選擇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數據進行經驗研究,不包括西藏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④。各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為防止多重共線性造成的影響,對教育人力資本數據進行了取對數處理。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
根據上述式(1)計量模型,本部分檢驗了工業智能化對中國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基準回歸結果見表2。其中第(1)和第(2)列分別是全國范圍加入和未加入控制變量基準模型估計結果,第(3)和第(4)列分別為工業智能化影響城鎮和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模型估計結果。第(1)和第(2)列結果顯示,工業智能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297和0.137,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說明在全國范圍工業智能化存在人力資本積累效應;第(3)和第(4)列工業智能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215和0.111,也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了檢驗,說明不論是在城鎮還是農村范圍,工業智能化均存在人力資本積累效應。前文理論分析提出的假說1成立。對于農村地區,工業智能化促進其人力資本積累的可能原因在于:進城務工是農村地區居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并且主要以低技能勞動力為主,工業智能化對低技能勞動力的替代作用會給農村居民強烈的信號,改變其勞動力市場就業預期,加強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積累。進一步地,第(3)列工業智能化影響系數大于第(4)列,說明相較于農村范圍,城鎮范圍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強度更大。該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城鄉教育投資觀念的差異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城鎮地區教育人力資本投資觀念更強、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工業智能化推動地區經濟增長所獲得的福利能更多地應用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前文理論分析提出的假設3得到初步驗證。
(二)穩健性檢驗
為增強模型結果的可信度,文章采用剔除“奇異值”、滯后解釋變量,及工具變量法進行穩健性檢驗。
1.剔除“奇異值”
考慮直轄市雖行政地位與省相同,但管轄區域卻與地級市相同,在全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和政策優惠等方面往往優于省級單位。因此,剔除直轄市樣本重新進行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發現,剔除“奇異值”后的樣本回歸結果依舊穩健,工業智能化促進了我國人力資本積累,成為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動力之一。
2.滯后解釋變量
考慮從工業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產生市場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到不同經濟主體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再到人力資本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時滯。利用滯后一期的工業智能化指標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重新進行回歸。結果顯示(見表4),全國、城鎮及農村不同范圍內工業智能化推動人力資本積累的結論依然成立,并且工業智能化促進城鎮地區人力資本積累作用強于促進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積累作用的現象同樣存在。前文研究結果穩健。
3.工具變量法
一方面,工業智能化在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同時,隨著地區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和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反向影響工業智能化水平。若工業智能化和人力資本積累間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可能引發參數估計有偏或非一致問題。另一方面,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因素眾多且無法窮盡,遺漏解釋變量可能造成估計結果非一致性。工具變量無疑是處理反向因果關系和遺漏解釋變量引起內生性的有效方法。通常一個好的工具變量,需要滿足相關性和排他性約束。本文采用1984年各省(區、市)郵局數量作為工業智能化的工具變量,原因在于:其一,工業智能化以互聯網、5G、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越發達的地區,工業智能化水平就越高,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初期,需要固定電話才能接入網絡,郵局是固定電話安裝的執行部門,由此不難發現郵局數量反映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電信技術設施建設情況,進一步影響后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和工業智能化水平,滿足工具變量相關性要求。其二,歷史時期的郵局數量不會影響如今的人力資資本積累,滿足工具變量的排他性要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選取工具變量為截面數據,不適用于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文章進一步通過引入一個隨時間變化的量來構建面板工具變量。具體來講,以1984年各省(區、市)郵局數量乘以上一年全國層面互聯網普及率構建為工具變量。對工具變量的適宜性進行檢驗,Anderson?LM檢驗P值為0.000,拒絕工具變量的不可識別性,工具變量CraggDonald?Wald?F檢驗值為59.501,大于臨界值10,可保證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即工具變量的選擇是有效的。利用上述工具變量,運用2SLS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工業智能化顯著促進了我國人力資本積累,且對城鎮人力資本積累促進作用強于農村的研究結果依然穩健。
(三)機制檢驗
前文分析表明,工業智能化促進了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并且其作用在城鎮地區明顯強于農村地區。接下來,文章將進一步考察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內在機制。由理論分析可知,工業智能化可通過影響不同經濟主體(個人、政府、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選擇,進而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為檢驗這一機制,式(2)和式(3)對中介效應模型進行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
進一步進行Sobel檢驗,結果顯示,工業智能化通過增加政府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中介效應機制存在。第(5)列和第(6)列是以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為中介變量的檢驗結果,不難發現,第(5)列工業智能化變量估計系數在統計水平上并不顯著,表明工業智能化并未增強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工業智能化為企業帶來了較大收益,但相較于基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企業更愿意將收益投入到自身固定資本積累、技術引進和技術研發領域;第(6)列是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加入基準模型的估計結果,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顯著,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在統計水平上不顯著,表明工業智能化通過促進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推動人力資本積累的中介效應機制不存在。前文理論分析假說2工業智能化通過推動個人、政府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結論得到驗證,但工業智能化通過推動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結論不成立。
進一步地,對工業智能化通過影響城鎮和農村個人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中介效應機制進行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結果顯示,不論是城鎮地區還是農村地區,工業智能化通過影響個人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中介效應機制均存在。并且,從中介效應大小和占總效應的比重來看,城鎮地區工業智能化通過影響個人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中介作用更強。該結果表明,相較于農村地區居民,得益于信息化水平、市場接近程度更高,城鎮地區居民對勞動力市場信息反應更快。
(四)異質性分析
在厘清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內在機制的基礎上,本部分進一步考察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區域異質性。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要素稟賦條件存在顯著的差異,導致工業智能化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對教育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可能導致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區域異質性。本文分東、中、西部進行分組歸回,結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工業智能化促進東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在1%的水平上顯著,對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不顯著,對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工業智能化影響我國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區域異質性,在東部地區的作用強于中、西部地區,文章理論分析假說3成立。進一步分析上述結果內在緣由,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對工業智能化技術的需求強于中、西部地區,工業智能化發展給予勞動力市場的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較中、西部更強,工業智能化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財富積累作用也更強,更有利于區域人力資本積累。對于中部地區,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智能化技術需求強于西部地區,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可能也強于西部地區,但中部地區鄰近東部沿海,東部地區強大的市場規模會對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產生“虹吸效應”;另一方面,我國中部人口眾多,且多為教育大省,本身具有較強的人力資本投資意識,受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的影響較弱,使得中部地區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不顯著。
五、進一步分析:R&D投入的“擠出效應”
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資是技術進步的另一關鍵因素,并且壟斷加價越高,投資R&D所獲得的利益將越大,進行“干中學”開發新技術將有利可圖,而進行“干中學”積累新技術受到的激勵也將越大,理性經濟個體由于逐利性會將資源更多地向R&D傾斜,人力資本積累的非營利性相對更加明顯,吸引資源投入的效應減弱,積累速度也將放緩[18]。工業智能化有利于促進地區不同經濟主體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而R&D投資會導致資源進一步向R&D傾斜。那么,一個自然的問題是,R&D投入是否會對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產生“擠出效應”。
為檢驗R&D投入對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是否存在“擠出效應”,在基準回歸模型中加入交互項,設定了如下計量模型:
lnHit=β0+β1lnintit+αR&Dit+φlnintit
×R&Dit+∑jβj=2Xijt+εit(5)
式中,R&Dit為i地區t年R&D投入,文章以各省份R&D內部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具體衡量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對模型(5)進行估計,為防止交互項引入造成多重共線性,模型(5)估計時對變量lnint和R&D進行了中心化處理,結果如表9所示。結果顯示,變量lnint×R&D估計系數均為負,且農村范圍估計系數更為顯著,這表明R&D投入的確對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其內在機制在于:一方面,在農村地區,自身人力資本水平較低,人力資本投資能力也較為有限、投資觀念較城鎮差異大,教育投資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更大;另一方面,R&D投入是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R&D投入的增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通過財政投入、政府補貼,以及農業稅負等對農業生產和農村收入的幫扶,影響農村居民收入[45],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工業智能化影響人力資本積累作用產生“擠出效應”。
進一步地,分不同區域檢驗R&D投入對工業智能化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作用“擠出效應”的區域異質性,結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東部地區變量lnint×R&D估計系數為負,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即R&D投入對東部地區工業智能化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擠出效應”,但在中、西部地區,變量lnint×R&D估計系數不顯著。可能的內在原因在于: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智能化仍處于發展初期,工業智能化水平較低,對工業智能化技術人才的需求較少,R&D投入的“擠出效應”不明顯,而東部地區工業智能化水平較高,且地區發展高精尖工業產業的需求更大,R&D投入在短期見效快,因而R&D投入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相對較強,“擠出效應”更易凸顯。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新科技革命時代,工業智能化的發展已成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途徑。各地加快產業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改造的同時,在不斷釋放新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信號,不同經濟主體對勞動力市場信號的反應直接影響其人力資本投資選擇。本文從理論和經驗兩個層面揭示了工業智能化應用的人力資本積累效應及其內在機制。研究發現:①在我國,不論是全國,還是城鎮和農村范圍,工業智能化發展均存在顯著人力資本積累效應,考慮樣本“奇異值”、內生性等一些問題后,研究結論依然成立。②工業智能化發展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為,工業智能化通過信號效應和價值效應,可推動個人、政府和企業進行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但在企業層面,由于當前我國工業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雖然工業智能化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收益,但相較于基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企業更愿意將收益投入到自身固定資本積累、技術引進和技術研發領域,導致工業智能化通過影響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投資,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機制尚未顯現。③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上的“邊際效應遞增”現象,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其作用明顯強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的中、西部地區。并且,地理鄰近性發揮了東部地區的大市場規模能力,對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產生著“虹吸效應”,導致工業智能化促進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不顯著。④R&D投入對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并且該“擠出效應”在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更為顯著。
本文研究的政策意涵明顯:①進一步深化工業智能化發展,促進人力資本積累。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工業智能化發展潛力巨大,依托市場規模,當前工業智能化總量提升迅速,但發展空間仍然較大,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地區。為此,政府應繼續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在應對逐步消失“人口紅利”的同時,促進人力資本積累,逐步釋放中國“人力資本紅利”。②針對工業智能化發展釋放的價值信號,積極引導各類主體加強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對工業智能化釋放價值信號,企業在人力資本積累中并未作出較多積極的反應,這是由資本逐利性決定的,但從全社會人力資本積累角度來看,政府需要積極引導企業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尤其是基礎教育人力資本投資。③加強地區間人力資本交流合作,共享人力資本積累成果。工業智能化促進了人力資本積累,但東部地區的大市場規模對中部地區人力資本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這是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下的結果,中部地區在努力培育人力資本、留住自身人力資本的同時,還應當加強與東部地區的人力資本交流合作,實現工業智能化人力資本積累成果共享。④完善人力資本投資激勵機制,弱化R&D投入對工業智能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作用的“擠出效應”。建立“誰投資誰收益、投資越多收益越多”的人力資本投資激勵機制,使不同經濟主體人力資本投資的多少與其收益直接掛鉤,在激勵他們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同時,弱化R&D投入改變資源流向的作用,促進人力資本有效積累。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深圳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編寫的《2021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
②?數據來源于中國工信產業網:網址為https://www.cnii.com.cn/gxxww/gyhl/202203/t20220304_362283.html。
③?宏觀區域層面,當前各類統計年鑒未公布企業教育人力資本支出相關數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0年之后不公布企業文體宣傳費用支出),若采用企業層面數據加總,各類微觀數據很難準確剝離和加總。
④?網址為https://ifr.org。
[參考文獻]
[1]孫早,侯玉琳.工業智能化如何重塑勞動力就業結構[J].中國工業經濟,2019(5):61-79.
[2]陳媛媛,張競,周亞虹.工業機器人與勞動力的空間配置[J].經濟研究,2022,57(1):172-188.
[3]王永欽,董雯.機器人的興起如何影響中國勞動力市場?——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研究,2020,55(10):159-175.
[4]王文.數字經濟時代下工業智能化促進了高質量就業嗎[J].經濟學家,2020(4):89-98.
[5]FURMAN?J,?SEAMANS?R.?AI?and?the?economy[J].?Innovation?policy?and?the?economy,?2019,?19(1):161-191.
[6]ACEMOGLU?D,?AUTOR?D.?Skills,?tasks?and?technologies:?implications?for?employment?and?earningsscience?direct[J].?Handbook?of?labor?economics,?2011,?4:1043-1171.
[7]唐曉華,李靜雯,邱國慶.工業智能化技術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2,37(7):36-44.
[8]鄭麗琳,劉東升.工業智能化如何影響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7(4):18-29.
[9]唐曉華,遲子茗.工業智能化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當代財經,2021(5):102-114.
[10]王輝,董直慶.中國工業智能化如何重塑制造業企業分布格局[J].求是學刊,2022,49(1):84-93.
[11]孫早,侯玉琳.工業智能化與產業梯度轉移:對“雁陣理論”的再檢驗[J].世界經濟,2021,44(7):29-54.
[12]STOCKY?N?L.?Leaning?by?doing?and?the?introduction?of?news?goods[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8(96)?:?701-717.
[13]LUCAS?J?R,ROBERT?E.?Why?doesnt?capital?flow?rich?to?poor?countr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8(22):92-96.
[14]江小涓.服務外包:合約形態變革及其理論蘊意——人力資本市場配置與勞務活動企業配置的統一[J].經濟研究,2008(7):4-10,64.
[15]HARRIS?R?G,?ROBERTSON?P?E,?XU?J?Y.?The?international?effects?of?Chinas?growth,?trade?and?education?booms[J].?The?world?economy,?2011,?34(10):1703-1725.
[16]陳開軍,趙春明.貿易開放對我國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經驗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4(3):86-95.
[17]GALOR?O,?MOAV?O.?Natural?selection?and?the?origin?of?economic?growt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2,117(4):?1133-1191.
[18]李尚驁,陳繼勇,李卓.干中學、過度投資和R&D對人力資本積累的“侵蝕效應”[J].經濟研究,2011,46(6):57-67.
[19]GALOR?O,?DAVID?W?N.?Population,?technology,?and?growth:?from?malthusian?stagnation?to?the?demographic?transition?and?beyond[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0,90(4):806-828.
[20]陳浩,劉葆金.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人力資本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2):127-130.
[21]AUTOR?D?H,?MURNANE?L.?The?skill?content?of?recent?technological?change:?an?empirical?exploration[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3,?118(4):1279-1333.
[22]GRAETZ?G,?MICHAELS?G.?Robots?at?work[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18,?100(5):753-768.
[23]惠樹鵬,朱晶瑩.工業智能化影響勞動力就業結構的門檻分析[J].產經評論,2021,12(3):69-86.
[24]陳沖,孫永馳.工業智能化如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基于技能偏向性視角[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7(3):21-33.
[25]賈根良.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智能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6(6):87-106,206.
[26]ACEMOGLU?D,?LELARGE?C,?RESTREPO?P.?Competing?with?robots:?firmlevel?evidence?from?France[Z].?NBER?Working?Paper,?No.26738,2020.
[27]劉軍,史夢雪,招玉輝.智能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3(4)?:?44-50.
[28]李亞群,段萬春,孫永河,等.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影響因素的辨識與分析[J].軟科學,2013,27(6):69-72,78.
[29]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
[30]潘彬,金雯雯.貨幣政策對民間借貸利率的作用機制與實施效果[J].經濟研究,2017,52(8):78-93.
[31]趙昕東,劉成坤.人口老齡化對制造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研究——基于中介效應模型的檢驗[J].中國軟科學,2019(3):153-163.
[32]姚洋,崔靜遠.中國人力資本的測算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5(1):70-78,127.
[33]宋旭光,左馬華青.工業機器人投入、勞動力供給與勞動生產率[J].改革,2019(9):45-54.
[34]唐曉華,遲子茗.工業智能化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22(2):43-52.
[35]王林輝,姜昊,董直慶.工業智能化會重塑企業地理格局嗎[J].中國工業經濟,2022(2):137-155.
[36]閆雪凌,朱博楷,馬超.工業機器人使用與制造業就業:來自中國的證據[J].統計研究,2020,37(1):74-87.
[37]劉家悅,闞大學.對外貿易和FDI對不同主體人力資本投資差異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2016,391(6):139-144.
[38]譚永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09-112.
[39]郭曉慶.中國人力資本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5.
[40]佟家棟,張俊美,趙思佳.貿易自由化能否促進城市人力資本積累[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7):30-42.
[41]周小亮,李廣昊.高房價對勞動者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促進抑或阻礙——兼論經濟發展水平的調節效應及其調節因素[J].社會科學研究,2020(3):43-51.
[42]張其春,郗永勤.區域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J].現代經濟探討,2006(8):16-18,52.
[43]DEXTER?G.?The?effect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the?accumulation?of?human?capital?in?developing?countries[D].?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2006.
[44]羅良文,闞大學.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人力資本存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嶺回歸分析法[J].世界經濟研究,2011(4):31-35,88.
[45]王文波.財政支農支出如何影響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基于微觀數據的理論與經驗分析[J].農村經濟,2023,486(4):83-93.
Dose?Industrial?Intelligent?Technology?Promote?Human
Capital?Accumulation?in?China?
—Based?on?the?Investment?Perspectives?of?Different?Macroeconomic?Entities
Cheng??Qinliang1,2,??Song??Yanling1,??Huang??Hengjun1,3
(1.?School?of?Statistics?and?Data?Science,?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0,?China;
2.?Gansu?Economics?&?Development?Quantitative?Analysis?Institute,?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1,China;
3.?Gansu?Key?Laboratory?of?Digital?Economy?and?Social?Computing?Science,?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Promoting?human?capital?accumulation?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to?cope?with?aging?trend?of?population?properly?and?facilitate?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of?industrial?intelligence?constantly?releases?new?demand?signals?in?labor?market,?which?directly?affects?the?human?capital?investment?selection?and?human?capital?accumulation?of?different?macroeconomic?ent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investment?of?different?macroeconomic?entities,?this?paper?theoretically?reveals?the?internal?mechanism?of?the?effect?of?industrial?intelligent?application?on?human?capital?accumulation,?and?empirically?tests?it?using?Chinas?provincial?panel?data?from?2006?to?2019.?The?studies?show?that?industrial?intelligent?technology?promotes?individual?and?government?education?human?capital?investment?to?accelerate?human?capital?accumulation?in?China?through?the?signal?effect?and?value?effect.?At?the?enterprise?level,?the?current?level?of?industrial?intelligence?in?China?is?still?not?high.?Although?industrial?intelligence?has?brought?enterprises?greater?benefit,?compared?to?the?investment?into?the?basic?human?capital?education,?they?are?more?willing?to?invest?in?their?fixed?capital?accumulation,?technology?introduction?and?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fields.?This?hinders?the?emergence?of?the?mechanism?of?industrial?intelligence?promoting?human?capital?accumulation.?In?addition,?in?terms?of?economic?development?level,?the?phenomenon?of?“increasing?marginal?utility”?exists?in?the?role?of?industrial?intelligence?in?promoting?human?capital.?The?tremendous?market?scale?in?the?eastern?region?has?a?“siphon?effect”?on?human?capital?in?the?central?region,?which?causes?the?insignificant?role?of?industrial?intelligence?in?promoting?human?capital?accumulation?in?the?central?region.?Furthermore,?under?the?influence?of?monopoly?markup,?rational?economic?individuals?will?tilt?resources?to?R&D.?It?causes?the?R&D?input?has?a?certain?“crowding?out?effect”?on?the?role?of?industrial?intelligence?in?promoting?human?capital?accumulation,?and?it?is?much?more?significant?in?rural?areas.
Key?words:industrial?intelligence;?human?capital?accumulation;?signal?effect;?value?effect
(責任編輯:蔡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