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李俊祥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規劃設計在目前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旨在探討目前城市規劃中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以應對這些挑戰。首先介紹了生態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明確了其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為城市規劃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使城市能夠更好地應對環境挑戰。其次,提出了堅持生態優先、構建保障體系以及設計生態細節等多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態韌性,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
一、前言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人口遷徙的規模不斷擴大,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變得愈發關鍵。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資源消耗加劇、環境污染嚴重,這些問題凸顯了生態城市規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傳統城市規劃往往強調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卻忽視了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目前,城市規劃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還必須兼顧生態平衡和環境可持續性。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旨在打破傳統城市規劃中的“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通過融合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創造出更加和諧、可持續的城市環境。因此,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在城市發展中占據了愈發重要的地位,這就需要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
二、生態城市概述
生態城市是一種與自然環境和諧互動、滿足居民需求、減少資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的城市模式。其特征包括綠色基礎設施、低碳交通、節能建筑和循環經濟。在規劃設計時,需遵循生態優先、提高生態意識、建立綠色發展保證制度和改善公共設施等準則,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些準則將生態系統的健康和保護放在首位,并采取措施來保護和恢復生態平衡。同時,應增強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意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并積極采取行動減少負面影響。通過推廣環保教育、公眾參與和制定政策,可以培養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此外,城市應制定法規和政策,確保建設項目符合環保標準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建立監管機構來監督和管理城市的綠色發展,確保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的環保要求得到切實執行,違規行為受到懲罰。城市的公共設施也應不斷改進,提高效率、減少浪費和污染,改善城市的可持續性,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并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1]。
三、城市規劃中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策略
(一)堅持生態優先
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生態系統提供了人類社會所需的一系列生態服務,包括空氣凈化、水資源供應、食物生產和自然景觀等。因此,在規劃城市的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維護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以確保這些生態服務的可持續供應。其次,堅持生態優先也需要調整經濟、社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傳統的城市發展模式通常將經濟增長視為唯一目標,往往忽視了環境和社會方面的考慮。生態優先的策略需要重新平衡這些關系,使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相互協調。這意味著在發展城市的同時,必須考慮生態環境的容量和承受能力,以避免過度開發和資源消耗。最后,堅持生態優先也需要將城市發展置于以人為本的框架下。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應該服務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更健康、更宜居的居住環境,包括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改善居住條件、提供文化和休閑設施,確保人們的健康和安全。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可以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實現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存。綜合來看,堅持生態優先策略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舉措,有助于建設更可持續、更宜居的生態城市。
(二)構建保障體系
首先,通過建筑與植被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生態城市的目標。這意味著在城市建設中,建筑物的設計應考慮與周圍的自然植被相融合,使建筑與綠化有機結合。通過在建筑物周圍引入植被和綠化帶,可以提高城市的景觀質量,減少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還有助于生態冷卻。這種有機結合不僅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能提高建筑的功能性,例如,降低能耗,增強熱舒適度,促進室內外空間的聯系,從而實現更可持續的城市建設。其次,建立保障性體系也是關鍵。這包括建立規范的綠色發展保證制度,強調對新能源的研發和利用,以及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這個體系可以確保城市的發展不僅經濟上可持續,還在環境和社會方面具有保障。通過鼓勵和規范綠色技術的使用,可以降低環境污染,減少能源消耗,推動城市經濟的綠色化發展[2]。
(三)設計生態細節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設計生態細節是確保生態城市概念得以貫徹落實的關鍵策略。
首先,要考慮城市、建筑和歷史的關聯性。這意味著在規劃和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將其與新建筑和城市發展相結合。通過保留和恢復歷史建筑,傳承城市的文化記憶,同時在新建筑中融入傳統元素,可以實現城市的歷史傳承,使城市更具魅力和獨特性。其次,自然線與城市風景園林規劃也是重要的設計細節。自然線是指河流、湖泊、山脈等自然要素,它們在城市規劃中應被視為寶貴的資源。通過合理規劃城市空間,將自然線納入城市風景園林設計,可以創造出宜人的城市景觀,提供休閑和娛樂的場所,同時增強城市的生態穩定性。再次,園林景觀規劃和科技手段的運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細節。現代科技手段可以用于監測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提高城市的可持續性。例如,通過智能傳感器監測空氣質量、水質等環境參數,可以實時掌握城市生態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環境。同時,科技還可以用于節能、減排,提高城市的資源利用效率[3]。
(四)保護自然環境
首先,可持續能源利用方案在這一策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城市規劃應優先考慮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以滿足城市的能源需求。這不僅有助于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依賴,還可以降低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推動能源的去中心化供應,例如,分布式能源系統可以提高城市的能源安全性。其次,低碳能源的使用也是關鍵步驟。城市規劃設計應鼓勵和支持居民、企業和政府采用低碳能源,如電動汽車、太陽能熱水器等。這有助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空氣污染,提高城市空氣質量,并促進可持續交通發展。再次,電力系統的優化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規劃應考慮優化電力供應系統,提高電力傳輸和分配的效率,減少能源浪費。引入智能電網技術可以實現對電力系統的實時監測和管理,以更好地滿足城市不同地區的能源需求,同時降低電力輸送損耗。最后,交通系統的改進與宣傳也是保護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城市規劃應當鼓勵公共交通的發展,建設更多的綠色交通方式,如自行車道和步行街。此外,需要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減少私家車使用,采用更環保的出行方式,以減少交通排放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
(五)合理提升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水平
首先,綠色建筑與節能減排是關鍵要素之一。在城市規劃中,應鼓勵采用可持續建筑設計,包括更好的絕緣材料、高效的采光和通風系統,以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統。這些措施有助于減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建筑的生態性能。其次,綠色能源利用也是重要的。城市規劃應鼓勵城市采用綠色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以滿足能源需求。在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時,可以考慮設置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等設施,以便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得電力,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最后,綠色技術宣傳與產品的推廣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規劃者應積極宣傳和鼓勵市民和企業采用環保技術和產品,如節能家電、電動交通工具等。這可以通過政府政策、市場激勵和信息傳播來實現,以促進綠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六)調整經濟發展方式
首先,要關注經濟發展的精約程度。這意味著在城市規劃中要追求高效的資源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可以通過推廣綠色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等方式來實現經濟的精約發展,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性。其次,科技含量的提升與產業結構調整也是關鍵因素。城市規劃應鼓勵引入先進的科技和創新,以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同時,應積極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減少對高污染和高能耗產業的依賴,促進清潔能源、高科技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最后,適度調整有環境污染的產業也是必要的。城市規劃者需要認識到某些傳統產業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需要采取措施來減少其負面影響,包括嚴格的環境監管、技術改進和減排措施,以確保這些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會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4]。
(七)合理分配土地資源
首先,農業用地的保護至關重要。城市規劃者應當明確保護農業用地的政策,以確保城市周邊的耕地不受城市擴張的過度侵占,有助于維護食品安全、生態平衡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其次,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是關鍵。城市規劃需要考慮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包括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和綠地等各種功能區域的合理劃分和布局。科學規劃可以減少交通擁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確保城市的可持續性。再次,土地資源配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可持續性原則、多功能原則、公平原則和環保原則等。可持續性原則強調土地利用應滿足當前需求而不損害未來的需求;多功能原則要求土地用途應多樣化,以滿足不同的社會和經濟需求;公平原則強調土地資源的公平分配,不應造成資源浪費或不公平占用;環保原則要求土地利用應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后,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需要緊密結合。城市規劃設計應將環境保護納入考慮,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不會損害生態環境。這可以通過綠化規劃、水資源管理、生態保護區的劃定等方式來實現,以確保城市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八)加強濕地系統的保護
首先,濕地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濕地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具有多重生態功能,包括水質凈化、洪水調控、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它們還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其次,濕地的保護不僅有助于環境保護,還能產生經濟效益。濕地可以凈化水源,提供可持續的漁業資源,甚至是旅游和娛樂的場所。通過有效的濕地保護,城市可以保持水資源的可持續供應,減少洪水風險,提高水質,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最后,濕地的保護與修復是生態城市規劃的一項關鍵任務。城市規劃者應當確保濕地不受過度填充、排污和開發的侵害,同時通過生態工程和生態恢復項目來修復已受損的濕地,包括植被恢復、水質改善、棲息地重建等措施,以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穩定性[5]。
(九)城市交通規劃
首先,前瞻性規劃道路寬度至關重要。城市規劃者需要考慮未來交通需求的增長,以確保道路寬度和容量足以滿足未來的交通流量。這可以通過綜合考慮城市發展規劃、人口增長趨勢以及交通模式的改變來實現,以避免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其次,綠化植物在城市交通規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具有凈化大氣污染的清潔作用。在城市道路和交通樞紐周圍增加植被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并減少尾氣排放對城市空氣質量的不利影響。這種綠化設計還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創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再次,公交系統的發展和宣傳是城市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投資和改進公共交通系統,可以鼓勵市民減少私人汽車使用,從而降低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同時,宣傳公共交通的優勢,如便捷性、環保性和經濟性,有助于改變市民的交通選擇習慣,使市民更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最后,引入競爭機制并監督公共交通產業是城市交通規劃的另一個關鍵方面。競爭可以促使公共交通提供商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票價,從而吸引更多乘客使用公共交通。
四、結語
目前,城市規劃中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遵循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有望構建更加和諧、綠色和宜居的城市,為當前和未來的城市居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是一項充滿挑戰,但具有重要意義的任務,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偉. 新時期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3(18):14-16.
[2]吳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與路徑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22):13-15.
[3]覃海玲.芻議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J].中國住宅設施,2023(06):19-21.
[4]王晟.生態城市規劃發展研究[J].城市建筑空間,2023,30(S1):46-47.
[5]畢雪嬌.生態城市規劃發展方向及城市生態問題解決對策[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3(05):42-44.
作者單位:桂林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津平、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