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閃亮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2024年是武俠小說巨匠金庸先生誕辰100周年。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哪怕沒看過他的小說,也肯定看過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他筆下的江湖恩怨和兒女情長,不僅帶給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成長記憶,更是掀起了武俠影視的輝煌,也帶火了許多演員、歌手。
從31歲時寫出首部作品,到48歲封筆,金庸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塑造出近1500個人物,不僅成就了華語文壇的傳奇,也締造了“半個華語影視圈”。
1958年,《碧血劍》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這是首部登上大銀幕的金庸小說。截至目前,根據金庸作品共改編了36部電影、66部電視劇,總計102部。其中,《笑傲江湖》共有11個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還有動畫片1部、漫畫11套、電腦游戲33部。排在其后的是《神雕俠侶》,先后九次被改編成電視劇,三次被拍成電影。《射雕英雄傳》則七次被改編成電視劇,三次被翻拍成電影。《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鹿鼎記》也是影視劇改編再創作的熱門題材。
金庸作品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進入中國內地。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同志在北京接見金庸,當晚的《新聞聯播》予以報道。不久,金庸小說在內地“開禁”并迅速暢銷。
金庸的作品和他創造的人物不僅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也在國際社會廣泛傳播。20世紀60年代起,金庸小說就在越南受到歡迎,在他的影響下,越南文壇涌現出黃麗、黎佛山、武玉錠等武俠文學創作者。
日本評論界將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日本的劍豪小說相比,認為雖同樣展現了“忠義之士對抗強敵”的主題,但金庸在描繪方式上更為細膩,從深刻入微的人物對話、各具特點的角色性格到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令日本讀者耳目一新。
金庸的武俠小說不僅在東亞、東南亞各國流行,也在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受到關注和歡迎。1997年英國漢學家閔福德翻譯的英文版《鹿鼎記》問世。2004年法文版《射雕英雄傳》在法國出版,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給予很高評價。同年,金庸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當時的法國文化部長德瓦布爾在致辭中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今后有法國人的地方也會有金庸”。如今,金庸的書已被翻譯成日語、英語、法語、泰語等多種語言,全球售出超3.5億冊。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辭世,享年94歲。國際媒體紛紛報道,贊揚他的文學成就和對全球文化的貢獻。美國《紐約客》雜志稱,金庸作品在華語世界的文化影響大約是“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戰”系列的總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把金庸稱作“中國武俠師祖”,評論說他的小說是融合藝術幻想、歷史和浪漫主義的精彩讀物。
金庸原名查良鏞,在成為小說家之前,曾有“外交夢”。這源于他年輕時的求學和工作經歷。金庸自小愛看外國名著,對英文很感興趣,認為從事外交工作或許是報國的好途徑。早年海外留學期間,他有機會接觸到異域文化,不僅拓寬了視野,也深化了他對國際關系的理解。在其創辦香港《明報》并擔任社長期間,金庸把相當多的筆力放在撰寫國際時政評論上,思維主線是強調穩定的國際關系和良好的對外政策對于一國發展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在文學創作中,金庸的思路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撰寫國際時評經歷的影響。他的武俠小說不僅是講述俠義、武功和江湖恩怨,也試圖探討人性、正義與和平的關系。在《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故事反映了武林人厭倦紛爭渴望和平共處的心情。在《鹿鼎記》中,韋小寶的經歷反映了金庸對于民族和解、國家統一以及和諧處理外部關系的見解。
金庸的作品植根于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土壤,對人性的探索、對和平的頌揚和對正義的思考卻是超越時空與文化界限的。金庸用中國語言講中國故事,他的武俠世界則是“天下”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在金庸誕辰100周年之際,人們紀念他作為武俠文學巨匠的成就,也緬懷他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增進人與人之間理解和尊重作出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