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月香
進入小學高年級后,數學的學習難度逐漸增加,導致一些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甚至喪失自信心。“雙減”背景下,為了有效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教師應創新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方法,制定多元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一、轉變教學觀念,關注重點知識
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從不同維度作出改變,如調整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整合知識點、科學分配教學資源等。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傳統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教學環境,必須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評,突出重難點,并延伸新方法,以實現知識的鞏固、遷移和擴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面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要依據課程要求及時進行歸納整理,補充介紹一些與之相關的新理論,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系統性,培養其知識運用能力,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二、結合教學要求,精心設計預習案
預習是學習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著重分析教學重難點,并就這些內容設計預習導學案,幫助學生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群鼓勵家長督促學生展開預習,標記重難點內容,以增強預習的效果,讓學生由課前預習平穩過渡到課堂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提高課堂參與度
1.運用分層教學法
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有的對學習缺乏信心,有的家庭有特殊情況,還有的成長動力不足。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啟智潤心的教學原則,懷揣愛心和耐心,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運用分層教學法,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既一視同仁又充分給予他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例如教學“時、分、秒”,對數學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重點學習時間換算公式,夯實基礎;對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運用這部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拓展知識應用能力。
2.加強對信息技術的運用
教師要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的結合,積極調整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環境。以“圓的面積”推導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觀地展現圓形與長方形的關系,為學生提供有趣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圓形面積計算公式。
3.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情境化教學將數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教學“四則運算”,教師可為學生創設菜場購物的游戲情境,提前準備好道具,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攤販,要求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進行采購。學生興趣十足,“顧客”有模有樣地挑選不同種類、不同價格的蔬菜,“攤販”則認真計算,每個學生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學生的快速計算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
四、精心設計作業,彰顯數學魅力
1.設計個性化作業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逐漸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并能夠將這些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薄弱處,為學生布置一些個性化作業。例如教學“混合運算規則”后,學生在隨堂練習中反映出一些問題:從加減混合運算到四則混合運算,學生的做題錯誤率明顯上升,主要表現在計算過程中無法厘清計算順序。此時,教師可以跳出配套教輔或年級組統一作業的束縛,根據學生集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個性化作業,以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
2.設計實踐性作業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由于部分教師創新能力不足,課后作業常以常規練習題為主,這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感,降低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非常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在課后應不拘泥于單一的作業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性作業。以“折線統計圖”教學為例,教師可讓學生課后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社會實踐作業——統計家中每天的水電消耗情況。要求學生記錄一周內每天的用水用電數值,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分析,最終制作成折線統計圖。通過這種實踐性作業,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一周中哪天的用水用電量最大,哪天的用水用電量最小,掌握一周內用水用電量的總體變化情況,深刻理解統計的作用,最終提升自身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五、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助力學生終身發展
教師要轉變分數至上的評價思維,根據教學內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將課堂注意力集中程度、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作業時效等綜合納入評價體系。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結合多種評估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清楚每個學生存在的問題,發掘學生特長,培養其內在興趣。教師還可以采用師生互評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自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為接下來完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依據。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強調創新教育的今天,數學教學應循序漸進地不斷深入,豐富教學資源,融合創新思想,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枯燥感,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