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良
在我的執教生涯里,每一次的課堂都如同一座寶庫,等待著學生去發掘。然而,一節普通的科學課卻因一次不普通的挑戰,讓我對生命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組織學生觀察蠶蛹的活動。
活動中,學生盛青青突然說:“老師,能不能不要讓沈浩南用手捏我的繭。”
我詢問原因。盛青青小聲解釋說,沈浩南有傷害小動物的習慣,她擔心自己的繭會被弄破。這個繭是她和媽媽一起養的蠶結成的,對她來說意義非凡。
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課堂管理問題,更是一個涉及生命教育的問題。我決定借此機會,讓學生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于是,我讓學生就剪繭觀察蛹的問題進行表決。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一半學生支持剪開繭觀察,一半學生反對。這個結果讓我意識到,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存在分歧,有的認為觀察是學習的一部分,有的認為這是對生命的打擾和傷害。
部分學生的表現無疑是對生命尊重意識的提高。這使我想起在講這一單元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我引導他們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記錄,讓他們在飼養過程中隨時記錄點滴發現。同時,我還開設了課前生物小論壇,讓學生分享對生命的發現和疑問。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讓他們在交流中增進了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剪繭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我意識到,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剪開繭觀察蛹,這是對生命的尊重還是打擾?”
學生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剪開繭是對生命的打擾。繭是蠶為了保護自己而結的,我們剪開它就像是侵犯了它的隱私。”另一個學生說:“我認為觀察是為了學習,只要我們小心操作,不傷害蛹,就可以剪開繭。”
這兩個觀點引發了班級內的熱烈討論。有的學生認為觀察是學習的必要手段,而有的學生認為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即使它只是一個小小的蠶蛹。看著學生的討論如此激烈,我深感欣慰。他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開始意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
這次課堂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