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獻 高潔 周波 潘啟航 尹淑宜

摘 要: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團體標準又是適應于民營經濟的發展產物。本文通過以臺州市“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為例,分析其現狀和存在問題,思考目前民營經濟“團體標準”發展情況,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團體標準的研制,并提出了如何創新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民營經濟,團體標準,臺州市,浙江制造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05.021
0 引 言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改革開放至今,民營經濟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50%的稅收,已經成為了我們經濟發展不可缺的一股強大力量。
同時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標準化工作的支持。近幾年,民營企業共承擔了91個全國標準技術委秘書處,委員人數達到1.5萬人以上,國際標準注冊專家突破了1000人,為主起草和發布國際標準達到200多項,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了標準化工作的主要戰場。
市場經濟下,團體標準近幾年發展迅速,助力民營企業發展效果明顯。“浙江制造”團體標準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為推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為將全省從制造業大省轉變為制造業強省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本文通過臺州市在“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研制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結合臺州民營企業和團體標準之間關系和特點,為實現團體標準助力民營經濟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和對策。
1 “浙江制造”團體標準制定概況
1.1 各地發布情況
根據“浙江制造”標準網統計,截止目前,全省共發布“浙江制造”團體標準3152項,臺州市共發布327項,占全省發布標準數的10.4%,數量列全省第六。從臺州各縣市區情況來看,溫嶺、玉環和臨海三個市數量較多,緊隨其后的是椒江、黃巖和路橋,數量中等,全市墊底的是天臺、三門、仙居和臺州灣新區。從排名可以發現,發布數量基本跟當地的工業發展水平相關,“浙江制造”團體標準大部分屬于產品類標準,工業基礎決定了研制數量。
1.2 各產業分布情況
根據臺州“456”先進產業集群進行統計[1],臺州市已發布“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產業分布如下:泵與電機占比12%最高,主要原因是臺州是全國泵與電機最大的集聚地,有“中國小型泵業名城”“中國小型空壓機之都”“中國小型電機出口基地”之稱。排2~5位的分別是汽車、新型橡塑、綠色化工、水暖閥門等領域。排名后五位的是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動車、電子信息、高端模具、醫藥健康。如圖1所示。
2 民營經濟“團體標準”現狀和特點
2.1 民營企業參與度極高
從臺州全市已發布的“浙江制造”團體標準來看,民營企業參與度極高,作為第一起草單位,民營企業占99%以上,主要原因是臺州市是我國民營經濟重要發源地、股份合作經濟誕生地。據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臺州有經營主體76.61萬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99.57%,創造了87%的稅收和77.5%的地區生產總值,遠超國內其他城市平均水平。起初,“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的起草工作很少交給中小型企業,大部分由龍頭企業、單打冠軍、上市企業等承接,但是隨著團體標準的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標準的研制,而在臺州,這一部分企業基本上是民營企業[2]。
2.2 團體標準發展迅猛
在我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立項難、制定周期長,很多標準從立項到發布,至少兩到三年,時間跨度太久。由于市場上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這樣的制定周期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現實需要,國家于2015年開始制定政策大力鼓勵團體標準的制定,2018版新的《標準化法》首次賦予團體標準法律地位,團體標準開始呈現迅猛的發展態勢,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團體標準發展日益規范和趨向成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參與了團體標準的立項和研制,團體標準也慢慢成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有效補充[3]。
2.3 團體標準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新《標準化法》賦予團體標準法律地位后,使其在標準制定過程中起到了引領作用。眾所周知,國標、行標是基礎性、規范性的標準,是準入的門檻標準,達不到國行標技術要求,可能沒有辦法生產和銷售,通俗點講就是“行不行”的問題,是一個必須要遵守的底線。而團體標準是一份先進的標準,講的是“好不好”的問題,比國行標門檻要高,技術參數設定要高于或者遠遠高于國家和行業標準,使得該標準成為該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同時,團體標準的存在和發展解決了政府、企業、消費者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做為政府,現在都在講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浙江省前些年提出的“三強一制造”,“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做為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可以解決明明有好的產品,消費者不認識不買單的尷尬情況,前幾年發生去海外搶購馬桶蓋的事情就是典型的例子。做為消費者,可以樹立區別什么產品是好的,怎么去認識產品、選購產品,激發消費需求,滿足產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因此,團體標準的發展,必將引領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絕對的支撐性作用。
3 存在的問題
3.1 涉及的新興產業偏少
從臺州市發布的“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發現,大部分標準都是當地的一些傳統行業,比如,泵和電機、化工醫藥、塑料模具等,很少出現新興產業的身影。在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特別是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環保、民用航空等新興行業跟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時,新興產業由于標準體系的不完善,缺少重要標準的引導,存在著大量行業標準的空缺,導致團體標準在制定過程中引用標準的困難,原創性技術指標和試驗方法佐證難度大,阻礙了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標準研制的力度,導致了新興產業標準化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3.2 民營企業標準化水平不高
民營企業雖然團體標準制定參與度極高,但是民營企業往往重視生產,對標準等軟實力不重視或者人員配備不足。個別民營企業更多地是關注榮譽和獎勵,大部分民營企業沒有配備專職的標準化人員,以兼職人員居多,往往身兼多職,管理者對企業標準化水平建設專項投入不高。民營企業標準化存在人才短缺、青黃不接,沒有良好的人才梯隊。
3.3 對團體標準認知不夠
民營小企業大部分只知道國標、行標的存在,很少對團體標準有所認知。原因首先是團體標準推行的時間不長,其次是團體標準的影響力不夠大,施行的范圍不夠廣,因為團體標準是由團體組織確立的制定程序,自主制定、發布、采納,并由社會自愿采用的標準。團體標準是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我國在近年來標準化改革中,主推團體標準類的市場化標準,將政府類標準和市場化標準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彌補,共同構建起我國標準化的新格局。同時,民營企業對團體標準的定位和認知也不準,團體標準與其他標準的區別理解有偏差,特別是對團體標準的先進性、領先性了解不夠。
4 建議和對策
4.1 加大團體標準發展培育
建議各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加大團體標準發展培育工作。可以建立團體標準組織庫,統一管理本行政范圍內的團體標準立項、研制和歸納備案等工作。對團體標準組織進行不定期培訓,提升組織標準化能力水平,對優秀組織給予鼓勵和獎勵,發揮其標桿示范作用,引領當地團體標準組織標準化整體水平。同時,要擴大團體標準宣傳和推廣,很多團體標準組織在標準及標準化的概念、內涵、工作要求等方面缺乏基本的認知,對為什么制定標準、怎么使用標準缺乏認真的思考,從事標準化工作單位要宣傳標準影響力,鼓勵企事業單位參與團體標準的研制,提高團體標準的認可度和認知度。
4.2 加強民營企業標準化人才建設
民營企業更加重視企業的發展和效益,往往不重視對標準化能力建設的投入。從事標準化工作的機構應加大宣傳工作,鼓勵企業人員參與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政府和企業共同做好政策引導。政府可在人才科技考核中突出標準的重要性,在職稱評審中予以傾斜。企業應設標準化機構或標準化專職人員,把標準融入研發工作中去。加強專業指導,提升企業標準制定能力。
4.3 多關注新業態和新政策
民營企業由于自身發展條件的約束,大部分企業與外界交流過少,行業發展的動態了解甚微。特別是特殊行業,對行業內的新業態和新政策無法及時獲知,存在嚴重消息閉塞情況。因此,鼓勵企業多關注國家及地方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標準化方面的戰略規劃和重點任務,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活動,時刻留意國內外標準化技術機構在本行業內的標準化制修訂情況,有能力的企業應積極參與各類標準的制修訂,從行業的遵守者變成行業的游戲制定者,爭取行業話語權。支持企業加大對團體標準的參與度,利用好團體標準的研制特點,處理好與國行標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緊跟時代發展,重點關注新行業、新業態,特別是臺州“456”先進產業群,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新行業團體標準的制修訂。
參考資料
[1]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館.國際標準分類法ICS[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1.
[2]肖怡寧,朱培武,付文靜,等.“浙江制造”團體標準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質量探索,2019.16(2):53-59.
[3]麥綠波.標準學:標準的科學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
作者簡介
應獻,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服務業標準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標準制(修)訂、計量檢定。
高潔,本科,高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標準化。
周波,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標準化、特種設備檢驗與管理。
潘啟航,碩士,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標準化。
尹淑宜,大專,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