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塞西爾·夏米娜德是一位19世紀和20世紀活躍的法國女性作曲家和鋼琴家,一生創作約400件作品,其中包含了大約125首藝術歌曲,她在1913年成為首位被授予榮譽軍團勛章的女性作曲家。夏米娜德生于巴黎,家庭富足,初期在私下接受巴黎音樂學院教師的指導,后專注于沙龍音樂的創作。她的音樂作品涵蓋多個類型,包括管弦樂、鋼琴小品和藝術歌曲等。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以簡潔、優雅的形式和美麗的旋律著稱,是法國聲樂作品的代表之一。她注重舞蹈音樂元素,巧妙結合華爾茲風格,使作品富有情感層次。在音域上,她強調了中低音區的音色并注重高音區的運用技巧,展現了對音域靈活的掌控力。她的藝術歌曲對聲樂教學有著廣泛應用價值,特別適合初學者,可幫助學生提升歌唱技巧,培養對法國聲樂的興趣。總體而言,夏米娜德通過她獨特的音樂語言,可以成功地將法國藝術歌曲的魅力傳遞給學生,為聲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源。
[關鍵詞] 夏米娜德;法國藝術歌曲;浪漫主義晚期作曲家;女性作曲家;聲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 J626?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20-03
一、背景介紹
塞西爾·夏米娜德(Cécile·Chaminade,1857—1944)是一位活躍于19世紀和20世紀的法國女性作曲家和鋼琴家。她一生創作了約400件作品,其中大多數在她有生之年得以出版。夏米娜德的音樂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法國,還擴展到英國,并傳播至遙遠的美國。值得注意的是,在1913年,她成為首位被授予榮譽軍團勛章的女性作曲家,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榮譽。盡管夏米娜德在音樂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就,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她被當時的法國評論界評價為未能擺脫沙龍音樂的作曲家。這一現象既與當時音樂界對法國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普遍貶低有關,也與當時法國社會對女性群體在音樂和教育方面面臨的不平等的現實有關。[1]
夏米娜德出生于巴黎,她生長在一個富足的充滿音樂熱情的家庭。她最早的音樂啟蒙來自她的母親,母親很快發現了小夏米娜德的音樂天賦。然而,她的父親認為作為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女兒去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是不體面的,因此反對她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所以夏米娜德只能在私下接受巴黎音樂學院教師的授課,其中包括了費利克斯·勒·庫佩(Félix Le Couppey)、安托萬·弗朗索瓦·馬蒙泰爾(Antoine Fran·ois Marmontel)、本杰明·路易·保羅·戈達(Benjamin Louis Paul Godard)等人。在1880年代初,夏米娜德開始認真投入音樂創作,她的作品如《G小調第一鋼琴三重奏作品11號》(1880年)和《管弦樂組曲作品20號》(1881年)等作品都得到了良好的評價。隨后,她嘗試創作喜歌劇《塞維利亞舞(La Sévillane)》,并在1882年2月23日進行了私人演出。還有其他重要作品包括芭蕾交響樂《卡利洛埃(Callirho■)作品37號》,于1888年3月16日在馬賽首演;為鋼琴和管弦樂隊創作的受歡迎的《協奏曲Konzertstück作品40號》,于1888年4月18日在安特衛普(Antwerp)首演;以及于同一天演出的戲劇交響曲《亞馬遜人(Les amazones)》。1890年后,除了由巴黎音樂學院委托的作品《D大調長笛協奏曲作品107號》(1902年)和《鋼琴奏鳴曲作品21號》(1895年)之外,夏米娜德將她的創作焦點主要放在了沙龍音樂類型的作品上,包括了鋼琴小品(character pieces)和法國藝術歌曲(Mélodie)。這種狹窄的創作范圍可能是由于她父親去世后家庭財務狀況的變化,使得夏米娜德不得不承擔家庭的大部分責任。同時當時法國社會對于女性在音樂領域審美觀念的局限以及性別歧視的因素也影響了她的創作選擇。但是這些音樂在英國和美國等地變得非常受歡迎,通過廣泛的音樂會巡演,夏米娜德成功地推動了自己的音樂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獲得了可觀的報酬。從1892年開始,她定期在英國進行演出,并成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等貴族人士的座上賓。到了1908年秋季,夏米娜德最終決定迎接充滿挑戰的美國巡回演出。她訪問了12個城市,從波士頓到圣路易斯,其中在費城音樂學院的演出以協奏曲為主,其他場次主要包括鋼琴小品(character pieces)和法國藝術歌曲(Mélodie)。盡管這次巡演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音樂評論領域卻飽受褒貶。很多評論家認為夏米娜德的鋼琴小品和法國藝術歌曲過于女性化。相反,她創作的協奏曲,如《Concertstück》,則被認為過于男性化,不符合女性作曲家的天性。
20世紀初,她開始獲得一些重要獎項的認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她于1913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勛章,這是女性作曲家首次獲得此類認可。然而,考慮到她在法國近20年來都被嚴重忽視,這種承認顯得過于晚。1901年8月,夏米娜德與來自馬賽的一位老音樂出版商人路易斯-馬蒂厄·卡博內爾(Louis-Mathieu Carbonel)結婚,這可能是一段柏拉圖式的婚姻。1907年卡博內爾去世后,她選擇了不再結婚。盡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健康狀況逐漸惡化的情況下,她的作曲活動有所減弱,但在1901年至1914年期間,夏米娜德仍然忙于錄制她的鋼琴作品。晚年時,她感覺自己有些與時代脫節,于是決定隱退,在此期間,她得到了侄女安托瓦內特·洛雷爾(Antoinette Lorel)的照顧,直到1944年夏米娜德去世后,洛雷爾也一直致力于推廣夏米娜德的音樂。[2]
二、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特點
夏米娜德通過自身的成長經歷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充分意識到女性作曲家所面臨的社會和個人困境,她表示需要毅力和特殊環境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她的作品在女性作曲家中脫穎而出,其特點是數量巨大,且成功發表的作品比例極高。她的曲目,特別是鋼琴作品,主要由鋼琴小品組成,例如著名的《圍巾舞(Scarf Dance)》(1888年),以及超過125首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歌曲(Mélodie),例如《銀之戒(L'anneau d'argent)》(1891年)等作品,這奠定了她人氣的基石。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以簡潔的形式和優雅、優美的旋律為特色。幾乎所有她的藝術歌曲都是專為聲樂表演者在沙龍或私密音樂廳的表演而創作的。由于在這些環境下對歌曲音量的需求以及作曲家對沙龍音樂本質的深度理解,她的藝術歌曲整體時長較短,并采用簡單的歌曲形式。此外,夏米娜德致力于創造精致而美麗的旋律,以及突顯歌者聲音的優雅朗誦調式的旋律。針對這一特點,在《我的第一封情書(Ma premie1ère lettre)》這一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這首歌曲時長約兩分半左右,在短暫的時間內,夏米娜德為聽眾呈現了一場極富詩意的音樂體驗。藝術歌曲強調歌詞與旋律的結合,而這首作品的歌詞文本來自法國著名女詩人羅斯蒙德·杰拉爾(Rosemonde Gérard),這首詩歌表達了人們對于時間流逝和記憶褪去的感慨。主人公在發現自己小時候寫的一封信時,感嘆時光荏苒,回憶起那段單純而寶貴的時光。盡管她曾經為這封信感到自豪,甚至向母親炫耀過,但隨著歲月的推移,這份初次寫信的純真經歷被遺忘。詩歌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對于過去記憶的失落和對于初次經歷的懷念。為了突出主人公內心的豐富情感,作曲家簡化了伴奏部分,在歌曲的開頭運用了幾個簡單的柱狀和弦,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歌者的朗誦調形式優美的旋律上,營造出一種獨白的氛圍。隨著歌曲的進一步發展,旋律逐漸增強,巧妙地結合了法國詩歌自帶的韻律與節奏。歌曲的中段速度開始加快,歌曲氣氛開始由沉靜轉向活躍變得富有生命力,以此來表達歌詞中孩童時期的美好,隨后隨著歌詞中出現了對時間流逝的詰問,歌曲的情緒逐漸升華,達到全曲的最高潮。在高潮過后,歌曲又迅速回到了歌曲開頭的寧靜氛圍,產生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這種落差感也呼應了主人公內心的失落情感。
2.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中舞蹈音樂元素常常得以精妙展現。作為女性作曲家,她對于舞曲這一題材表現出敏感而深刻的理解。而且作曲家在創作初期就從舞蹈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例如鋼琴小品《圍巾舞(Scarf Dance)》和喜歌劇《塞維利亞舞(La Sévillane)》等作品都展現出了這一特點。舞曲的優勢在于節奏感和韻律感,這種節奏感和韻律感能給聽眾帶來巨大的感染力。作曲家常用的優雅浪漫的華爾茲,活潑歡樂的圓舞曲等音樂類型,這些恰如其分地契合了沙龍音樂環境的氛圍。在《Sérénade Sévillane》這首作品中,夏米娜德對舞蹈音樂的表達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整首曲子以三拍子的華爾茲風格作為伴奏,歌曲以歡快輕盈的旋律為特色,充滿了浪漫和優雅的氛圍。但是這首詩歌卻描述了詩人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漫步時悲傷的心境。他原本心灰意冷,甚至有放棄生命的念頭,但突然間,一位神秘女子出現在他面前,為他帶來了內心的寧靜和安寧。瓜達爾基維爾河成為他與這位女子相遇的特殊場所,也是他找到內心平和的源泉。這首詩歌表達了愛情的治愈力量,以及對特定地點的浪漫情感的深刻體驗,歡快輕盈的音樂與悲傷詩歌的結合產生一種反差,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魅力。而且愛情主題與華爾茲舞曲的結合讓整首作品得到了更好的升華。
3.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在音域上展現了一些獨特而精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中低音區的加強和高音區的巧妙運用上。夏米娜德的作品受到了加布里埃爾·福雷的影響,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對中低音區的加強運用。這體現在她的歌曲中,特別是對女性聲音的優雅和深情的表達上。通過運用中低音區,她能夠創造出更為溫暖和豐滿的音色,使歌曲在情感表達上更具深度。這種風格也與法國音樂中強調的浪漫和內省相契合,為歌曲注入了獨特的法國音樂氛圍。與福雷的影響相比,夏米娜德在高音區的運用上呈現了一些獨特之處。雖然她加強了中低音區以獲得更加飽滿的音響,但在歌曲的高潮和強調處,她巧妙地運用了部分高音旋律。這一技巧不僅為歌曲增添了變化和層次感,同時也為表達歌曲中的情感高潮提供了更為生動和引人注目的音樂手段。高音區的運用使得歌曲在音樂的表達上更為多樣化,同時也展現了夏米娜德對音域的靈活運用。這與她在創作中對于情感深度和音樂層次感的追求相符,使得歌曲更加充實和豐富。綜合來看,夏米娜德的音域運用既強調了中低音區的溫暖和深情,又在需要的時候通過高音區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的層次和情感的高潮,為她的藝術歌曲注入了獨特而引人入勝的音樂特色。
4.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體現了她高級的文學品位。作曲家所選的詩人所處的年代橫跨400年,從16世紀的皮埃爾·德·龍薩(Pierre de Ronsard,1524—1585)到20世紀的奧克塔夫·普拉德爾Octave Pradels(1842—193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曲家極其重視女性詩人的詩歌作品,如特蕾莎·馬凱(Thérèse Maquet)、羅斯蒙德·杰拉爾(Rosemonde Gérard)、艾米麗·梅蘇雷爾(Amélie de Wailly),她為這些杰出的女詩人創作了大量精彩的藝術歌曲。她從不同時代的不同法國詩人的作品中,選擇了涵蓋愛情、自然、生命等多個主題的多樣文學體裁。她通過這樣的選擇展現了她對于詩歌審美標準的寬泛和深入,這為她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素材。在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中,法語的韻律和音樂的融合得以充分展現。法語是一門充滿音樂感的語言,其獨特的韻律和抑揚頓挫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段。夏米娜德熟練地運用法語的韻律特點,通過巧妙的旋律和節奏呼應詩歌的韻律,使得歌曲更加生動,充滿表現力。她對法語韻律的敏感和深刻理解使得藝術歌曲中法語語言的音韻得以充分展現。歌者通過演唱,不僅能夠展現法語語音的魅力,還能通過夏米娜德獨特的音樂編排感受到詩歌情感的深度和豐富。綜合而言,夏米娜德在她的藝術歌曲中通過對法語韻律的敏感理解,巧妙地將語言之美與音樂完美融合,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夏米娜德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在當今藝術歌曲教學中,學生通常最初接觸到的是意大利語的藝術歌曲。然而,在拓寬學生音樂視野、培養多元文化音樂素養的背景下,更多的引入法國藝術歌曲作為學習資料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夏米娜德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法國女性作曲家,其作品不僅注重簡潔、優雅的形式,同時展現了音樂旋律深刻的理解。通過學習夏米娜德的歌曲,學生將更加全面地感受法國聲樂作品的獨特魅力。
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適用于多個層次的學生,尤其適合初學法國藝術歌曲的學生。這是因為夏米娜德的歌曲簡潔而優美,旋律流暢,適合初學者培養對法國聲樂作品的興趣和感覺。這種簡潔的音樂形式使得夏米娜德的作品成為初級學生逐步掌握歌唱技能的理想選擇。由于她的作品通常在同一首歌內音域不太寬廣,技巧難度相對較低,因此適合初學者逐步提升歌唱技巧。還有,夏米娜德的歌曲適合女中音和女高音演唱,她為這兩個音域創作的曲目豐富多樣。這使得她的作品更具靈活性,能夠滿足不同音域學生的需求,還適合用來引導學生逐步拓展他們的音域。她創作的一些快歌在歌曲形式構成上非常規范,且有大量重復的地方,這使得學生可以逐步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表現方式。同時,夏米娜德的慢歌則可以用來培養學生對法語發音的準確性和音樂表達的進一步理解。在教學中,應強調夏米娜德作品的美麗旋律和法國的浪漫特色。通過深入分析歌詞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并表達其中蘊含的情感,培養對法國藝術歌曲的獨特感悟。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國音樂文化,提高對法國藝術歌曲的欣賞水平。夏米娜德共創作了約125首藝術歌曲,這些作品涵蓋了不同風格和情感的曲目。在聲樂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帶領學生探索并累積屬于他們自己的曲目單。學生在學習夏米娜德的作品時可以在語音、表達、音樂理解等多個方面得到綜合提升,進而對法國藝術歌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與體驗。
總 結
夏米娜德的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學習她的作品,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法語發音和法國藝術歌曲的表達方式,還能夠在音樂和文化層面上得到豐富的體驗。她的作品不僅適合初學者入門,也為學習者提供了逐步深入學習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對法國聲樂的興趣和理解。在聲樂教學中,夏米娜德的作品可作為拓展外國藝術歌曲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音樂視野和文化體驗。
參考文獻:
[1] Marcia J. Citron. Cécile Chaminade: A Bio-Bibliography.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88:4.
[2] Marcia J. Citron.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New York, 2001:457-458.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5
[作者簡介] 李昕蕓(1993—? ),女,淑明女子大學博士研究生。(首爾? 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