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摘 要] 《大江東去》是中國近現代著名音樂家青主根據宋代文人蘇軾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被視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開篇之作。這首歌曲成功地將西方聲樂體裁與中國傳統文學進行結合,并借用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手法,形象表達出了蘇軾詞中豪邁的氣勢和懷古之情,全曲旋律質樸、意境深遠、結構嚴謹,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風采。文章從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的作者介紹和創作背景入手,繼而對歌曲的曲式結構、伴奏和旋律進行了分析,且進一步探究了該作品的演唱處理以及情感表達,希望能夠為演唱者準確把握整首作品的風格特征和情感基調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藝術特征;演唱處理
[中圖分類號] J6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41-03
藝術歌曲是一種西方聲樂體裁,是對西方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流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稱。其藝術特點是一般采用著名的文學和詩歌作品為歌詞,曲調的表現力非常強,鋼琴伴奏在其中具有著重要作用,與演唱相輔相成。另外,藝術歌曲非常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和深度,以及在演唱方面難度較高,需要演唱者深厚的演唱功底。著名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由音樂家青主作曲,歌詞選自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作品在創作上深受德奧藝術歌曲的創作影響,又融合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元素,充分體現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會與貫通,開創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的先河,至今依然是聲樂專業學習中特別是男中音必學的重要曲目之一,也在音樂會演出中經久不衰,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一、作品介紹
(一)詞曲作者簡介
青主(1893—1959),廣東人,中國近現代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原名廖尚果,筆名黎青、青主。早年赴德國留學,期間學習了多種樂器和作曲理論。曾積極參與革命運動,熱心于政治。1927年時因參加廣州起義遭到通緝,于是改名為青主,前往上海從事音樂創作和教學工作,還開辦了一家書店。之后青主收到蕭友梅邀請,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工作,成為音專季刊《樂藝》和校刊《音》的主編。青主曾發表過有關音樂美學方面的書籍《樂話》和《音樂通論》,其中提出了“音樂是上界的語言”“你要知道什么是西方,你還需要向西方乞靈”等著名觀點,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出版過歌集《清歌集》,創作了如《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這樣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新中國成立后,青主一直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于1959年在上海病逝。
蘇軾(1037—1101),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和政治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士(今屬四川省眉山市),與其父蘇洵、弟弟蘇轍皆屬“唐宋八大家”,父子三人均文采斐然,被世人合稱為“三蘇”。蘇軾一生著述頗豐,在詩、詞、書、畫、樂等多個文學藝術領域方面成就斐然,極具天賦,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他開創了豪放詞派,風格不拘格律,頗具浪漫色彩,與辛棄疾同為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蘇辛”。在書法方面,蘇軾尤為擅長楷書和行書,與黃庭堅、蔡襄、米芾并稱為“宋四家”。此外,蘇軾還具有極高的音樂造詣。蘇軾年少成名,但由于政見不合的黨派之爭和個人性格等原因,在仕途上并不很順利,一生經歷了三起三落,幾次遭遇貶謫,但他始終初心不改,心系百姓和國家,得意時與民同樂,落魄時也能夠怡然自樂,最后在嶺南渡海北歸的途中病逝于常州,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二)詞曲創作背景
歌曲《大江東去》創作于1920年青主留學德國期間,但1930年時才在上海公開出版,這首作品一經出版便在音樂界引起了較大反響,一直被廣泛傳唱。青主為這部作品撰寫了一篇文章《作者的話》,回憶了歌曲的創作緣由。其中提到,他的創作靈感與朋友間的聚會有關,1920年夏,青主與朋友一起在狂風驟雨中泛舟湖上,精神上得到了極大振奮[1]。回去之后的青主,夜晚久久不能入睡,聽著窗外呼嘯的風雨聲,《大江東去》這首作品的最初創作動機也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型,第二天早飯后青主就坐在鋼琴前,將昨夜得來的動機和蘇東坡的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略作修改后躍于筆下,創作出了一首經典之作。青主之所以選擇以蘇軾的詞來譜曲,是因為二者在經歷上多少有些相似之處,他們二人都是胸懷大志之人,空有滿腔愛國熱情,卻因為各種現實原因無法完全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抱負。
《大江東去》的歌詞選自蘇軾著名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創作于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正處于他人生的失意階段。元豐二年,蘇軾被御史臺官員彈劾入獄,史稱“烏臺詩案”,烏臺詩案后,蘇軾以代罪之身被貶至湖北黃州。在黃州西北方向,有一處因山麓突出,石頭鮮紅所以被人們命名為赤壁的地方,公元1082年,蘇軾來到此處,祖國的大好河山,勾起了他心中萬般思緒。他回想當年赤壁之戰中周瑜大破曹軍的英勇事跡,又聯想到自己老大無成,壯志未酬的感慨,便寫下了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整首詞風格豪邁灑脫,又不失細膩柔情,其中傾訴了蘇軾的豪情壯志,也表達了他對成敗皆空和世事變遷的感嘆,充斥著浪漫主義色彩。
二、《大江東去》的音樂特征
(一)曲式分析
《大江東去》的歌詞在結構上分為上闋和下闋兩個部分。受西方作曲技法尤其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影響,青主將歌曲結構設置為加尾聲的單二部曲式,正與詞的結構相互呼應。《大江東去》全曲一共有53個小節,主調性為e小調,節拍是4/4拍[2]。
樂段A(1—22)是一個非方整性樂段,由4個樂句加間奏組成。歌曲開始是弱起小節,無任何引子和前奏,且作曲家在譜面上標注的力度是f,標示著力度為強,一開始便由強拍進入,緊接著的是旋律四度跳進,力度也由強漸弱,仿佛江水的奔騰洶涌。從b樂句(5—8)開始,作品調性改變,從e小調轉入至g小調,屬于近關系轉調,與前一樂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展開了對東漢末年“赤壁之戰”古戰場的追憶場景。隨后是作曲家巧妙設計的間奏部分(9—14),間奏部分短暫離調至了降B大調,伴奏織體以柱式和弦為主,其中標注了很多的強音記號和連續運用的十六分音符,好似歌詞中描繪的驚濤拍岸的壯闊景觀。間奏結束后,樂句c(15—20)和樂句d(21—22)的調性轉回到e小調,與開頭處相呼應,又為下一段作了鋪墊,將音樂情緒推至高潮后該樂段結束。
樂段B(23—42)也是一個非方整性樂段,由三個樂句構成。這段主要描繪了三國名將周瑜的英雄事跡,音樂變得更加抒情,歌曲的旋律性隨之增強,以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為主,伴奏織體也變為了三連音的琶音進行。調性由小調變成E大調,風格變得明朗。尾聲部分(43—53)只有短短的三個樂句,調式回歸到了主調性e小調,體現了首尾呼應,這一部分運用了較多休止符,出現了整小節的休止。
(二)伴奏分析
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藝術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生動地表現詞中的壯麗景色和古戰場“赤壁之戰”,也為了更好宣泄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感,青主在編配鋼琴伴奏時運用了很多獨特的動機,如第一樂段中的間奏是類似于滔滔江水的動機,尾聲部分中夢境的動機,鋼琴伴奏一直隨著歌詞和音樂情緒的轉變而變化。
青主在歌曲的幾處地方都采用了柱式和弦的運用。首先是歌曲開始處,鋼琴伴奏是與人聲演唱同時進行的,青主在此處運用了柱式和弦,為聽者營造了一副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形象和慷慨激昂的音樂氣氛,也為全曲奠定了感情基調。隨后是間奏部分,連續柱式和弦的運用展現出了長江雄渾、磅礴的氣勢,也推動了音樂情緒上的遞進。樂段B中歌曲旋律的歌唱性極大增強,為了凸顯作品的抒情性,青主采用了琶音加三連音的伴奏音型,一般情況下,琶音的伴奏織體多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呈現,但青主運用了三連音式的琶音織體,可以理解為江面上流動的江水,也讓音樂變得更加流動,更加起伏[3]。最后的尾聲部分鋼琴伴奏則是分解和弦式的,使得結尾處更加悠長抒情。總之,《大江東去》的鋼琴伴奏以簡潔、層次感豐富為特點,與歌曲旋律結合得恰到好處。
(三)旋律分析
這首歌曲中青主創造性地運用了接近于宣敘調式的念白和抒情性詠嘆相結合的旋律音調。樂段A(1—22)主要描繪了古戰場“赤壁之戰”的場景和長江的宏偉景象,發出了對世事無常、英雄不再的感嘆。歌曲開始處出現了向上的四度大跳,且由強拍進入,到了“浪淘盡”處,力度減弱,旋律也由高至低,形象地描繪出了江水沖擊岸邊又回落的情景。之后的“千古風流人物”,旋律持續下行并作了漸弱處理,似在回想歷史中的無數英雄豪杰。樂句b(5—8)的前兩小節出現了幾次休止符,旋律變化平穩,是一字一音式的旋律進行。間奏部分(9—14)的節奏較為緊密,旋律出現了四次重復,音區從低到高,演奏的力度一次比一次更強,極大地渲染了音樂氣氛。樂句c(15—20)和d(21—22)也使用了較多休止符,歌詞“卷起千堆雪”處重復了兩次,但旋律沒有改變,只音域和演唱力度有所變化。
樂段B(23—42)主要追想了周公瑾的英雄事跡。為了更好地表達抒情,音樂的旋律性極大增強,節奏也有所舒緩,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為主,音域集中在中音區。樂句e(23—29)以兩個順分節奏來展開作者的遙想,樂句f(30—35)中旋律出現了連續的三度跳進,最后級進到此句的最高音小字二組的F,力度也最強,很好地表現出了周瑜雄姿英發的英武形象。到了樂句e(36—24)處,作者開始回到現實中來,旋律先級進下行后又向上作了五度大跳,隨后又級進上行和下行,營造出回蕩似的音響效果,最后從“早”開始連續兩個三度小跳之后到“發”字,似乎在訴說著作者人未老但頭先白的無奈。
最后的尾聲部分,兩句話的強弱對比明顯。剛開始的旋律較為深沉,“人生如夢”短短四個字的歌詞,青主卻用了大量的篇幅,聲音若有若無,體現出青主對當時國內社會現狀的無奈和人生的思索,隨后曲調變得高昂起來,與之前呈現出強烈的戲劇性對比,但這也正表現出了詞作者蘇東坡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告誡人們要坦然面對人生逆境,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三、《大江東去》的演唱處理
(一)演唱技巧
一般說來,藝術歌曲的演唱是非常考驗演唱者功底的。藝術歌曲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其演唱既需要歌者有堅實的演唱技巧作為支撐,又需要歌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能夠準確理解并進一步掌握歌詞背后的深度表達。《大江東去》作為藝術歌曲,毫無疑問是一首難度較大的作品,主要體現在作品中多次出現了力度和速度上的轉變,旋律中出現的跳進和休止,不同音樂段落上面音色的轉變、咬字的處理、高音的演唱和氣息的運用等方面。
歌曲的第一句是強拍進入,人聲和鋼琴同時起音,這就要求演唱者與鋼琴伴奏之間緊密配合,提前做好歌唱的準備,迅速進入到演唱狀態,情緒要飽滿,聲音要有力,還要注意對氣息的控制。科學的呼吸方法是演唱好歌曲的關鍵。作品當中出現了多次休止符,例如A樂段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和尾聲部分的“人生如夢”等處。演唱這些地方時,要注意不能來回換氣,要保持音樂的連貫性,做到聲樂演唱中的聲斷氣不斷,應當完整演唱整句話后再進行氣息的變換,以及在每個休止符出現的地方都需要注意和鋼伴之間的配合。間奏部分的設計獨具特色,這個時候要注意沉浸在音樂當中,不能把間奏當作是休息。樂段B的開始處譜面上標注了如歌的行板,所以演唱中的抒情性十分關鍵。樂句f(30—35)處出現了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速度很快,加之起伏不斷,容易唱成斷音,所以這個地方對氣息的把握尤其重要。還有中文歌曲在咬字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法,雖然青主在譜寫《大江東去》時,借鑒了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有意識地淡化了中國聲樂作品中聲韻的規律要求,更加注重對詞意境的表達,但是在咬字吐字方面也要清晰,干凈利落,字正腔圓,注意字尾的歸韻[4]。
另外,歌曲中出現了多次演唱力度的轉變和高低音區的轉換,演唱這些地方時演唱者要注意保持演唱位置的統一和氣息的流暢性,還要注意演唱的音色和音樂情緒的變化,腰腹處一定要有足夠的支撐,保持腔體內部興奮的狀態和喉部的穩定,越是到低音和弱音的地方,越要保持聲音的高位置
(二)情感表達
情感是聯系歌者與聽眾的橋梁。歌曲《大江東去》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較為深沉、莊嚴的,同時又具有著英雄氣概。這首歌曲根據歌詞內容在結構上明顯的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著重于描繪寫景和對歷史人物的追憶,演唱該部分時演唱者要將自己帶入特定的場景中去,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演唱,想象奔騰洶涌的滾滾長江水,想象硝煙彌漫的古戰場,唱出作品中呈現的豪邁之情。第二部分曲風轉變,以敘事和抒情為主,曲調舒展柔情,與第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刻畫出了儒將周瑜既有佳人陪伴在側,又年紀輕輕便建功立業的英姿形象。此外,在唱到“小喬初嫁了”時還可以帶有些浪漫色彩。最后一部分的前半句像是一個人失意時的喃喃自語,發出了“人生如夢”的萬千感慨,演唱音色要偏輕和,但之后又通過力度和音域的轉變,借江月和酒讓一切隨風而去,表示對現實的不屈從,在演唱時要飽含激情、聲音堅定,避免拖沓,帶有灑脫的情感。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時要充分體會作品的不同段落中情緒的轉變,準確把握演唱情緒的變化,通過歌聲和演唱技巧完美地傳達給聽眾。
結? ?語
音樂家青主創作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這首歌曲非常富于表現力,成功地將西方聲樂體裁與中國傳統文學巧妙結合起來,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中的佳作,為之后中國作曲家結合中西方音樂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參考,也為中國作曲家挖掘傳統文化進行音樂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為近現代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震亞.青主歌曲評介[J].音樂藝術,1991(04):22-31.
[2] 高鍇.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大江東去》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20.
[3] 王沛.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的音樂特點與演唱處理[J].宿州學院學報,2018,33(08):83-87+106.
[4] 于洋.歌曲《大江東去》音樂分析與歌唱演繹[D].南京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11-19
[作者簡介] 李 璇(2000—? ),女,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大連? 11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