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


[摘 要] 近年來中國已快速步入老年社會,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高達13.50%,盡顯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之勢,老人群體健康問題已經(jīng)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嚴重問題。老年人群腦部疾病、包括一些腦血管方面疾病、遺傳因素或長期獨居生活等均可引發(fā)失智癥,最常見失智癥種類是老人失智癥(即阿茲海默氏癥),其典型的起始癥狀為記憶障礙,患者短期記憶差,而長期記憶則相對在發(fā)病初期不受影響。國內(nèi)外大量音樂治療臨床實踐中顯示,音樂治療在這一領域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雖然失智癥患者記憶力受到損壞,但是他們對音樂記憶力卻基本保持完好。音樂治療師利用此特點,結合患者心底認可欣賞的音樂進行音樂記憶訓練,激發(fā)患者對生活的豐富回憶,進而學習新的音樂作品刺激和改善患者短時記憶力,改善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延緩失智癥老人前期到中期的發(fā)展。
[關鍵詞] 音樂治療;失智癥;老年社會;記憶障礙;改善
[中圖分類號] J60-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65-04
一、老年人群的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是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包含了醫(yī)學、心理學和音樂藝術等多門學科知識范疇。音樂治療師針對來訪者身心或行為問題進行專業(yè)評估或根據(jù)已有科學診斷,制定科學合理規(guī)劃,使用各種音樂治療臨床技術進行系統(tǒng)有效臨床干預,最終幫助其達到身心健康目的。音樂治療大致分為精神分析音樂治療、行為主義音樂治療、人本主義音樂治療、認知學派音樂治療四種心理學流派。包含相關治療目標、音樂治療師、臨床干預過程三個要素,適用人群包括胎教、早教及女性產(chǎn)后抑郁癥、兒童及青少年、老年人群、部分邊緣人群等?!皩τ谝魳分委煻浴F淅碚摶A為心理治療理論與相關方法,以音樂生理與心理效應為基礎,協(xié)助患者舒緩心情,達到消除心理障礙的目的,最終增進身心健康。由此可見,音樂治療對改善老年人生理與心理技能具有突出作用?!保?]
我國音樂治療發(fā)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經(jīng)過各領域人才共同努力,已經(jīng)在臨床科研、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我國音樂治療家張刃提出“聆聽技術”“歌曲技術”“器樂即興演奏技術”“音樂形意律動技術”“音樂心理劇技術”五種技術具體指導實踐者實地操作。在臨床研究方面,尤其是老年疾病防控等領域已經(jīng)取得一定成果,老年人群音樂治療主要應用于更年期綜合征、阿茲海默氏癥預防及控制、腦梗死及中風、臨終關懷等領域。
二、音樂治療在失智癥領域的臨床應用
“音樂治療能夠?qū)θ祟惖男睦怼⑸戆Y狀和不當行為進行有效的干預,在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和各種身心疾病的康復中都有明顯的治療效果。”音樂治療在失智癥領域的臨床應用在國外社區(qū)非常普遍,主要通過各種音樂活動針對失智癥患者語言交流能力、記憶力、反應力、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進行系統(tǒng)干預,并以此來控制其病情惡化。據(jù)資料顯示,一些失智癥老人患者的護理工作者和家屬反映,音樂和音樂治療對失智癥患者有特殊效果,激發(fā)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大量研究,這些研究以更系統(tǒng)的方式顯示了音樂和音樂治療用于失智癥及相關疾病治療的各個方面。
(一)失智癥患者對音樂的一般反應
中央音樂學院高天教授等翻譯的書籍文獻中顯示,很多失智癥患者盡管有失語癥和記憶喪失,但仍能唱老歌,能跟隨老曲調(diào)起舞,這說明音樂可能是一個適于回憶的交流通道。還有發(fā)現(xiàn)指出雖然患者語言功能被損壞,音樂能力卻能夠保存下來;另有個案記載報告,有些人能演奏以前學會的作品,但不記得作者和曲名,或者他們在聽一些老歌時叫不出名字,更有一篇關于五例失智癥患者的報道,他們保留了多種認知技能,包括仍然能夠演奏長號。[2]研究者對這些發(fā)現(xiàn)的解釋是,雖然患者的順行性回憶與再認以及久遠記憶不足,但運動能力保持完整。這些發(fā)現(xiàn)與在遺忘癥患者身上觀察到的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分離是一致的,他們表現(xiàn)出了很好的程序性記憶,被診斷患有失智癥的音樂家照樣可以演奏。
(二)失智癥患者的治療方案
大量非正式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音樂對失智癥老年患者治療有獨特作用。音樂治療已經(jīng)被用在干預失智癥患者認知行為和心理治療方面,來改善他們認知、軀體和情緒技能,比如定位感、鍛煉身體、社會性行為保持、接受性和表達性語言技巧,減輕焦慮,保持記憶力,增加積極情緒自我表達。音樂能為失智癥患者提供成就感,激發(fā)活力,刺激語詞,以及安撫患者等,另外,音樂可以改善失智癥患者的某些行為和情緒,尤其是作為最后階段干預。很多文獻中提到并描述了作者目睹音樂對失智癥的特殊效果。這些作者建議對失智癥患者運用各種音樂活動和治療策略,幫助他們緩解壓力、激動、抑郁、混亂、恐懼、孤獨感和低自尊。他們相信,藝術、舞蹈和音樂治療的非語言特點,以及它們關注的是患者感覺和情感體驗,使這些方式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回憶、激勵自我表達和促進社會化。[3]
三、針對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音樂治療
音樂是超越語言穿透人心的藝術,音樂治療具有其他心理療法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耙魳肥峭ㄟ^多個環(huán)節(jié)、多個方面對老人起到保健和治療作用的,需要在不同場合下對老年人施行音樂保健和音樂治療”。本研究針對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音樂治療,主要通過歌曲技術讓患者通過歌詞回憶、演唱或是新歌學習的方式,鞏固日漸退化的記憶能力,讓患者在軀體及心理情緒上獲得身心康復的機會,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延緩失智癥老人前期到中期的發(fā)展。由于針對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音樂治療中,歌曲技術的特點是立足于歌曲演唱來實施進行的,所以具有一定歌唱能力及經(jīng)驗的人在學習及實施該項技術時相對會擁有一定優(yōu)勢。
(一)歌曲的聆聽功能
歌曲的聆聽過程,是決定歌曲技術實施的重要前提。聆聽者對歌曲的認同和喜愛,是歌曲技術所有環(huán)節(jié)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因為它對聆聽者具備吸引力,能感染聆聽者的情緒,打動聆聽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提升其專注力,形成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聆聽功能,這種功能具體體現(xiàn)在旋律對情緒、歌詞對情感的感染。歌曲相對于純音樂除了和聲、配器、旋律、節(jié)奏和節(jié)拍等元素外,還多了歌詞的因素,這意味著文學在歌曲的功能特點里會占據(jù)一個重要決定因素。[4]因此,決定歌曲功能的兩大因素是旋律的優(yōu)美和歌詞的意境。通常從聆聽者的角度來說,動聽的旋律是吸引聽眾的重要決定因素,而歌詞的意境及韻律水平,則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歌曲是否最終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認同。
由于個人的性格、文化程度、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個體聆聽各種歌曲的體驗也會存在情緒以及情感上的個體化差異,這決定了同一首歌對于不同的人可能存在功能的巨大差異,所以不同歌曲的功能對不同聆聽者可能是不同且相對的。但對于個體而言,感覺是否喜歡則是歌曲是否具有聆聽功能的唯一標準,與歌曲作品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藝術水準或傳唱的流行程度是沒有關聯(lián)的。此外,聆聽者覺得好聽的歌曲也并不一定都具有合適音樂治療目標的功能,所以歌曲是否擁有音樂治療功能,還需要根據(jù)臨床治療目標來進行具體甄別確定。筆者在養(yǎng)老院頂崗實踐期間,如圖1,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音樂的療愈功能,筆者讓老人(含早期失智癥老人案例)找出自己喜歡的歌曲后,從歌詞的意境內(nèi)容、旋律演唱難易程度等因素考慮,在老人選出喜歡的眾多歌曲曲目中,選擇出最適合治療目標的歌曲作品。如此,我們便找到了具有一定功能的歌曲作品,歌曲技術就可以開始實行,并通過一系列的技術過程,對歌曲作品里這些功能做充分的放大與開發(fā)。
(二)歌曲演唱治療技術的原理
通過發(fā)聲來進行養(yǎng)身保健方式在我國古代就有極其豐富的相關記載,春秋時期《樂記》中提到,“夫樂者,可以善民心”“致樂,以治心者也”。其意為音樂可使民心向善,好的音樂能夠治理民心,這可能是最早音樂與人身心健康和社會行為健康相關的史料記載。魏晉時期音樂家嵇康在其所著眾多文獻中均對音樂影響人心性原理作了相關論述。而在《呂氏春秋》中,首次出現(xiàn)用引導呼吸治病的論述,雖與音樂治療本身無直接關系,但呼吸與歌曲身心健康治療理論息息相關,也是歌唱音樂治療心身疾病相關核心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中說道:“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這便是“六字訣”養(yǎng)生法。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jié),編寫了衛(wèi)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雖然它并不是歌曲演唱的養(yǎng)生技術,但這些關于呼吸發(fā)聲與人心身健康的論述,與音樂治療中的歌曲技術都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所有呼吸過程與這些歷史文獻中呼吸吐納法則均息息相關,所以這些古代文獻論述也算是歌曲技術中演唱治療技術最早理論文獻依據(jù)。歌曲演唱過程中的呼吸區(qū)別于日常生活中說話的呼吸,對五臟六腑起到鍛煉養(yǎng)生的保健效果。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說話時音量較小、氣息較淺的發(fā)聲方法不能用于歌唱。
(三)歌曲演唱相關治療技巧
歌唱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自身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唱歌為了抒發(fā)情感,要求歌唱者氣息有支撐,結合正確有效開口方式根據(jù)曲目情感表達需要控制音量和力度變化。在歐美發(fā)達國家許多醫(yī)院中,會通過組織老年合唱團方式,讓更多老年人有機會參加到合唱藝術中,歌曲演唱通常作為輔助手段用于某些疾病的康復治療。因為合唱藝術強調(diào)個體在合唱團體中,需要在呼吸控制、聲區(qū)聲部、情緒情感、力度速度、節(jié)奏節(jié)拍等方面高度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包括了各個個體的注意力、聽力、反應力等各方面生理素質(zhì)的療愈因素,尤其是歌曲演唱及呼吸練習過程,在音樂治療失智癥預防領域具有重要療愈價值。
對于歌唱來說,正確良好姿勢是很重要的,針對早期失智癥患者身體力行的情況,我們可以請對方選擇自己感覺舒適的站姿或坐姿,身體呈自然放松狀態(tài),做好歌唱前的準備。用“抬笑肌”“打呵欠”“咬蘋果”等提示方式盡可能地讓患者理解正確的開口方式,使聲音可以有質(zhì)量地發(fā)出來。在講解呼吸訓練時,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剛開始時治療師可通過示范引領患者做一個正確的深呼吸,可以緩解患者情緒,增加肺活量,呼吸時身體放松,以“倒吸一口涼氣”類的通俗講解讓患者深吸氣息到腹部,再徐徐吐出,吐氣時需注意吸吐氣息持續(xù)時兩者之間的結合與腹部氣息的支撐。在進行發(fā)聲訓練時,可選擇患者熟悉的歌曲中的某一樂句作為練聲曲,配合元音字母進行發(fā)聲練習,練聲曲結束后可進行歌曲演唱。歌曲演唱過程中,首先注意肩膀放松,避免過度緊張導致患者身體過于僵硬,影響歌唱效果。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歌曲演唱過程能使胸部肌肉興奮、肺部擴張,增加肺活量,呼吸加深加長,可使支氣管暢通。在歌曲演唱中可能出現(xiàn)患者暫時忘詞、忘記旋律的情況。此時治療師可彈奏或者演唱前后樂句加以引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失智癥老人身體機能相對正常,有個體本身的豐富閱歷,對待事物和歌曲的理解通常有自己的看法。交流過程中需注意人文關懷,技術方面循序漸進,交流時需有一定耐心,可采取治療師與患者將樂句分句演唱的方式引導交流,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系,從而使治療過程愉悅積極,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歌唱技術中,節(jié)奏的識別是可以單獨列出的訓練方式。治療師可通過簡單的節(jié)奏開始講解,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循序漸進,引用不同的節(jié)奏型引導患者配合律動加強記憶和辨別。
作者在養(yǎng)老院頂崗實踐期間,針對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特點,采用融入集體聲樂教學活動的方式,用相對科學的歌唱方法演唱患者自身熟悉認可的歌曲來加深患者記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圖2,當歌曲被患者演唱出來時,與歌曲相匹配的年代及深刻的社會事件便會浮現(xiàn)在患者腦海,以分樂段、樂句演唱等形式引導患者積極性,激發(fā)患者對過去生活的記憶。在演唱尾聲時引導患者結合自己的感受講解分享對歌曲的理解以及回憶起來的過去的故事,進一步刺激記憶力。然后,在達到預期效果后再共同選擇、學習新的歌曲不間斷進行訓練,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患者的學習能力,從而進一步延緩失智癥老人由早期向中期的發(fā)展進程。
(四)歌曲演唱技術的歌曲曲目選擇原則
除了歌曲演唱外,歌曲曲目選擇是歌曲治療技術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歌曲曲目選擇除了考慮通俗歌曲、美聲歌曲、民族歌曲等藝術風格因素以外,治療師還需根據(jù)不同人群文化心理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歌曲曲目的選擇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1.男女聲曲目差異原則
因男性和女性聲帶構造不同,通常情況下,男性發(fā)聲音域要比女性低四至五度,簡單來說就是女性音高區(qū)域要比男性高一些。在各自聲樂領域里也分為男低、男中、男高和女低、女中、女高聲部,只有極個別人能跨越這種聲部局限,所以我們在選擇曲目時,一定要注意到這個重要的性別和聲部差異導致男女聲曲目的差異性,男性盡量選擇演唱男聲聲樂曲目中適合自己演唱的曲目,女性盡量選擇女聲聲樂曲目中適合自己的曲目,這樣就能避免因演唱出現(xiàn)障礙從而使患者積極性銳減情況發(fā)生。
2.難度適中原則
在曲目選擇時,初學者還需要在歌曲旋律、節(jié)奏和音準方面考慮到演唱難度問題,盡量避免過多變化音或過于復雜的旋律。此外,節(jié)奏節(jié)拍是音樂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其對于治療過程也有顯著影響,因此可以單獨拿出來進行學習練習,但是同樣需要注意難度選擇,節(jié)拍變化復雜的復拍子和節(jié)奏難度變化復雜的曲目對歌唱者能力要求過高,不適合用于失智癥老人療愈。整體來看,用于療愈的歌曲曲目應盡量選擇節(jié)奏節(jié)拍相對簡單、低難度曲目。
3.歌曲年代、環(huán)境同步原則
每個時代流行的歌曲風格都不盡相同,所以每一代人歌曲的喜好風格差異也存在很大時代特征。老年人群受自身成長年代和生活、工作環(huán)境影響,一樣也存在對他們自己年輕時代流行歌曲的喜好傾向,所以歌曲選擇的年代、環(huán)境特征也是音樂治療師需要著重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歌曲演唱技術實施注意事項
針對歌曲演唱技術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角度來說,除了以上提到一些技巧原則以外,還存在一些其他注意事項。
一是練習時長,一般情況下,每次練習不要超過40分鐘,每天盡可能保證一次,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不間斷治療兩個療程及以上效果好;二是歌曲演唱前需要進行練聲曲練習,可選擇不同元音和輔音配合不同的練聲曲;三是在練習歌唱過程中飲食上盡量不要接觸刺激性食物和飲料,歌唱練習也盡量不要選擇在溫度過高或過低環(huán)境中進行,以免不正常的空氣氣流對聲帶造成不良刺激;四是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應注重患者個體情況,增加不同訓練方式和語言互動,以增加趣味性從而加強學習、記憶目的,將記憶力的提升效果最大化。
總? ?結
近期記憶障礙是早期失智癥老人首發(fā)和最明顯的癥狀,本研究提出適度音樂刺激對引導和激活早期失智癥老人殘存記憶、情感支持、思考速度有一定幫助,研究表明音樂治療應用到失智癥的預防領域更能起到實際作用。本研究通過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短期記憶障礙進行綜合性分析,為后來者提供音樂治療介入早期失智癥老人近期記憶障礙的應用樣板,同時也需要后來者對其進行更進一步完善和總結。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對當代社會老年群體需求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故希望自己的研究對當下我國養(yǎng)老服務機制的完善與發(fā)展,為更好地實現(xiàn)我國養(yǎng)老服務機制的建設與實際推進方向相互結合,為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試點發(fā)展貢獻一份微薄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婷婷.音樂治療對養(yǎng)老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9(12):233+239.
[2] 龔紅梅.音樂治療在廣西養(yǎng)老服務中案例分析與策略探究[J].智庫時代,2019(41):124-125.
[3] 陳漢芳.音樂治療在地方城市老年群體中的調(diào)查研究[J].當代音樂,2020(01):160-161.
[4] 林鈺揚,黃敏學.老年心理學視域下音樂介入養(yǎng)老照護及其實現(xiàn)路徑[J].智庫時代2020(13):235-236.
(責任編輯:莊? ?唯)
[收稿日期] 2023-12-01
[基金項目] 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音樂研究中心資助項目成果(xnyy2020023)。
[作者簡介] 姜? ?懿(1987—? ),女,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綿陽? 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