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圈“教父”的頭銜一直在輪轉——新千年的第一個十年屬于喬布斯,第二個十年被馬斯克占據,最新的十年,這個頭銜跟黃仁勛的名字綁在了一起。
標志性的事件是,3月8日他回到母校斯坦福大學,談到成功離不開韌性,說:“自我期待越高的人,適應能力就越低,所以我衷心祝愿在座各位,都能經歷足夠充分的痛苦。”這句話被年輕人大量轉發,印證了“科技圈泰勒·斯威夫特”的全球影響力。
但黃仁勛的影響力絕不是只靠這樣的金句贏得的。3月18日,英偉達一年一度的GPU(圖形處理器)技術大會召開,推出了“地表最強”產品GB200。它在手掌心大小的面積里,集成了2080億個晶體管,擁有著超強的算力,成本、耗能卻只有以前的1/25。
在AI時代,算力、算法和數據是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其中算力又是電力般的基礎資源,有多少枚GPU、有多少算力,成為大模型研發成敗的關鍵。而黃仁勛的英偉達,在GPU領域幾乎沒有對手。
黃仁勛有很多稱號,“爆破鬼才”“顯卡教父”,最讓人無法忽略的大概是“皮衣刀客”——出現在發布會上的黃仁勛總是穿著標志性皮衣,微笑自信地拋出能震撼世界的王炸產品。
1963年,黃仁勛出生于中國臺北。9歲時,他和哥哥被父母送到美國,與剛剛移民美國的舅舅和舅媽同住。舅舅家里經濟條件并不好,于是就把哥倆送到了鄉村寄宿學校。在電視節目中,黃仁勛曾談及此段經歷。他說:“與其說是學校,倒更像是個感化所。”那里有很多“問題學生”,有些孩子會隨身帶著刀,還有滿是文身的小混混。在這樣的環境中,黃仁勛習得了敏銳的警覺心和遇事不怕的戰斗意志。不過,他也沾染了偷竊的惡習,幸好兩年后父母也移民美國,他轉到了正規學校。
黃仁勛此后的生活也開始轉入正軌,他開始展現出乒乓球天賦,曾在全美乒乓球公開賽青年組雙打賽事中獲得第三名;他的學習也非常好,16歲考入俄勒岡州立大學,發現自己喜歡設計芯片和計算機,決定未來以此為業。
即便現在,他依然癡迷于專業研究,平常會讀很多論文,積極吸收新技術;他也喜歡深入一線,和工程師交流。在芯片的創業公司里,他是對新技術細節了解最深的那個,助手翻譯的資料他都會親自驗證。
雖然很早就開始在美國生活,但黃仁勛骨子里不可避免地烙印著一些華人的特質,比如勤勉踏實。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喬布斯都是大學退學創業,黃仁勛則是老老實實大學畢業、去芯片公司上班,覺得自己知道的不夠多,又一邊上班一邊攻讀了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
創辦英偉達之前,黃仁勛有過兩段工作經歷。先是在美國AMD半導體公司做了2年芯片設計師,隨后轉投電腦芯片制造公司LSILogic,在工程部門做了2年后主動申請調到銷售部門干了6年,一路升到管理層。他日后回憶,覺得這是自己做出的最佳職業選擇之一。在銷售部門,他學會了如何將產品的設計開發和市場結合,學會了如何把產品賣出去。
這時,有人邀請他創業,專攻圖像芯片。黃仁勛有些猶豫,雖然他也覺察到了未來行業的發展機遇,但彼時的他,前途美好、家庭美滿,要選擇重新開始并不容易。母親和職業分析師都勸他別去創業,但最終,他選擇了冒險。英偉達就這樣誕生了。
現在回頭看,在這段冒險之旅中,黃仁勛是杰出的弄潮兒。但公司發展過程并不順利。最初,公司業務進展緩慢,黃仁勛曾調侃,他們每天待在一起,實際上聊的都是當天要吃什么。英偉達一路磕磕絆絆,好幾次險些瀕臨倒閉。
最終,英偉達能起死回生,并非天降幸運,而是黃仁勛一直保持的創業者思維——絕不松懈。正如他自己所說:“不論是為了食物而奔跑,或不被他人當作食物而奔跑,你往往無法知道自己正處在哪一種情況,但無論如何,都要保持奔跑。”
這是老實人的韌勁,與此同時,他還提到比堅持更難得的是要有靈活性。20世紀頭一個十年,大家都執迷于手機市場,黃仁勛卻選擇及時退出,把業務重心轉向機器人市場、自動駕駛、AI等領域,終于等來了屬于它的時代。“‘撤退’對聰明且成功的人來說并不容易。然而,戰略性的撤退、犧牲、決定放棄什么是成功的核心。”
從打工人到創業者,黃仁勛體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他很快就完成了角色轉變,成為“芯片產業中最好斗的男人”。
面對英特爾這樣的大公司,英偉達曾經相對弱小,但黃仁勛剛創業就炮轟英特爾,“即便圖形計算能力提高10倍,也不如英偉達”。他提出了后來與摩爾定律并稱的顯卡芯片領域“黃氏定律”,即顯示芯片每6個月性能提升一倍。比摩爾定律快上3倍的產品更新速度,使英偉達得以建立起行業主流的地位。他很早就預言,計算機工業進入了新的革命,AI將重塑幾乎所有行業,英偉達要為AI技術提供基礎設施。在OpenAI剛剛創立時,他親自去交流并捐贈產品,助力ChatGPT的創新迭代。
人們熟知他那些咄咄逼人的話,卻不知他背后的付出。他說:“作為一家公司,必須非常渴望成功,程度更甚于你的對手渴望你死掉。”
GPU是英偉達崛起最重要的產品,它讓英偉達成功在游戲市場稱霸。2007年,黃仁勛意識到顯卡不僅可以作為圖形顯示,更可以作為運算工具,隨后英偉達推出了具有革命性質的CUDA(統一運算架構),簡單說就是把GPU使用門檻降低,應用到更多領域。這讓英偉達的主營業務不再停留于“游戲顯卡”,而是為科學計算、企業計算、機器學習等提供加速運算服務。他給這件事戴了個帽子,“幫助這個時代的愛因斯坦和達·芬奇完成他們的事業”。
如今,CUDA已經成為AI領域的行業標準,從3D建模、分析數據到天氣模擬、醫療影像呈現等都能使用。現在做AI必須購買英偉達的顯卡。其市值更一路看漲,在2023年剛剛觸達1萬億美元后,不到一年時間已經達到驚人的2.3萬億美元,直逼蘋果、微軟。
這樣的英偉達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記住,我們離倒閉只有30天。”這是黃仁勛常常掛在口頭的話,也是他的回答。(資料來源:“南風窗”“深燃”“中國企業家”等微信公眾號,視覺中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