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常沙娜
千佛洞是莫高窟的俗稱,是當地老百姓的叫法。
爸爸興致勃勃地帶我們看千佛洞,那就是他拋棄一切非去不可的地方。冰凍的大泉河西岸,鑿在長長一面石壁上、蜂房般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規模浩大、蔚為壯觀,卻因風沙侵蝕、年久失修而顯得破敗不堪,像穿了一件破破爛爛的衣裳。然而走近石窟,又可看見一個個沒門的洞口里透出五彩斑斕的顏色,方知那灰頭土臉的外表下隱藏著神秘的美麗……我不明白這是些什么,只覺得好看、新鮮、神奇,在明明暗暗的一個個洞窟走進走出,就像游走在變幻莫測的夢境里。
Q:您的名字“沙娜”有什么來源嗎?
A:我是在法國里昂出生的,父親用里昂一條名叫 Sa ne的河流給我起了名。剛好,父親后來一直在沙漠地帶,人家就說常書鴻很有意思,他的女兒早就起名叫沙娜,將沙漠的婀娜多姿結合起來了。我也時常感覺“沙娜”二字隱喻著某種緣分,促使我跟隨爸爸走進了茫茫沙漠,走進了神奇的敦煌石窟。
Q:您很小就跟隨父親在敦煌臨摹壁畫,現在想起那段時間,有什么感受嗎?
A:那時我十幾歲,經常跟著大人去學習。不用爸爸催促進度或者具體安排,我完全出于興趣的驅動,主動去洞里臨摹壁畫。可以說,我的童子功就是在敦煌打下的。在大漠孤煙中,我修行著自己藝術人生第一階段沒有學歷的學業。
Q: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甚至AI已經漸漸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在您看來,在當下社會繼續學習、研究敦煌藝術,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A:我覺得,藝術不能趕時髦,要向古人學習,要有一種內心的感受,要用手去畫,這是一個思考和創作的過程。敦煌的裝飾圖案很豐富,它延續了1000多年,每一年的形式不同。敦煌很珍貴的就是它能把每個時代的特點反映出來。每個時代都在變,但是每個時代都在繼承上個時期的影響。生活發展、時代變化,然而這個過程中民族的文化依然傳承了下來。我們搞設計,學習傳統,也要好好地研究,沒有研究、不了解,就沒有辦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