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的人類心臟每分鐘跳動60~100次,人類按平均壽命算大概有30億次心跳吧。
30億次,這個數字不算大。你要用這些心跳做什么呢?
作為活著、思考著的生物,運動和動機塑造了我們。要活著,我們必須一直運動,一直處理信息,一直與環境互動。
我們總是渴望著什么。好奇是渴望的一種, 助人為樂、藝術沖動也是。一旦食物和棲息地滿足了基本要求,我們立刻就發明了游戲、謎題和競賽。我們以這種輕松、愉快、富有樂趣的方式表達了一項更深層的渴望:我們樂于挑戰自我,樂于實現成就,樂于在生命中找到能為之自豪的東西。
渴望本身是關懷的一方面:關注自身,關懷他人,關心世界上發生的事。從演化的角度來說,這相當合理。對自身發生的事情毫不關心的生物,跟那些關心自身、家庭和同族的生物相比,會在生存的掙扎中處于劣勢。
作為起點,個人的渴望和關懷可能單純只是關注自身,但以它們為基礎,我們能構建出指向外部、遍及更廣闊世界的價值觀,在比自身更宏大的事物中尋找意義。
生命的有限讓我們的處境更為深刻動人。在每個心跳的瞬間,我們到底是誰,又應該如何行動,是每個人要做的抉擇。卡爾·薩根這樣說:“我們都是星塵,但我們用雙手抓住了自己的命運?!?/p>
(摘自《大圖景:論生命的起源、意義和宇宙本身》,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西米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