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驛馭

走進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只見“車間大腦”自主決策生產時序,生產管理模式正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驅動;在華峰重慶氨綸有限公司,這里自主研發生產的超耐氯氨綸等多項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制造業是重慶立市之本、強市之基。當前,“重慶造”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重慶制造業正走上從制造到智造再到創造的躍升之路。
“重慶制造業基礎較好,科教人才資源豐富,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參觀了重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成果展示,了解了重慶“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對重慶作出重要指示。
當前,重慶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內涵,持續壯大“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譜寫現代化新重慶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新篇章。
“重慶制造”滄桑巨變
重慶制造業的良好基礎,源于百余年來的艱苦奮斗。
1891年,森昌洋火公司在重慶創辦,這是重慶近代第一家手工工廠性質的企業,被視為重慶工業化的開端。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重慶漸漸成為四川地區商業中心,金融、交通、工業等同步發展。
193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重慶成為抗戰大后方的工業中心。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后,重慶市確立了“建設人民的生產的新重慶”的發展目標,以建設成渝鐵路為抓手,帶動工業經濟,進而帶動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重慶建設起以兵器工業為主體的國防工業基地,同時對冶金、機械、化工等基礎產業進行了配套建設,引入了一批重要科研機構,這一時期重慶的工業門類更加齊全。
改革開放以來,長安機器廠(現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從生產軍用汽車轉型為生產民用車,這一轉變被視為重慶汽車產業的開端。進入21世紀,重慶的長安鈴木、福特、馬自達等合資品牌汽車產銷量一路走高,重慶一度成為中國汽車產量“第一城”。
然而,重慶汽車產業“求量不求質”的發展路線逐步被市場拋棄,進入本地車企破產重組、合資品牌陸續撤走的發展低谷。這一時期,重慶汽車產量被上海、吉林、湖北、廣西等地趕超,“重慶造”產品也一度被打上“量大不優”的標簽。
2023年6月5日,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提出要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再次吹響了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集結號”。
如今,“重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這座老牌工業城市的新時代名片——長安渝北新工廠、賽力斯超級工廠等重大整車項目建成投產,“問界”“深藍”“阿維塔”“啟源”等新品牌及新車型快速投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56類關鍵總成均已實現本地化生產。2023年,重慶汽車產量達232萬輛、排名全國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50萬輛。
此外,在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2023年,重慶筆記本電腦產量達7063.1萬臺,連續10年蟬聯全球第一;功率半導體年產量超200萬片、躋身全國前三;智能手機產量7693.6萬部,升至全國第四……
“隨著‘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快構建,重慶產業結構更優、科技動能更強,新興產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智造新風勁吹山城
走進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只見數字化組裝線上一只只機械手臂不斷舞動,依次完成沖壓、焊接、涂裝、總裝等環節。目前,該工廠擁有超過1000臺智能化設備,超3000個機器人智能協同,實現關鍵工序100%自動化,具備高效、智能、尖端、綠色等特質。
得益于智能化改造,目前,該工廠已具備30秒下線一輛新車的能力。
數據顯示,賽力斯汽車與華為聯合打造的高端車型產品——“問界M9”自2023年12月上市至今,已有4萬余輛被消費者支付定金預定。這款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新勢力品牌”車型,就出產自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
“這座以‘汽車產業大腦理念打造的超級工廠,將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又一標桿工廠。”該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賽力斯汽車今年一季度累計銷量84065輛、同比增長620.1%,持續登頂“新勢力品牌榜”。
智能化的浪潮,正在重慶廣大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車間持續涌現,重慶制造正逐步向著重慶“智造”華麗轉型——
在位于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的重慶金橋機器制造公司,多條智能生產線通過精益數字化系統實現自動排產、績效管理,智能化改造助力這家企業提升了40%生產效率;在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工業相機將工業機器人工作畫面同步呈現在監控屏幕上,生產穩定性和準確性同步提升;在宗申動力發動機生產車間,通過忽米網搭建的全產業鏈創新平臺,操作工人只需掃描平臺標識,系統即可將復雜的加工參數自動匹配到設備上,實現產品標識化和設備加工定制化……
在重慶構建現代制造業集群過程中,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形成、壯大。當前,重慶正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八大行動,不斷強化示范項目引領。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培育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7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3家,建設市級“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項目7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84.8%、61.3%。
“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核心是數字技術革命,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創新為先進制造業技術創新創造了良好條件。”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小明認為,重慶要充分利用好數字新技術的賦能作用,通過推動諸如傳感器件、通信模組和控制系統在制造業的廣泛植入等融合發展,強化數字新技術與先進制造業的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商業運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搶灘布局邁向創造
充電5分鐘、續航150公里,百公里加速時間3秒級,智能駕駛系統響應時間小于5微秒……這些行業領先的新功能,不僅在“重慶造”汽車上唾手可得,還在用于開發汽車的超級數智汽車平臺“SDA”上成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在參觀重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成果展示時,就聽取了該“SDA”平臺的有關介紹。
近年來,為解決傳統汽車通信及計算能力薄弱、無法支持高階智能駕駛落地和軟件持續迭代等難題,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行業內50多家伙伴企業,推出超級數智汽車平臺“SDA”。這一全球首發的產業化“中央+區域”環網電氣架構硬件平臺率先在行業內實現“軟硬解耦、軟軟分離”平臺化開發,實現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
“長安汽車堅持每年研發投入占比不低于營業收入的5%,2023年研發投入超過90億元。”長安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科技創新方面,該企業2023年新增專利5739件。
從“重慶智造”快步邁向“重慶創造”,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入新賽道。在這之中,關鍵核心技術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必須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企業研發投入超600億元,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757億元、研發強度達到2.45%;在當年重大(重點)科技項目中,超過70%的研發投入資金投向企業。2023年,為壯大優質企業創新主體,重慶出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年)》。
“雙倍增”行動近一年來成效顯著:2023年,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71家,其中屬于“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企業超過九成。過去一年,這3071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年銷售收入3911.5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超八成。2024年一季度新增科技型企業2941家,至此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總數分別達到7565家、6.15萬家。科技型企業如春筍般涌現,意味著重慶制造業自主研發能力越來越強,邁向未來的步伐越來越堅實。
“在建立‘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416科技創新布局進程中,隨著產業技術創新的持續推進,新質生產力必然加快形成、壯大。”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到202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將邁上4萬億元臺階,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將提高至40%左右,重慶將建成西部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