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倵瑃 陳國棟 汪茂盛

用鏡頭定格蝶變,以腳步丈量山路,把思念深深埋在心底……讓時光可否再慢一點?兩年,彈指一揮間,在即將離開重慶之際,來自中央單位的掛職干部們百感交集。
2022年6月,中央組織部從中央單位選派15名干部到重慶支持鄉村振興工作。這批干部,背上行囊,告別家人,不遠千里來到重慶。不選擇繁華的大都市,毅然奔赴條件艱苦的山區庫區,巴山渝水間,留下他們深深的腳印。
兩年時間里,在市委組織部、市鄉村振興局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這批干部深度融入掛職所在區縣,奮力招商引資,招引來渝企業50余家,撬動百億元資金;為鄉村產業強筋壯骨,推動鄉村文旅融合;將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落實,為庫區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兩年重慶行,一生重慶人。”掛職干部們紛紛表示,今后無論身處天南海北,重慶依然是魂牽夢縈的地方,巴山渝水不是故鄉,卻勝似故鄉。
因地制宜? 帶來資源項目
選派干部到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和革命老區(簡稱“西老革”)掛職,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這項工作從2013年開始,目前在派的是第五批。掛職干部們帶著資源,帶著新的理念,為掛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當地缺什么?如何把工作落到實處?”來自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奉節縣掛職的干部王云特別愛琢磨。
“奉節是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縣,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弱婦孺留守家中的情況很普遍,推動年輕勞動力回流,保障群眾就近就業增收顯得格外重要。”2022年底,王云牽頭協調京東、百度等大型企業,助推政府在夔州街道落地京東(奉節)人才服務中心,后又充分發揮三峽集團定點幫扶優勢,投資打造魚復創業就業示范園、鶴峰鄉返鄉創業園、安坪鎮就業幫扶車間等。
有了資源,閑置多年的樓棟變身產業園,吸引人們回到奉節、留在奉節:入駐人才服務中心的互聯網公司老板張亮,以前在深圳做電商,如今回到奉節干,辦公場所租金還更優惠;曾在浙江務工的鶴峰鄉村民梁阿姨,如今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還享受彈性工作時間;魚復創業就業示范園一服裝公司女工史素珍十分珍惜如今的機會,還推薦妹妹來公司上班……這些都是掛職干部用一筆筆資金、一個個項目托起的民生大事,背后是他們南來北往跑資源、蹲項目的身影。如今,京東(奉節)人才服務中心和魚復創業就業示范園已帶動700余人就業,企業年總產值破億元。
如何將當地所需與自己所長相結合,是所有掛職干部都在思考的問題。
來自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掛職的干部王錦生,依托彭水最大優勢“生態”,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在彭水縣蘆塘鄉落地有機肥料廠、坡坪養牛場等一批項目。僅去年,這個鄉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就達到400萬元,凈收益115.81萬元;
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掛職的干部艾勁松,來自中國農業銀行,他找準當地動產融資空白,推動“智慧畜牧貸”“富民貸”等金融產品在秀山發展,助力秀山打造鄉村振興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以資金托起秀山農產品“飛”出大山;
同樣來自金融機構的還有在云陽縣掛職的干部谷穎捷,她協調派出單位中國進出口銀行給予資金上的支持,提升云陽在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物流效率,讓當地菊花、柑橘、羊肚菌等農特產品,服飾、玩具等產品遠銷海外……
“要發揮好自己的優勢,還得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來自水利部,在萬州區掛職的干部王建平說,要把準實際,需要掛職干部快速轉變角色,認真調研學習。
作為一名內蒙古人,長期生活在北方的王建平,初來乍到時對川渝地區的語言、生活習慣等都不太熟悉。“剛開始我不太能聽懂重慶話,就找方言視頻反復聽,慢慢學。”從做水利工作到分管金融工作,他向領導同事學習,向群眾取經。
近幾年,萬州區一直在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核心區建設。如何立足萬州實際,讓金融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王建平帶隊到沿海城市考察調研,找準發展轉型金融這個抓手。2023年,萬州在全市轉型金融工作中率先取得突破,發布全市首個轉型金融區縣標準,其中第三產業船舶運輸行業轉型標準為全國首創,6家企業獲得轉型金融貸款共計4.13億元。
這些成果的取得,少不了掛職干部化“腦力”為“腳力”,以“腦力”匯聚鄉村振興發展的“智力”。
來自全國總工會,在開州區掛職的干部陳伶浪,創新推出開州特色政務服務“開心辦”,打造“服務重點企業一件事”,為企業精準畫像,實現政策智能匹配、直達快享;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巫山縣掛職的干部苗劍,主導開發智慧巫山云平臺、智慧巫山“一張圖”等,推進全縣通訊網絡、業務專網整合;來自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在城口縣掛職的干部李智昊策劃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家團“走進城口”活動,有力解決當地鄉村振興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來自國家信訪局,在豐都縣掛職的干部方紹飛,創新加強群眾工作,助力豐都社會安定、群眾安寧。
牽線搭橋? 匯聚各方合力
“生產線全部投產,產能可以達到多少?”2024年5月13日,雖然掛職接近尾聲,來自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掛職的干部劉高杰抓項目的力度絲毫未減。他詢問的這家公司,正是由他主導招引落地的核谷偉岸(石柱)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石柱的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如何將中核集團的品牌資源通過市場引入,而非直接引入幫扶資金,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劉高杰說,中核集團上下游配套企業眾多,如果能讓供應鏈企業在石柱生根發芽,可為當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如何選擇匹配的產業領域,劉高杰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矩陣表。他將中央企業和當地的資源稟賦進行關聯性的比較統計,再實地調研,協調中核集團推出了石柱產業振興中長期發展戰略“森林核谷計劃”。核谷偉岸就是該計劃引入的供應鏈企業之一,自2023年8月落地以來,其母公司偉岸測器2023年年產值實現20%增長。核谷偉岸計劃3年內實現產值10億元左右,同時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智能超聲水表產業鏈。
無論是推動光伏、風電、抽水蓄能等中核產業項目落地,還是在石柱金鈴鄉打造“九天攬月”主題自駕游基地,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劉高杰的思路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聯通當地與外界的資源,掛職干部才能一茬接著一茬干。
2023年1月18日,重慶黔江、武隆兩地機場首次一體化運行成功,旅客可實現空地無縫銜接。這項突破是由來自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在武隆區掛職的干部黎岑偉主導取得的。就在半年多前,仙女山機場的航線情況還不容樂觀。“仙女山機場于2021年3月投入運營,屬于高原機場,受天氣、地形影響較大,運行條件復雜,航空公司執飛意愿較弱。”他說,機場對于一個區縣乃至一個地域的發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必須打通這個堵點。
為此,黎岑偉帶隊到中國民用航空局、重慶監管局爭取政策支持,同時拜訪國內各大機場、各航空公司和旅行社。掛職期間,仙女山機場累計開通和恢復了北京、上海、廣州、濟南等11條航線。
不只是黎岑偉,在渝的每一名掛職干部都在為掛職區縣與外省市的搭橋建梁而奔波。
來自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在巫溪縣掛職的干部王曉群先后帶隊去江蘇、四川、安徽、黑龍江等地,拓寬巫溪綠色農產品在全國的銷售渠道;
來自國家文物局,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掛職的干部張建華協調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當地簽署文物幫扶合作協議,支持酉陽文物考古工作;
來自中信和業投資有限公司,在黔江區掛職的干部解嵬,牽頭承辦中國武陵文旅大會,帶動鄂渝湘黔四省市及周邊十余個省市文旅產業加速發展;
一來一往間,掛職干部架起了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橋梁。
真干實干? 他鄉亦是故鄉
2022年夏天,重慶極端高溫天氣持續多日,各區縣森林防火任務重,個別區縣旱情突出,對剛上任的掛職干部來講是一次大考。他們不退不避、主動請纓、勇挑重擔,與當地干部群眾并肩作戰、同甘共苦。
方紹飛先后帶隊17次到鄉鎮督導森林防火、抗旱救災等工作;陳伶浪帶領開州區總工會干部前往區郵件處理中心等單位慰問酷暑下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后協調全國總工會、市總工會支持開州區職工服務陣地建設資金2200萬元;劉高杰推動石柱與重慶煙草工商企業簽訂戰略協議,在嚴重旱情之下實現全縣烤煙銷售收入增長30%以上……
掛職初始,干部們就迅速轉變角色,進入新的工作狀態,他們抓緊一切機會去熟悉當地的民生民情,而所見所聞也讓他們深感此番掛職鍛煉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當王云聽到奉節縣康樂鎮的留守兒童說“我長大了想像爸媽一樣外出打工,讓爺爺奶奶過上好日子”,當王錦生看到彭水縣蘆塘鄉板栗村一殘疾村民為致富努力的樣子,當黎岑偉了解到武隆區白云鄉一村民因罹患重病花掉打工積攢了一輩子的積蓄時,他們都有一個深切感受,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還任重道遠。
兩年時間,王錦生協調39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幫扶農戶5000余人,實現幫扶總收入1000萬元以上;張建華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700余萬元,幫助銷售農副產品近1200萬元;李智昊推動開展“春風行動”和“百企進村送萬崗”招聘活動15場次,幫助8.81萬人實現務工就業;艾勁松協調中國農業銀行投入無償幫扶資金1140萬元,幫建幫扶車間2個,幫助脫貧人口轉移就業176人……“成績不是我們掛職干部的,是和大家一起干出來的。”王建平說,當地干部群眾對他們的支持是他們干事創業的最大底氣。
武隆區委、區政府30多年來持續抓旅游開發,使武隆從一個山區小縣變成旅游大區,讓黎岑偉感到“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干勁;石柱縣金鈴鄉黨委書記向朝陽為傳承當地紅色文化而堅持不懈的努力,讓劉高杰感受到“釘釘子”般的執著;位于黔江區石會鎮的重慶深耕食品有限公司取得銷售額同比增長600余萬元的成績,讓解嵬感受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正是與這方山水間的人與事形成的情感紐帶,突破了傳統思維,超越了地域限制,讓這批掛職干部的工作比“任職”還實。
如今,對于劉高杰來說,石柱不只是“集團對口幫扶29年的區縣”,更是他有情、有悟、有思的第二故鄉。再久的相聚也終有一別,但掛職干部對重慶、對掛職區縣的關心、關注不會隨著時空的改變而淡化。
連續三個季度超額完成巫溪招商工作的王曉群表示,離開后他還將繼續關注當地的招商情況;方紹飛在離開前還想去看一看自己協調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在豐都中學建立的海洋圖書館;谷穎捷表示對自己大力推動的“1+2+N普惠金融到村”基地發揮作用如何,將持續關注;苗劍在巫山主導推進的數字人民幣試點,落地效果如何將是他始終牽掛的“心事”……如今,他們的心與重慶大地、與巴渝兒女緊緊聯系在一起。
“三峽移民紀念館就在那里。”王建平從辦公室的窗戶望出去,萬州的大街小巷、一草一木,已映在了他的心里;奉節各鄉鎮街道的就業幫扶項目,王云都如數家珍,“我們奉節”已成了他的口頭禪;烏江泛舟、天坑望日,黎岑偉如今聽重慶話已無任何障礙,就連口音也有八分相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兩年來,重慶已在中組部第五批“西老革”掛職干部的生命中鐫刻下深深烙印。離別在即,這里的山、這里的水和這里的人,將成為他們一輩子揮之不去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