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卉
[摘 要] 回看全球現代化進程,教育、科技、人才是3個基本項,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脫離它們而走向崛起。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情況不一,卻有著教育“地基”、科技“動力”和人才“主體”協同推進的共通邏輯。在中國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善于借鑒其他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凝練出的前瞻性布局、制度化約束、學科化引領、要素化提升、開放化共贏和模式化建構等經驗。未來的發展中應釋放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關聯活力,用系統思維從制定規劃、健全制度、疏通機制、創新模式和深化交流等方面深化調整。
[關鍵詞]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整體戰略規劃
[中圖分類號] ?G5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5843(2024)03-0001-07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回看全球現代化進程,教育、科技、人才是3個基本項,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脫離它們而走向崛起。教育強國同時也會是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憑借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乘法效應,西方國家完成了現代化轉型并長期位列全球經濟的第一梯隊。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同時又富有中國特色,在中國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善于借鑒現代化強國的成功經驗,尤其是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事業,以教育強國奠基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以科技強國引領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以人才強國支撐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在三方的互動、互補、互促中協調有序地發展中國式現代化。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其眾多經緯之中,教育、科技和人才是最為重要的“三駕馬車”,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其中,教育是根本的基石,科技是關鍵的動力,人才是重要的支撐。由它們組成的“三角協調”,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教育是現代化的“地基”
教育的發端和人類社會的起源幾近一致。它不是直接的生產力,卻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馬克思指出:“一方面,為了建立正確的教育制度,需要改變社會條件;另一方面,為了改變社會條件,又需要相應的教育制度。”[2]教育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意識,可以對社會存在產生強大的反作用。鑒于此種傳導影響,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更確切地講,教育現代化是教育自身跨越發展的過程,也是以現代化教育滿足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教育具有基礎性地位。它是發展實現的起點,既會本能地作用于教育系統內部,又會連帶引起其他方面的改變,進而帶來整個社會的變遷。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以源源不斷的智力輸出充當著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地基。教育是一切事業迸發的源頭,關系著國運之興衰。無論是哪個行業的發展,都繞不開與教育建立聯系。反過來,社會現代化是教育大樹結出的果實,也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訴求,以期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推進。
(二)科技是現代化的“動力”
現代化從根本上受到生產力水平的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相伴相隨。“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3],科技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眾所周知,“現代化過程就是科技發展并擴散應用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過程”[4]。科學技術早已滲透在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人們生活面貌的改變和國家社會發展的變化,科技力量的痕跡無處不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就在于科技創新。從機械化時代,到電力化時代,再到信息化時代,都演繹了科學“是歷史的有力杠桿”[5]。提及生產力,科學技術的作用猶如燃爆它的火種,沒有科技的大力突破,現代化事業無從談起。作為驅動生產發展的“元動力”,一旦科技帶領生產領域實現新轉變,別的領域都會隨之發生變革。反之,科技創新進展緩慢,或是停滯不前,社會就會陷入引擎不足的狀態。因此,現代化要獲取持久的推動力,主要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強大與否。
(三)人才是現代化的“主體”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6]不僅如此,現代化還要有“人”作為支撐。否則,各個具象領域的實現都不可能,畢竟,社會由“現實的人”一同塑造。唯物史觀認為,人是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是現代化的實踐者;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現代化的根本目標。這些觀點表明,現代化圍繞“人”方能展開,又離不開“人”的發展作為衡量尺度。人民“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7]。一方面,各類型人才都是建設現代化的實際力量。理論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可以在團隊中發揮各自所長,獻出自己的才華為現代化事業添磚加瓦。另一方面,人才要越來越優質才能為現代化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撐。人才的素質要求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培育復合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當人的全面發展得到提升,也就意味著現代化的進一步實現。沒有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現代化的實現就像無米之炊,缺乏起到能動作用的主體。
(四)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中互動、互補、互促
在現代化中,教育是“地基”,科技是“動力”,人才是“主體”。這是從其側重方向來界定它們對于現代化的推動作用。而達成國家現代化絕不是教育、科技或人才某一方面的現代化即可,需要三路現代化齊發,在互動、互補與互促中鑄成同頻共振的耦合動能。
“‘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系是一個在我國流傳甚廣的現代化評估指標體系。”[8]這個標準所包括的11個指標幾乎都圍繞教育、科技、人才的相關方面排布。也就是說,教育實力、科技能力和人才蓄力,是評測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核心參數。它們與現代化結成強相關性,源自教育、科技與人才的辯證關系。作為第一源泉,教育影響科技和人才的產出。在教育環節中要先造就人才,隨后才能夠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倘若教育不夠發達,人才和科技就會失去“培養皿”。有了科技創新第一動力,就有了發展的主動權,又能帶來教育的新升級和人才的新繁榮。如果科技不夠發達,教育和人才就會丟掉“助推器”。人才的競相涌現,是建設現代化的澎湃力量,可以繼續涵養教育和科技的新發展。一旦人才不夠充沛,科技和教育也會沒有“創作者”。
可見,教育的提質培優離不開科技和人才;科技的發展進步也離不開教育和人才;人才的茁壯成長又離不開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奠基作用服務于科技事業和人才事業的發展。科技的創新作用和人才的主體作用同樣如此,是其他兩方蛻變的前提條件。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不僅是現代化發展的3個著力點,其一體化程度還是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它們彼此之間的黏合度,決定著現代化的速度和質量。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現代化的國際經驗
教育先行、科技引領、人才輩出是大國崛起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現代化的普遍規律之一。現代化強國的立足,無一不伴隨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人才中心的獲得。回顧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等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現代化的歷史和現狀,能夠總結出一系列的成功經驗。
(一)前瞻化布局: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作為發展現代化的“一整塊鋼板”
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推進,較早出現在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戰略計劃中。在二戰后的恢復重建中,西歐、日本和美國等都在加速教育圖強、科技發展和人才重用的縱橫貫通,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例如,英國擬定了《實現我們的潛力:科學、工程和技術戰略》《卓越與機遇:面向21世紀的科學與創新政策》《科學與創新投入框架》《創新國家》《面向增長的創新與研究戰略》《我們的增長計劃:科學與創新》,法國推出了《國家研究與創新戰略》《未來投資計劃》《法國—歐洲戰略》,德國實行了《高技術戰略》《教育、科學和研究國際化戰略》《研究和創新協定》,等等。它們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復興進程。再如,日本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創新25》《綜合創新戰略》等戰略的接連制定,不斷完善了“產學官”體系。又如,最近十年內,順應技術變化的深刻變革,美國不間斷地制定了三版《美國創新戰略》,期間,亦有《競爭卓越計劃》《為創新而教計劃》《新科技教育十年計劃》《21世紀大挑戰計劃》等提出。盡管這些方略針對的主要問題略有區別,但上列發展規劃無一不納入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建設。可以說,每國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規劃歷史,就是該國現代化史的清晰縮影。沒有教育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人才現代化的日漸強大,就不會有國家現代化的升級演進。
分析世界主要強國的重點規劃可以得知,把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為現代化的“一整塊鋼板”超前布局是它們遵循的共同思路。發達國家在全球格局中的競爭優勢,主要依靠優先整體部署這三大事業而徐徐引發。正如美國最新版國家創新戰略所作的陳述,“未來的競爭永遠是下一代的競爭,科技和管理是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投資于‘下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是贏得未來競爭的前瞻性和基礎性工程”[9]。
(二)制度化約束:通過法律規章為一體化發展教育、科技和人才織密“保護傘”
法制發展是國家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識,鮮少有法治意識薄弱的國家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制定法律、制度和標準等是國際上發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常規舉措。1958年,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和《全國航空和空間法》,這兩部法律都指出普通教育中自然科學、數學和現代外語的特殊地位,并強調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還部署了太空領域的未來建設。此舉措“為后來美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領先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10],力證了法律條款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發展具有突出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后,美國借助《職業教育法案》《研究生公共教育與培訓修正案》《高等教育法》《中小學教育法》《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等,建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法律體系。在科學技術方面,又頒布了《國家科技政策、組織、重點法》《技術創新法》《大學與小企業專利程序法》《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和《美國振興及投資法案》等。通過這些制度化建設,美國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讓其坐穩了世界經濟的頭把交椅。
無獨有偶,歐洲國家和日本等也都意識到立法建制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抓住時機健全法制體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法律制度都承擔著現代化發展屏障的重要作用。英國的《普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法國的《創新與研究法》、德國的《德國專利法律之簡化和現代化法》,以及日本的《科學技術基本法》,均迎合了國家現代化的適時需要,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共同發展織密法律“保護傘”。
制度完善是現代化強國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重要支柱。它們依托國家權力,直指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既掃除了教育、科技和人才聯合發展的若干卡堵,又為其順利推進確定了基本的運行準則。在充分的法律保護下,發達國家紛紛建起了“教育強、科技強、人才強”與現代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學科化引領:借助高校的跨學科學習支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學科是科技知識化的反映,它的設立、拓展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直接相關,而科技創新又需要學科的發展作為“引路人”。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建設中,頂尖大學是重要的實驗場地。它們采用不同方式推進學科聯合,開設完備的知識教學,組建了科學技術滲入教育培養的格局,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準備。
美、英兩國包攬了全球大學排名榜的前幾名,這些大學的跨學科課程學習體系都比較完備,以具有廣闊的學習視野著稱。哈佛大學很早就將必修通識課程分為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模塊。與專業課程結合,學生能夠自由涉獵更多學科的知識。斯坦福大學同樣發展跨專業課程,吻合其辦學理念“培養有用的人”,把不局限于單學科素養的學習作為治學之要。加州理工學院的工科實力位于世界前端,也重視在校內推行跨學科建設。為督促學生學習不同門類的知識,該校“學生在完成本專業課程后,需跨專業選課才能達到畢業要求”[11]。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它們培養的人才深受社會的認可,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力。英國學校的情況與之相近,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等都把跨專業課程定為發展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推動學生接受跨學科的學習。以學科為重要的“中轉站”,這些頂級名校較好地推進了科教融合,在世界大學之林獨樹一幟,輸送了不少的高素質人才,滿足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人力高需求。
跨學科是教育領域發展的內在呼喚,更是教育跨界發展的外在需求。學科融合、專業融通與課程改革具有同構性。多學科課程的學習,意味著不同專業科學知識的普及。正是跨學科課程的深入發展,才讓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現代化強國的高效結合成為可能。
(四)要素化提升:以經費和人才等要素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效能
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事業涉及要素諸多,如人、財、物等。其中,“經費”和“人才”是兩位重量級的嘉賓。國家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的連續運轉,均要以其作為前提。不管在早期的工業化階段,還是如今的再工業化時期,它們都受到世界現代化強國的格外關注。
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的教育投資占GDP比例始終保持在7%以上,英、法、德、日等國家也都在5%~6%之間波動。這是一組很高的數字占比。據悉,最近十年世界財政教育投入的平均值僅為4.3%[12]。由此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投資從不吝嗇,反而超出其他國家很多。充足和穩定的教育投入保障了各類型教育的蓬勃發展,也培育了優質的教師隊伍。歐美國家的教學建設和師資建設一直走在全球前列,由其發起的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頻頻引發別國的效仿。與此同時,這些現代化先進國家的科技投入向來是它們財政預算的大贏家,由它們所確定的3%總投入占比和15%的基礎研究投入占比日漸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追逐目標。人才是教育工作的實踐主體,也是科技工作的實踐主體,它的多寡決定著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快慢。研發支出、研發人員和研發成果三方構成正比關系。不占據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一國很快就會走向衰落。凡現代化強國者,無不是人才濟濟和科技興盛。而留住科研人才、推進科技發展,缺少經費都無以為繼。因此,先進發達國家不論在經濟增長期,還是回跌調整期,教育投資和科研投資都是只升不降。這種對于財物投入和人力資源的雙重重視,既是它們在先發型現代化中的推進秘訣,也是維持當前現代化強國地位的重要依托,用切實的幫助確保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正常進行。
(五)開放化促進:在國際大市場的開放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坐落在巴黎,為法國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流活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法國在教科領域的國際交流素來繁榮,與眾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其他的歐洲現代化強國也大多非常重視教育和科技的國際合作,容納了世界上大量的交流學生和科技人才。英國的首都倫敦是國際學生排名世界第一的城市,每年招收外來學生的數量有20萬余人,生源遍布全球的200多個國家[13]。此外,“歐洲大學聯盟”囊括100多所高等院校,是歐洲未來科技生產的重要人才資源庫。超大規模的國際交流合作,維護了歐洲作為世界科學中心之一的耀眼光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先有移民政策支撐美國迅速趕超歐洲的奇跡,后有著名的硅谷中心匯集世界各國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全球技術、資本和人才的高度密集區。憑借“大學群”“產業群”和“城市群”等多重優勢,美國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開放交流發展,延續了它的頂級強國地位。太平洋地區的日本,因其出色的國際教育援助和人才交流合作,在全球教育、科技和人才版圖占有一席之地,成為東亞現代化的佼佼者,名噪全球的筑波科學城延攬了多達140個國家的高端人才,許多世界先進水平的新發明成果皆誕生于此,就是對一體化開放發展的最佳例證。
開放共贏是同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條重要經驗。不同地區的相似行動說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共建不能只是一地、一國的本土事情,在國際大市場中互幫互助是實現加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特別的“外交活動”有助于打通國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流動,讓各國學習人員、教學人員和科研人員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實現更廣泛的協作發展。
(六)模式化建構:逐步形成穩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共融共建模式
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體化探索中,各國因地制宜創新,產生了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三明治模式”“雙元制模式”和“STEM模式”等享譽全球,集中展現了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共融共建,是代表性的育人模式。
“三明治模式”在英國已有超過百年的發展歷史,擁有培養、評估和監管等一條線的發展機制。與名相符,其由“學習層”夾“實習層”,再夾“學習層”組成。經過“學習”和“實習”的相互嵌套,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有了實地場景的歷練。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和它有異曲同工之處。雙元指“學校”和“企業”,置于一個模式之內,使教育界和生產界有了交流的“傳聲帶”,能夠得到時時密切的溝通。得益于卓越的發展表現和完備的運行流程,該模式成為世界認識德國的一張亮眼名片。在美國,亦有引發全球性教育運動的“STEM模式”。這個模式的兩頭一樣是“教育”和“人才”,中間端是“科技”,以實踐應用作為接觸科學技術的橋梁,旨在實現教育育人和人才市場的不脫節。恰如其發起意圖所言,“加強STEM教育來重申并加強美國作為全球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引擎的作用”[14]。為協調三方的工作,此模式設有跨部門組織教育委員會,發動了10個以上的不同部門開展計劃、投資、評估和監管等工作[15]。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的模式化發展勢頭火熱,除了上述成熟的模式,日本的“共同研究模式”、韓國的“訂單式終身教育模式”、瑞典的“政府、大學與企業共建研究中心模式”等也日臻完善。它們基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創新,同樣為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些模式建構是教育育人、科學技術和人才支撐不可分割的最新詮釋,也用更多的國別樣本印證了教育強、科技興和人才多的同氣連枝。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現代化對中國的啟示
縱觀世界,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愈加凸顯。特別在一些發達經濟體,這條三位歸一之路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國統籌發展教育、科技和人才,必然要放眼國際、鏡鑒他者為中國式現代化汲取鮮活的養分。
(一)制定教育、科技、人才整體戰略規劃
目前,中國正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系并努力成為科技大國以及人才大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16]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與國家的頂層設計息息相關。比如,教育強基固本有《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科技自立自強有《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等,人才加快發展有《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它們都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生動注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日漸細化,但還沒有形成一體化的戰略設計。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現實證明,教育、科技和人才不能再用條線性思維謀篇布局,做好這三方的交融規劃是我國快速走入世界現代化前列國家的制勝法寶。系統謀建育人事業、科學技術和人才創新,政府部門要積極承擔前瞻設計的責任,確保一體化的建設思路由上至下都有可行的發展計劃。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捆綁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順通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復雜關系,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共同體的規劃綱要,處理好三者的互通性和差異性,打破過去各自為營的單科局限,夯實一體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思想共識。
(二)健全教育、科技、人才整體建設制度
教育、科技和人才整體規劃的施行需要制度保駕護航。各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現代化,制度要素都事關根本。在中國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聯合發展中,領導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和人才制度等是重中之重。
領導制度是所有發展環節推進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17]。完成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制度建設的第一要務。教育、科技和人才事業涉及眾多資源的調度,在時間、空間維度中常常會有多種多樣的沖突發生。堅持全面、系統、整體的黨的領導,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給三方協調提供最有力的支援,解決各層面遇到的復雜問題。此外,以前的教育制度、科技制度和人才制度都是單項發展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現代化,在無形之中,制度的分立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人為分離”。當下要轉變原有的制度出臺思維,用整合性觀念作出新部署,搭建既邊界清楚,又相互銜接的靈活制度網絡。一是要完善教師制度,推動教師人才隊伍的發展,保證教育做好人才的供給側;二是要完善學位制度,促進緊缺專業人才的培養,保證人才做好科技的供給側;三是要完善科研制度,提高技術攻關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保證科技做好經濟的供給側;四是要完善人事制度,便于人才在教育領域和科技領域內實現“育、引、留、用”的四面并進。
(三)疏通教育、科技、人才整體協同機制
相較于戰略規劃和建設制度,機制居于更下游的位置。暢通機制這一環節,才能有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整體化落地。在現代化大盤中,這是3項不同的議題,本就有各自的機制組成。但共同發展不是一類部門可以勝任的,勢必要多類部門聯手協作,國外的一體化發展十分看重此點。配合我國的一體化推進,疏通學術圈、科技圈和人才圈的協同機制是現實的需要。
具體來說,這些機制主要指以下3個方面。一是投入機制。不論是教育事業,還是科技建設,抑或人才培養,無一不需要經費支持。在我國,教育、科技和人才投資的增量不足和使用低效是兩大主要的矛盾。因此,拓寬投入的多元渠道、優化經費的分配結構和增強投資的同步建設,是保證投入協同的3項重點任務。二是評價機制。科學地評估是質量提升的關鍵。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為建設目標,不能就教育評估教育、就科技評估科技、就人才評估人才,需要考量各領域間評價標準的聯系,發展綜合性的評估,促進評估層面的協同。在整個評價中,還要兼顧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以確保反饋信息的高準確度。三是監管機制。在教育、科技和人才發展中,投入機制和評估機制的協同能不能生效,監管機制是其后續的保障。要建立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的監督管理,并運用多樣化的監管手段突破各種利益藩籬,為資源流通不暢的地方破除掣肘,真正壓實各方在協同之中需要的保障。
(四)創新教育、科技、人才整體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踐行的具體樣態,更是規劃、制度和機制實現功效的作用載體。模式創新,要展示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現代化發展中的各自站位,還要兼顧其交糅后“1+1+1>3”的疊加合力。如前所述,在發達國家創建的一體化模式中,“學校教育”和“企業生產”的密切結合是其開展的主軸。我國探索教育、科技和人才整體發展模式,也要注重這條主線。
高校向來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地。我國“雙一流”大學應當成為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模式的“領頭羊”,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從源頭上做強做大原始創新。同時,企業也要進入教育培養人才的過程之中,為其提供學習和鍛煉的場地,消除生產市場、教育領域和研究發展的壁壘,達成教育、科技、人才的互聯互通。尤其是大型的國有企業和各地的龍頭企業,要主動走進教育培養與科技創新聯合的內圍地帶,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合作關系。國內雖有零星的城市、學校、企業進行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模式嘗試,興辦了“示范單位”“先行示范區”和“試點城市”等,但從產生的效果看,顯著的發展態勢尚未形成。它們多處在探索的初步階段,還不能作為可推廣的典范模式。今后,各地要契合地域特點,踴躍開創新模式,總結新經驗和新教訓,盡快樹立一些發展標桿,為全國以后串點成線準備堅實的實踐基礎。
(五)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整體開放交流
走向國際化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要補充。這一點各強國都概莫能外。堅持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穩步前行的一把金鑰。從“走出去”與“引進來”中汲取開放創新的滋養,已經在中國教育、科技和人才板塊中彰顯出良好的成效。當教育、科技和人才結成整體發展,其“交流開放一體推進”[18]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中國要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就要具備變成世界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客觀條件。而這些都要仰仗于教育、科技和人才整體開放交流的發展。這是一個相互支撐的開放交流體系,教育領域發展的交流合作形式可以為科技領域和人才領域所借鑒。同理,科技領域出彩的對外開放創新舉措,也能為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支持。“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19]增強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是三者在國際中集結的樞紐問題。只有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形成,國際化教育體系的建構和國際化科技創新的發展才會出現。從實際條件出發,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要發揮國內超一線城市的優勢,配套優越的公共基礎設施,積極建設世界一流培養平臺和人才聚集高地。另外,我國已有的開放成果是深化國際交流的很好踏板。“一帶一路”沿線開設了眾多的合作項目,積淀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其高校聯盟擁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高校,多個科教基地正在不斷擴大,理應為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開放發展作出表率,打造出一大批高口碑的中國品牌。
四、結語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20]。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是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卻不是它們的“獨享品”。其留下的精彩記憶不僅是西方現代化的發展見證,還能為其他國家的現代化大業供給能量。學習現代化強國的成功做法,有利于我國深入認識社會主義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建設規律,再創教育強基固本、科技自立自強和人才宏大優良的新輝煌。當然,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步伐協調并不是指絕對的“相等化”,現代化的推進是一個動態向前發展的過程,在實現中,三方存在些許的發展差異也合乎情理。總體上,要把握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引領方向,為教育事業和人才事業的進階持續把航,不斷取得新的成就。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非面向少數人的現代化,它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全新的發展圖景下,中國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意義非凡,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具有深刻的國際影響,能夠為世界上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路徑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1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5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4]劉冬梅.科技現代化支撐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J].紅旗文稿,2023(21):34-3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2.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64.
[7] 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N].人民日報,2023- 03-16(01).
[8]謝立中.關于所謂“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幾點討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03):56-60.
[9]高洋,劉春艷.新版《美國創新戰略》述評[EB/OL].https://www.cnipa.gov.cn/art/2015/12/2/25/art_1415_133084.html,2015-12.
[10]滕珺.借鑒國際經驗走好中國教育強國之路[N].中國教育報,2023-03-10(02).
[11]施一公.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10):3-10.
[12]教育部.教育部: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達世界平均水平[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mtbd/202209/t20220927_665380.html,2022-09.
[13]眭紀剛.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人民論壇 · 學術前沿,2020(06):16-22.
[14]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President Obama Launches“Educate to Innovate”Campaign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 (Stem) ?Education[EB/OL].http://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presidentobamalauncheseducateinnovatecampaignexcellencesciencetechnologyen,2009-11.
[15]丁明磊.美國STEM教育計劃對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及建議[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5(07):17-21.
[16]人民日報記者.立柱強基方致遠(中國式現代化面對面⑥)——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N].人民日報,2023-09-20(06).
[18]肖貴清,唐奎.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24(01):1-10.
[1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3.
[20]〔美〕塞繆爾 · 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44.
(責任編輯:王嵐)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Talent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
XUE Hui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Looking back at the process of global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re the three basic items, and no country can rise without them. The world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different, but there is a common logic of synergistic promo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 the new journey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orwardlooking layout,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aints, disciplinary leadership, elemental enhancement, openness and winwin situa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etc., which have been condensed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unleash the vita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s in Chiness modernization, and deepen the adjustments in terms of formulating plans, perfecting the system, unclogging the mechanism, innovating the model and deepening the exchanges with systematic thinking.
Key word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ntegration promotion; overall strategic pl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