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影
托物言志是寫作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其中,“托”即假托、借用,“言”即言說、表達。換句話說,托物言志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怎樣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行文?關鍵要抓住“所詠之物”和“所言之志”之間的關系。以下幾點可供同學們學習與借鑒:
一、巧用心思精選材
運用托物言志法行文,首先要精心選擇寫作對象。我們要學會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進行選擇,如小區里的紫荊花、路邊的白玉蘭、校園里的大葉榕、公園中的紫藤蘿……因為常見,所以熟悉;因為熟悉,所以能夠寫得真實具體。
不僅如此,寫作對象本身也應具有一定的精神內涵。如某同學在作文中寫道:“紅綠燈每天重復著枯燥的工作,這種恪盡職守的精神難能可貴。”但“紅綠燈”作為一種交通安全設施,賦予它這種精神品質略顯牽強。相比之下,花草樹木、飛鳥魚蟲、山川大海、風霜雨雪等本身就有一定的隱喻義和象征義,較容易和所言之志關聯起來。
此外,賦予寫作對象真切的名字,可使作文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大大增強。如某些同學在文中描繪草木,卻從頭到尾不提植物的名稱,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同時,也體現不出選材的獨特性。而下面這位同學乘坐公交時看到了路邊的行道樹,他這樣寫道:“我乘坐公交車回家,窗外飛快地掠過一些樹,滿滿地擎著一簇一簇的紅,于滿目的蒼翠之中,實在是突兀極了。我不由得心想:什么花,這么張揚!趁著車速減慢,我盯住細看,突然驚覺:那是欒樹啊!也只有它有這等本事,把果實整得比花還艷麗……”這樣豐富的描寫,冠上植物真實的姓名,讀來自然具體可感。
二、抓住特征細描寫
在托物言志類文章中,物是寫作主體,如果對所寫之物沒有進行生動具體的描繪,表達的情感就會顯得枯燥無味,猶如空中樓閣般沒有依托。描繪事物時,可從多方面進行觀察。如以“植物”為對象,我們可以寫視覺——眼睛看到的花的外形、顏色、大小是什么樣的;寫嗅覺——鼻子聞到的氣味,是淡淡的幽香還是刺鼻的濃香;寫聽覺——微風拂過,有沒有聽到葉片拍打的聲音;寫味覺——花蜜是不是甜的;寫觸覺——手掌輕輕觸碰大樹,摸到的是光滑的樹干還是粗糙的樹皮?運用“五感法”,可將事物描繪得具體可感。
此外,還要注意言之有序。如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中就先后描寫了一瀑瀑的花、一穗穗的花、一朵朵的花,從整體到局部,有遠觀也有近看,寫群體也寫個體,描寫細致,層次分明。文中,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進行針對性的描寫:如比喻,寫紫藤蘿像“一條瀑布”“紫色的大條幅”“每一朵盛開的花像一個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擬人,“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它們在笑”“它們嚷嚷”;通感,“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這些修辭手法集中展現了紫藤蘿繁盛熱鬧、充滿生機的特點。
三、層次清晰明結構
結構是文章謀篇布局的手段,整體架構清晰,內容一目了然。可運用對比法,將同一事物不同時期的樣子進行對比,如宗璞就將眼前繁盛且充滿生機的紫藤蘿與十多年前家門外稀落伶仃的紫藤蘿進行對比,寫出了紫藤蘿的美好可愛;也可將不同事物進行對比,如茅盾就將貴族化的楠木與極普通的白楊樹進行對比,襯托出白楊樹的頑強與不平凡。可運用明暗雙線的手法,如賈平凹在《一棵小桃樹》中,明寫桃核種下、生長、歷經風雨的過程,暗以小桃樹自喻,展現了成長過程的坎坷曲折和堅強不屈的品格。
此外,還有鏡頭組合、虛實相生、抑揚結合等寫作手法可供同學們使用,但要注意明晰框架,寫出事物的特征和變化的過程。
四、明確中心巧關聯
托物言志類文章中,“物”是外在的形,“志”是內在的神,要想形神兼具,就必須思考所詠之物和所言之志的相似處,并在恰當處進行關聯。如周敦頤便以“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凈植”的蓮花比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之人,恰如其分,可見,“志”也是含蓄地體現在“物”中的。再如宗璞在《紫藤蘿瀑布》倒數第二段中感嘆道:“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最后,“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作者借花寫理: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高峰也有低谷,面對生活困境,我們不應失掉面對和前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