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空
歷史是我們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當中的記錄本,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回顧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規劃未來。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并讓他們就課堂內容展開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此,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問題意識,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并從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受到啟發、獲得感悟。
一、積極創設多種情境,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首先,可以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通過問題情境,歷史的學習會更具吸引力,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運用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答案,從而使他們的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習慣得以培養。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我們需要設定一個具體的歷史背景,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尋找答案,最后進行總結反思。在此過程中,我們所選的歷史事件,應當具有一定故事性,接著可以根據相關的歷史事件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沉浸在情境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沉浸在此歷史事件中,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創設相關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當時的氛圍。其次,教師需要在情境當中引入相關的問題,并讓學生自主去進行思考和探究。問題的內容可以包括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人物為什么要這樣做等,也可以是關于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相關的啟示。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研學,在研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更好的進行探索。在學生完成研學之后,教師要給他們提供展示的機會,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反思和總結,鼓勵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以上的步驟,可以在歷史教學中更好地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發揮史料引導作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史料是歷史事件的直接證據,可以更好地展示真實具體的歷史事件,其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史料往往是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史料進行解讀和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此外,通過研讀相關的史料,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好地進行對史料進行收集、分析和評估,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史料,例如文獻、信件、照片、報紙報道等,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歷史事件,在此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對相關的史料進行有效的閱讀和理解,例如需要注意史料的出處、時間、作者信息等,并學會區分事實和作者的觀點。在研讀史料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史料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思考,例如這段史料的描述為什么和教材會有出入,為什么作者會從這個角度描述這個事情,等等。除此之外,教師提供的史料是有限的,學生要想更好地學習歷史,就需要學會搜集課外史料。課外史料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開闊自己的歷史視野,并跳出教材的局限。通過課外史料收集,學生可以發現同一歷史事件是有不同的描述和解讀的。課外史料的收集需要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在收集課外史料的過程當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對比和分析不同的史料,學生可以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性思維。
三、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
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思維碰撞,在頭腦風暴的刺激下,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相關的問題,這將利于他們形成多元化的歷史關聯和理解。要想順利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就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提前分組,讓各個小組的水平保持平衡。之后,教師要和學生一起確定相關的歷史主題和任務,這是為小組合作交流進行鋪墊。在交流之前,教師需要提供相關的信息和史料來支持學生的討論。在學生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想出解決的方案,這時每組就需要有一名記錄員,他們的作用是把組內提出的所有想法進行記錄。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小組內部成員相互補充和討論,進而形成統一的觀點。在明確每組的觀點后,每個小組需要將自己討論的成果以PPT、演講或者角色扮演的形式給全班同學展示。在展示過程當中,教師要鼓勵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并提出相關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拓展班級學生的學習視野。在整個環節結束之后,教師還要進行總結和評價。最后,教師還需要對整個過程進行評價和總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評價應當是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互相結合的,既要關注小組學生的合作交流情況,也要關注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
總而言之,教師要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并在學習過程當中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為此,筆者提出了三個對策,即“積極創設多種情境,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發揮史料引導作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組織開展合作學習,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相信只要全體教師重視強化學生的問題思維和問題意識,就可以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歷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