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明王朝部分開放海禁,而剛剛殖民菲律賓的西班牙對商品和人員極為渴求。華僑的增多令晚期明帝國與西班牙在菲律賓產生碰撞。
華僑遭屠殺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1571年建馬尼拉城。西班牙人對菲律賓統治初期,對當地華人采取拉攏政策,因為菲律賓當時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矛盾開始顯現。
1574年,活躍于福建一帶的私人武裝頭領林鳳差點攻占馬尼拉,讓西班牙殖民者大為恐懼。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遠征摩鹿加群島,由于他強迫華僑充當槳手,引發不滿。途中,達斯馬里納斯所在旗艦上的華僑奮起反抗,將船上包括總督在內的西班牙人幾乎盡數殺死,隨后駕船遠走。這次事件后,馬尼拉當局煽動排華浪潮。在這一背景下,一支中國船隊在福建官員帶領下,載著士兵和武器到達馬尼拉,接回3000名華僑。
1603年,菲律賓島又出現一則傳聞:中國皇帝有意占領菲律賓以獲取這里的黃金。西班牙人驚恐萬分,打算迫害甚至屠殺華僑的意圖越來越明顯。10月3日,不愿坐以待斃的華僑發動起義,但由于缺少武器和軍事經驗,他們僅堅持了41天。起義很快演變成一場大屠殺。據統計,至少2萬名華僑被殺。
明廷的輕視
屠殺華僑對菲律賓本土經濟產生致命影響。西班牙人憂心中國商船不再到來,更擔心明朝政府會進行報復。1604年6月,一批對前途悲觀的富人離開馬尼拉,舉家遷往墨西哥。眼見如此,西班牙駐菲總督一面部分發還華僑商人的財產,發動幸存者給國內寫信,企圖證明西班牙殖民者“清白”;一面派特使攜帶函件,想要交給中國沿海省份的封疆大吏。
事實上,盡管明朝當局了解了事件真相,但其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于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別交給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屠殺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求西班牙殖民當局保證華僑今后生命財產的安全,并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蕩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屠殺華僑大致同一時期,大明王朝進行了三場大規模戰爭:在西北的寧夏,西南的播州,特別是從萬歷二十年開始的長達7年與日本在朝鮮進行的戰爭。這三場大戰明朝都取得勝利,但國家軍事和財政資源損耗極大。
鄭成功震怒
明朝的縱容使得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1662年,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后,已經攻下臺灣的鄭成功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屠殺。鄭成功聞訊大怒,他一面撫恤逃到臺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準備遠征菲律賓,在菲律賓重建大明王朝。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臺灣,并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局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摘自《牛城晚報》 其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