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費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書》里記載過稿費的相關內容。那個時候并沒有稿費之說,而是叫作潤筆。在宋朝,潤筆又叫“潤毫”“潤濡”,都是稿費之意。
以生產力而論,宋朝是封建社會較為繁盛的時期,因而稿費的標準也相對較高。而且宋代的稿費不僅僅局限于純粹的貨幣,以物代付的方式較為常見。例如歐陽修在《歸田錄》里記載:“王元之任翰林,嘗草夏州李繼遷制,繼遷送潤筆物數倍于常。”王元之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在任職翰林學士期間,曾經給李繼遷(西夏的神武皇帝)起草公文,李繼遷給王元之的潤筆費是50匹馬。粗略計算,宋代的一匹馬在40至70兩銀子,50匹馬就是兩三千兩銀子,這個價目非同小可。
再如北宋宗室子弟趙士暕邀請著名文學家陳師道寫過《題明發高軒過圖》的詩作,趙氏“贈以十縑”以表達謝意。“縑”是一種質地柔軟的細絹,在古代細絹等價黃金,十縑約合100 兩白銀,折合成人民幣超過7萬元。《題明發高軒過圖》全詩共計196字,照此計算,一個字357元。如此來說,北宋的文人通過寫字養家非但不成問題,而且還能過上小康生活。
上述所講只是宋代一些略有聲望但遠未達到明星級文人的稿費水平,倘若換作歐陽修、王安石這樣的文學界大咖,字字珠璣,則非錢物可比擬。尤其是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寫一首詞的潤筆少則千兩白銀,多則數百兩黃金。蘇軾的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全文70字,如果換作潤筆費,價碼估計在千兩白銀以上。也就是說,蘇軾只要為別人寫幾首詞,得到的潤筆在當時就能輕松實現買房買車的愿望。
不過,蘇軾向來為人清廉,對金錢財物并不感興趣,他也從來不收別人的潤筆物,所以別人給的,還要托人還之,這也是蘇軾為官多年連房子也買不起而一直租房生活的原因。
(摘自《現代家庭報》 劉中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