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玲玉
[摘? 要] 離別是人世間最常見的現象,在離別時刻,人們思緒萬千,感慨頗多,因此,有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離別的篇章。《再別康橋》能夠在眾多的離別詩篇中脫穎而出,為世人所喜愛,與詩中的文字、意境、情感有著直接的關系。《再別康橋》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自然風光,并寓情于景,抒發情感。縱觀全詩內容,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呈現詩人的離愁別緒。《再別康橋》作為徐志摩的典型代表作,意境優美,技巧圓熟,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本文主要是對《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進行分析。
[關鍵詞] 《再別康橋》? 詩歌? 愛情? 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 I206.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6-0080-04
一、引言
康橋即劍橋,徐志摩于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期間在此游學,在留學期間,形成了他浪漫主義的個性主義人生觀[1]。1928年,詩人再次來到劍橋,故地重游,激發了詩人內心無限情感,詩興大發,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情思,融入康橋的美景中來。詩人描繪了康橋的美景,既表達了對康橋的愛戀,也對即將離別表達了依依不舍之情。全詩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情感起伏跳躍,扣動人們的心弦,同時,詩中帶有一層淡淡的哀愁,勾起了人們離別時的惆悵迷茫、孤寂凄然的情感,讓人感同身受,回味無窮。
二、情感細膩含蓄
情感是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內容,作品只有飽含情感,才能吸引人,影響人。《再別康橋》中,情感非常豐富,細膩且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在詩詞的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來向康橋告別,輕輕的來,輕輕的走,輕輕的作別,不擾亂康橋的美景,不打擾康橋的寂靜。同時,這也說明詩人對康橋有一種難舍難分的情感,而且也為全詩奠定了傷情別離的基調[2]。第二小節到第四小節,具體描繪了康河的美景,并且把自己融入康河的美景中來,在第二小節中運用了“金柳”“新娘”“艷影”三個意象,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康河的美景,千嬌百媚、婀娜多姿的垂柳是美麗的新娘,其美麗的倩影倒映在康河中,河面微波粼粼,蕩漾著詩人的情愫。第三小節中詩人已經化身為康河中的小草,希望一生一世都在康河里。在第四小節,描寫的是拜倫譚的美景,曾經,這里是詩人經常游玩的地方,這里有詩人少年時期的夢,故地重游,勾起了自己年少時期“彩虹似的夢”,曾經的夢想美妙迷人,但是如同天上的彩虹,是鏡中花、水中月,難以捉摸,可望而不可及,在言語之間流露出遺憾之情。第五和第六小節,情感明顯起伏,詩人欲追尋那彩虹似的夢,但是從夢幻中回到現實,離別的苦愁漫上心頭,在內心深處奏響別離的笙簫。最后一小節連用了兩個“悄悄的”,與首節的內容相呼應,再一次凸顯不得不離去的哀愁。同時,詩中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結尾,充分展現了詩人將對康橋真切愛戀的情感埋藏于心底,悄悄地與康橋作別,與曾經的自己作別。
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詩人用文字為我們呈現了夕陽西下時康橋的景色,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為人們創造了美的畫面[3]。同時,詩中既有自然中的美景,也有想象的內容,虛實結合,展現了詩人的離情別緒。在詩中,“金柳”是心中的新娘,是心中最美好的事物;生長在康河里的“青荇”,深受康河水的愛撫,而詩人卻要離開,此時其更想做一棵水草,永遠沐浴在康河的柔波中;榆蔭下的清潭里,沉淀著詩人彩虹般的夢想。上述的內容描寫了“金柳”“青荇”“清潭”等美景,但是都融合了作者的情感,表達了即將離別的獨特感受。同時,在寫景抒情的過程中還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方法,實筆寫景,虛筆抒情,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人們更好地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中來。從全詩的內容來看,第二、三、四、六小節是實寫,第五小節是虛寫,實寫小節為人們描繪了康橋、康河的美景,虛寫小節是抒情的高潮,在這樣的美景之下,多么希望載滿一船星輝,并在星輝斑斕的夜下縱情放歌。可是,詩人想唱什么歌呢,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四、展現詩人曾經的生活
詩人曾在此求學,結交了不少朋友,但此次來訪,并沒有與他們打招呼,所以朋友們并不知道徐志摩的到來。因此,徐志摩沒有聯系曾經的朋友,沒有打擾他們,只來到了熟悉的康橋,靜靜地看著這里熟悉的美景,匆忙離開,在歸來的途中,面對遼闊的大海,回憶往昔生活,用詩來記錄重游康橋的感受。從詩中的內容來看,這里面不僅描寫了美景,為讀者呈現美的畫面,而且也展現了詩人曾經的夢想,透過文字,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走進詩人在康橋期間的生活。康橋不僅是詩人喜歡的大學,而且在康橋求學期間,遇到了林徽因,其對林徽因產生了深切的情感,這里曾留下了他們美好的愛情[4]。然而,1921年10月,林徽因隨父回國,留下徐志摩品味孤獨。對于徐志摩來說,康橋是愛的圣地,所以其對康橋充滿了贊美之情,而詩詞中的“新娘”“艷影”“柔波”等字眼不僅讓人們看到美景,更感受到女性的溫柔。因此,詩中借描寫康橋的美景來展現自己在康橋讀書期間與林徽因之間的純潔且美好的愛情。在第四和第五小節,詩人那彩虹似的夢,就是自己求學的歷程。1918年,詩人為尋求真理而赴美留學,但是在1920年,他卻離開美國,漂洋過海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尋求自己“彩虹似的夢”,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康橋有著詩人最美好的情感和理想,有著最浪漫的時光,然而,回憶是短暫的,現實是無法回避的,從回憶中回到現實,詩人不得不面對與陸小曼來之不易卻又讓他心碎的婚姻。每天不辭辛苦地奔波,只為滿足陸小曼揮霍無度的生活,所以“不帶走一片云彩”,看似灑脫,卻又有說不出的沉重感。
五、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
1.語言美
語言之美在于文字的運用和搭配,通過文字和文字的組合給人帶來美感,帶來美的享受。從《再別康橋》的內容來看,語言優美,用詞慎重,多一字則覺得贅余,少一字又有缺憾,換一個詞來表達又缺少韻味,也無法將全詩的情感、意境展現出來[5]。例如“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換成任何一個詞語都無法將在夕陽下婀娜多姿的柳樹形態表現出來,更無法與“是夕陽中的新娘”連接起來。除了用詞之美外,詩中的語言之美還體現在表達方式上:一是從首段內容來看,主要是通過描寫景物的方式與母校告別,言語之間流露出對母校的不舍之情。首節用三個“輕輕的”來表達詩人靜靜地來到這里,靜靜地看著這里的一切,不忍驚動和打破眼前的美景。隨后,通過“河畔”“金柳”“波光”等詞語向人們展現了一幅莊重又充滿溫情的校園風光。從作者的語言表達來看,其不僅開創了美學與敘事相結合的新表達方式,而且采用倒敘的方式,帶領人們從眼前景色出發,走進作者在劍橋求學期間的美好時光。二是在詩詞的后半段,作者先是沉浸在對往昔的回憶之中,想起了夕陽晚照和星空泛舟的場景,但是回憶是短暫的,詩人又回到現實,想到即將離開,所以又用了“悄悄”“沉默”等詞語來表達詩人對即將離開充滿美好、充滿夢想的康橋的不舍[6]。同時,結尾的表達與開頭的表達遙相呼應,更加突出詩人對這里的難舍之情。再次是詩中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式,例如“新娘”“天上虹”,既運用了比喻的方式來描寫康橋的美景,又指出了康橋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展現了詩人對往昔生活的眷戀。此外,作者也運用了“蕩漾”“招搖”等詞語,展現了康橋的動態美景,動靜結合的方式讓畫面更具有美感,也讓詩詞內容更加具體。同時,“招搖”本來是貶義詞,常說“招搖過市”“招搖撞騙”,但是在這里卻是褒義詞,為康河柔波中的水草增添一份可愛之情。縱觀全詩,語言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吸引人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一遍又一遍地在腦海中勾勒康橋的美景,希望能夠走進康河,目睹詩人筆下的美景。
2.音樂美
文字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更是傳遞信息和情感的載體。透過徐志摩的文字,不僅看到了作者在與康橋告別的信息,更體會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情感[7]。同時,縱觀全詩,詩人將離別的情感注入文字之中,讓這些文字也不是簡單的字詞,而是跳動的音符,為讀者奏出華美的音樂篇章。全詩讀起來,有著較強的韻律和節奏感,朗朗上口,充滿音樂美,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具有節奏美感。首先是全詩共有七個小節,每個小節四行,每行六個字或者八個字,長短存在差異。全詩大部分每行有3—4個節拍,只有第四小節和第五小節的節拍有所不同,其中第四小節是過渡段,展現詩人的心緒變化,所以第二行有5個節拍,第三行有2個節拍,用節拍的變化來表達作者情緒的變化。第五小節,是全文情感的高潮,情感上要具有波動性,所以節拍也有所變化,既順延了內容,也保證了全文的勻稱結構。二是韻律豐富。首先是全詩采用偶韻的表達方式,隔句押韻,不僅句子錯落有致,而且有規律的變化,讓詩詞整齊而富有變化。其次是詩詞還采用交錯韻的表達方式,讓全詩的語言富有變化。例如第四小節和第六小節就是交錯韻律。再次是遙相呼應成韻,例如第一節和第七節,都是以“來”和“彩”作為韻腳,第三節和第六節,以“搖”“草”“簫”“橋”為韻腳,回環反復,不僅展現了該詩的精妙布局,而且也充滿了抒情的旋律。最重要的是首尾兩節在句式、音律上非常相似,而且節奏感、韻律感較強,給人以完整的情緒。最后是采用了疊韻的表達方式,例如“招搖”“蕩漾”,此種表達手法讓全詩結構緊湊,錯落有致。三是運用雙生詞。例如“艷影”“清泉”“蕩漾”等詞,不僅提高了詩歌的節奏感,而且在抒發情感上具有較強的表象力,并充分展現了詩人的內在氣度[8]。四是節奏動感十足。文章多次使用“輕輕的”“悄悄的”等詞語,這些詞語具有較強的彈跳性,能夠加快全詩的節奏。同時,該詩聲調高低有序,讓全文旋律明快,雖然是一首離別詩,但是讀者讀起來并沒有沉悶的壓抑感,有的只是離別的不舍和哀傷。
3.繪畫美
徐志摩喜歡自然風光,并且在詩詞中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促使詩歌具有繪畫美。《再別康橋》中,詩人不是簡單地將康橋的美景融合在一起,而是現實與回憶相結合,向讀者展現眼中的校園風光和理想中的山水景色,讓整首詩如同一幅畫,人們透過文字來欣賞畫中的美景[9]。從全詩來看,其繪畫美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描寫了一個夢幻的場景,徐志摩將垂柳描寫成金柳,并且將其比喻為夕陽下的新娘。金柳在風中搖曳著,如同新娘那在風中飄動的裙擺;將看到的清泉比作是彩虹似的夢。人都有夢想,也都會做夢,夢本身就是比較虛幻的東西,所以,詩人所描述的色彩斑斕的彩虹夢,不過是虛幻的內容,遙遠而不可及,就是美麗的假象。詩人將康河的美景描繪成心中的美夢,讓讀者不自覺地想象此處的美景,在思緒中勾勒出夕照康河的畫面。二是作者描寫了尋夢的過程,也是曾經自己泛舟在康河上的場景,撐起長篙,沿著康河,向青草更青處劃過去,回來的時候,沒有空手而歸,而是船上載滿星輝。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自覺地在星空下縱情放歌,流連于夜色之下,唱起青春的夢想之歌。作者沉浸在康橋生活的回憶當中,卻用簡短的文字描寫了一幅月夜下泛舟康河,縱情放歌的場景。三是詩中運用了大量描寫景物的詞語,例如“云彩”“金柳”“波光”“青荇”“榆蔭”“清泉”“浮藻”“青草”“星輝”等事物,這些內容本來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場景,但是在夕陽西下和星空下,其就具有別樣的美,并且這種美極具畫面感,讓讀者透過文字不僅感受美景,而且也走進想象中的美景中。
4.建筑美
聞一多先生曾提出了詩要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徐志摩非常推崇聞一多的“三美”,并在詩作中將其付諸實踐[10]。《再別康橋》采用上中下的結構形式,上層是與康橋作別,詩人再次來到康橋,與他打招呼,也是與他告別,即將離開,面對曾經求學的場景,不知何日再相見,滿是不舍,不忍離去。中層是詩人內在情感的變化,先是描寫他在康橋的美景,展現在康橋時那純潔的愛情和美好的理想,回憶那段美好的時光,然后回到現實,回到與康橋別離,所以心情也從歡愉向離別的傷感方向轉變。下層是與康橋作別,輕輕的來,悄悄的走,瀟灑的離開。縱觀全詩,詩人的情感經歷了平靜——歡愉——傷感——沉重——瀟灑的無限運動,通過上中下三層結構構建了作品的建筑美,讓人們如同欣賞建筑作品一樣,一層一層地觀看,欣賞每一層、每一處的風景。此外,詩歌的組織結構、語句布置,獨樹一幟,給讀者視覺上營造美感。例如每行詩歌的字數不同,偶數行的字數相對較少,這不僅提高了詩歌排列的整齊性,又通過不斷變化的字數來營造美感,讓詩歌的字里行間都布滿錯落有致的建筑美。
六、結語
《再別康橋》是一首流傳度較廣的詩,很多人即使不知道徐志摩,不知道《再別康橋》,但是一定知道“輕輕的我走了”。世人對徐志摩的人品、道德、愛情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從不否定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和他的詩歌創作能力。徐志摩有自己的詩歌創作主張和創作意識,風格獨特,自成一派。作為新月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詩歌不僅對我國的新詩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再別康橋》不僅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現代詩,更是詩詞學家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內容。詩中通過寫康橋之美來表達詩人對康橋的眷戀之情,也表達對自己所處的夕陽西下的康河美景的熱愛。全詩通過寫與康橋作別,展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留戀之情,總體基調上偏消極悲傷,但是讀者們更多的是借助徐志摩的筆墨來欣賞康橋的美景,感受那離別時的不舍和憂傷之情。
參考文獻
[1] 李靜.《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探究[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2023(08).
[2] 石國琴.“語言建構與運用”視域下的《再別康橋》教學[J].中學語文,2023(18).
[3] 潘正文.《再別康橋》的情感基調[J].語文建設,2023(11).
[4] 袁丁.愛從空中飄過——《再別康橋》賞析[J].青年文學家,2023(06).
[5] 張瑜玉.《荷塘月色》與《再別康橋》之自由精神分析[J].作家天地,2022(34).
[6] 鄧西謀.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多重意蘊[J].中學語文,2022(30).
[7] 周雯娟.《再別康橋》詩意漫溯[J].中學語文,2022(08).
[8] 李明.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分析[J].作家天地,2022(01).
[9] 房承山.品別離之境,入詩心詩意——《再別康橋》的多重意蘊[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12).
[10] 許君.《再別康橋》隱含意義分析[J].散文百家(理論),2021(08).
(特約編輯 范?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