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權
12月16日,初冬的川南古城會理,天朗地闊,暖意融融。市作協采風組一行十余人到城北街道三元村開展“文藝賦能,助力鄉村振興”文學創作采風活動。
從古城向北出發,沿濱河路北延線直行,在公路盡頭左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元村”三個紅色行楷大字,大字鐫刻在大石上,非常醒目。三塊一米多高的石頭,巧妙地鑲嵌在園林中。
迎著清爽的暖風舉目遠眺,三元村西北面,青龍山與云盤山呈南北走向橫臥于村委會西面,山間草木蒼翠,綠色與黃色交織,暖陽高照,山川秀美。
眼下的小園林中,三塊大石后面立著一株亮眼的楝樹,葉子已經退去,只剩下灰褐色的樹干樹枝,高高掛起的黃色楝果,在藍天的映襯下,十分美麗。
這株迎風而立的楝樹,挺拔有精神,見證著三元村時代變遷,見證著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萬千氣象。
一座樓館鑒村史
村里派來的解說員鄭女士,30歲左右的樣子,她帶著我們走進村史館。
館內陳列著很多我小時候知道、現在很少有年輕人了解的東西,風柜、木犁、齒耙等農作工具,算盤、馬燈、升、斗等老家什,這些從光陰中走出來的物件把我們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遙遠的時光。
看到砍平木料的工具,50后的云子大姐問身邊的年輕人是什么,見對方答不出,她便說是木匠使用的蹦鋤,旁邊那個,是刮平木料的推刨;看見館內陳列的大木鋸子,60后詩人霽虹笑著說早年自己也曾使用過,看見銅壺,文學青年新顏說過去老家也曾使用……
在紅色文化區域,鄭女士介紹,三元村是一片飽含紅色基因、富有革命傳統的熱土。她給我們講述了1935年紅軍長征過會理在三元村留下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圖片中老支書李友貴,村民周大清、陳明會口述的親身經歷,反映了紅軍與村民建立的魚水關系。
在知青文化區域,鄭女士說,村史館所在這棟一樓一底的磚瓦房,即是當年村集體為知青修建的住房。前年村里對樓房外立面和內部進行適當的翻修,盡可能地保留歷史痕跡。去年七月份,當年的知青回會理,來到三元追憶那段插隊經歷,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們看到當年的住房還原汁原味的保存著,睹物思情,幾個女同志當場便激動得哭出聲來。
介紹到這里,鄭女士也動情地說:“他們當年來到這里,一呆就是八年。對寶貴無比的人生來說,那八年,正是他們風華正茂的時候!”
古樸厚重的村史館,將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知青文化等與本土歷史串聯,讓當地村民和外地游客感受歷史沉淀的魅力,領略村落的發展軌跡,了解當地的歷史、傳統和風情。
歷史遺存點位多
村史館展出的圖片中,有一面銅鼓特別引人注目。據《會理縣志》載,這面銅鼓是一九七五年在老街公社倮倮沖(今三元村三組)出土的,經四川省博物館鑒定為漢代遺物。它的出土對研究西南地區古代歷史文化發源,具有一定的價值。
留瞧鶴,是村中一道舊景觀,位于三元村一組。過去這里建有一座風雨廊橋,風格雅致。橋頭的幾株樸樹,樹冠高大茂密,常有白鶴棲息。廊橋、流水、樸樹、白鶴、人家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金江橋,是三元村中一道舊景觀。該橋位于三元村八組的金江河上,用攔龍做橋墩,木板做橋面。人走橋上,木板閃動,故而又稱閃板板橋。
還有美女山觀日落景區、小石林風景區……一處處自然景觀,如今成為鄉村旅游的好去處;王母廟、青龍寺、白龍洞、勝功古寺……一處處人文景觀,有的香火旺盛,有的遺跡殘存,有的實亡名存。
鄭女士說,村委會已拿出規劃,結合周邊環境對自然饋贈給三元村的寶貴資源,當地原有的文化古跡進行修繕和保護,特別是“三元橋”這樣的人文景觀。
三元橋,位于懷遠河(城河上游稱謂)上,是會理古代名橋之一。舊時,該橋是會理北去的一條必經通道。據《會理州志·名勝》載:“舊有垂柳數十株,籠煙拂水,不減灞橋詩思。”屬于會理舊八景之“北橋觀柳”。北橋即是三元橋,這是一座因歷史人物而得名的橋梁,橋名緣自曾有一個狀元、兩個當地高中會試的生員(撒解元、胡經元)從此橋走過。狀元便是明代才子楊慎(字升庵)。
楊升庵是明代文學家,三大才子之一,因“議大禮”被發配云南永昌衛。他途徑會理,從城北廊橋上走過,廊橋因大文豪名聲遠播,成為文化薈萃之地,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許多佳作。橋中廊柱上曾懸掛的14副楹聯,其內容收錄于今三元村史館里。
碧水映垂柳,一橋承古今。古老的三元橋早已蹤跡了無,三元卻成為歷史上會理文風鼎盛的象征,三元里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
從村史館步行去三元里的途中,看見在三元橋舊址上游一百米處修建的一座石墩水泥橋上,車來人往,橋下清澈的河水,依舊靜靜流淌。
生態振興促發展
三元里,是農文旅結合的鄉村旅游示范區,如今已成網紅打卡點。村黨委副書記黃勇在這里等我們。他帶我們走進“魚菜共生基地”。
放眼望去,一畦畦菜地種植的是有機蔬菜,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生菜翠綠,薄荷茁壯;一方方池塘里,水質清澈、魚翔淺底……
“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的種養殖方法,讓人耳目一新。黃副書記笑著說,你們別小看這個魚菜共生基地,每年能產蔬菜10萬斤,魚類1.2萬斤。
采風組成員中,有四五位是來自學校的教師,他們對“勞動課實踐基地”這一板塊特別感興趣。黃副書記說,市二小、三元小學四年級以上學生、原點畫室的小朋友定期在老師帶領下前來基地研學。師生們一起體驗科學技術與生物技術、科學技術與勞動實踐有機結合的驚喜與魅力。“孩子們重新有機會接觸傳統農耕文化,感知農業新業態,接受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這讓老一輩的村民們都特別欣慰。”
沿景觀棧道拾級而上,遠遠的便看見“會理市村集體經濟示范基地”紅色大字。大家一路邊走邊看。山凹中八卦陣一般分布的玫瑰園,朵朵花兒迎風綻放,似真似幻,美不勝收。果樹林里,有成群的雞、鴨在樹下或乘涼或覓食。走進草莓采摘園,大棚內溫暖如春,紅透的草莓藏在翠綠的葉間,有游客在園子里體驗采摘的樂趣。
路過櫻桃園,我問黃副書記:“三元村的櫻桃這么好,搞一個櫻桃節之類的宣傳活動,如何?”“不用搞,這里種植的櫻桃系外地引進的新品種,甜潤多汁,口感鮮美,早已名聲在外,年年供不應求。”黃書記自信地回答。他接著說,櫻桃已成為村里一個增收的致富項目。村級建制調整,金巖村、龍灘村并入三元村后,又將原村里的荸薺、藠頭兒等農特產品進一步做大做強。
村村發展,處處振興。村兩委帶領村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每一個鄉村振興項目無不凸顯生態文化,無不展示著綠水青山的重大舉措!
文化賦能添活力
三元村吹響文化振興沖鋒號,加快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多元的文化場景,讓文化底蘊厚重的三元村活力四射。
“臨江仙”詩詞走廊。一盞燈上一句詩,明代大文豪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全詩完美呈現。夜幕降臨,站在走廊中憑欄而望“浪花湖”,會讓人想到經典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與文朋詩友相聚在湖畔暢飲,會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詠三嘆!
走進康養園區“懷遠樓”一樓,本土書家撰寫的一副副書畫作品,為三元里景區增色添彩;天壺廣場上,“太極之家”的十多位隊員在潛心練習太極拳。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隊員們動作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
民族團結廣場上,一支舞蹈隊在排練《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熟悉的曲調在廣場上空飄揚。
眼前的一幕,讓我想起在村史館看到電視屏幕上舞龍燈的場景。便問黃副書記,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
“你們看到的太極拳表演、舞蹈表演,就是排練參加村里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我們村的小春晚已經舉辦了兩屆,眼下2024年第三屆春晚的彩排即將拉開序幕,精彩紛呈的節目將在春節期間與村民和游客見面。”
黃副書記接著說,逢年過節,三元村老百姓最時興的是踩高蹺、舞龍燈。電視屏幕上舞龍燈的場景,是去年元宵節三元村龍燈隊代表城北街道參加市里舉辦的“龍騰獅舞鬧元宵”的精彩場景。踩高蹺、舞龍燈等節目,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文化象征,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