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在剛結束的意甲聯賽中,國際米蘭贏得了球隊歷史上的第20冠,從此擁有了在球衣繡上兩顆星的榮耀。享受這份殊榮的同時,俱樂部也經歷了一項重大變故,那就是蘇寧集團即將失去對于國際米蘭的控制權。
導致這一變故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2021年,蘇寧集團為了維持俱樂部運營,向橡樹集團借貸了2.75億歐元,用國際米蘭的股權作為抵押。3年過后,這筆到期債務連本帶利已經上升到了3.75億歐元,無論國際米蘭還是蘇寧集團,目前都無力償債。于是,控制權易手成為必然。
這里暫且不去討論蘇寧集團與橡樹集團之間孰是孰非,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隨著蘇寧集團失去國際米蘭的控制權,前幾年在國際足壇曾經轟轟烈烈的中資收購狂潮,如今似乎已進入到潮落之后一地雞毛的階段。
記性好的球迷想必都記得,幾年前AC米蘭也曾落入中國資本手中,享譽足壇的“米蘭德比”儼然變為“中資德比”。加上萬達集團獲得了馬德里競技的部分股權,越來越多的歐洲豪門與中國扯上關系,中國資本看似比中國足球更容易實現“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宏偉目標。
當時有人看好上述收購的前景,主要因為國際足壇并不缺少類似的成功案例。比如格雷澤家族收購曼聯,就是一筆極為成功的商業交易。至于阿聯酋財團收購曼城以及卡塔爾財團收購巴黎圣日耳曼,雖然經濟上暫時處于凈投入的狀況,但這些球隊戰績出色,在國際足壇形成巨大影響,為具有部分國家背景的投資方賺足了聲望,進而辟出全新的商業賽道。因此,當初中國資本收購歐洲俱樂部時,一種普遍的預期是最好能夠實現名利雙收,如果做不到,那么名和利至少也能占一樣。
現實比預期殘酷得多,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收購大多屬于“過把癮就死”。AC米蘭的控制權在中國資本手中還沒焐熱,就被債主奪走,萬達集團也沒能一直持有馬德里競技的股權。蘇寧集團投資國際米蘭已算相對長久,但是從2016年宣布收購時算起,迄今也不過8年。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沉淀,那么無論期待收獲的是名還是利,終究只會是一場空。
由此看來,這些中國買家存在的弊病倒是跟中國足球如出一轍,那就是缺乏長期規劃和基礎建設。所謂缺乏長期規劃,是指買家更注重宣布成交那一刻的短期風光,覺得入主豪門本身就意味著巨大成功,卻很難拿出有助于俱樂部長遠發展的務實計劃。至于缺乏基礎建設,則關系到買家自身的經濟情況。有些買家更傾向于使用資金杠桿而非自家的真金白銀來收購和運營,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就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控制權。
以蘇寧為例,在集團財力鼎盛的那個時期,全面擴大對足球領域的投資,在國內收購江蘇舜天之后,接連引進特謝拉等國際級球星,國際上更是將人氣十足的國際米蘭收入囊中。這些收購為蘇寧掙到了面子,但需要集團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維持運營。隨著蘇寧集團遭遇財務困境,完全依賴外部注資“輸血”的俱樂部出現了大麻煩。在中超賽場上,江蘇蘇寧在歷史性奪冠之后立即解散成為一道奇觀。在國際米蘭,也出現了類似狀況:球隊很爭氣,股東卻堅持不下去了。
總體而言,買家們從一開始就低估了跨國收購足球俱樂部可能隱藏的各項風險。其中既包括各國在法律制度和金融政策上的差別,也包括對于團隊管理能力的專業化要求,以及買家對于自身財力和現金流狀況的合理評估等等。如果在這些方面都欠缺準備,那么失敗就會成為大概率事件。
當然,即便暫時出現了各種挫折,相信今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發展,以及中國體育產業的不斷擴張,未來依然可能出現中國資本入主歐洲豪門俱樂部的盛況。只希望如今支出了昂貴學費的這些教訓,能夠幫助后來者們在收購過程中遵循一項重要原則:要風光,更要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