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魯迅先生在《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第一次提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斗爭接觸,而論語派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主張文風“清淡”“雋永”“甘美”,要求作品具有“性靈”“閑適”的特點。因此在特定的環境中兩派產生了“筆論”。
有人認為,文學應該關乎現實,針砭時弊;也有人認為,文學作為一個藝術門類,主要傳達的是“美”的體驗。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現實”與“美”的關系,看似矛盾,其實并不是不可解決的矛盾。“藝術來源于現實卻高于現實”,文學作品都是有現實依據的,只不過通過藝術處理、變形、加工,轉換成了藝術作品。
白居易就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學作品對現實有積極作用,像左翼文學那樣,喚醒大眾,明確前進方向是文學的作用,但純粹表現美的文學,也并非沒有現實作用。美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美育”,即“以美育人”,類似于陶冶情操、豐富心靈、滋養靈魂的作用。淺層次來說,文學來源于現實,又反作用于讀者與現實,深層次來說,文學活動是在“美”的作用下進行的,所以不管是關乎現實,還是表現藝術,只要是文學作品,都會有“美”的參與。
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國文化中頗有淵源。甲骨文“友”和金文“友”都是由兩個“又”字構成,形同兩只手伸向一處,也有人認為狀似兩只右手緊握,但均意指協調、配合。范曄《后漢書·李通傳》有云:“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據此衍生出成語“握手言和”,現多用于消除隔閡,化解矛盾,重新和好。
握手禮在西方亦由來已久。公元前9世紀亞述國王寶座上就刻有握手圖案,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也出現了握手的情節。由于握手會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視為放下敵意與爭斗,釋放尊重與善意。19世紀中期以來,握手成為常見的問候方式。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搬用現代文閱讀的材料;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兩則材料以“握手”為關鍵詞,從中西不同維度,溯源了“握手”的文化內涵。雖表述各異,但價值內核趨向一致,即消除隔閡與敵意,釋放尊重與善意,化敵為友。這一話題既貼合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又較好地呼應了當前波譎云詭的國際環境,落實了“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
作文要求是寫“啟示”。“啟示”由“握手”的內涵生發。考生基于對握手的解析提出啟示即能符合題意。譬如,就人際而言,握手意味著友善,啟示在于如何協調人際關系。就國家層面來說,握手意味著尊重、意味著和平,啟示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該如何和平共處。此外,本題在文體上并未做出明確要求,但要寫出“啟示意義”,體現感悟和思考,最佳文體選擇應該是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