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又稱“循環系統疾病”,是心臟和血管方面的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均屬于心血管疾病。最新統計顯示,中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大多數人只關注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及缺乏運動等因素,卻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影響。本期特邀專家撰稿,為您解讀“雙心疾病”。
重視“雙心疾病”
心血管內科的醫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因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就診,甚至經常撥打“120”看急診;一些患者反復就診、服藥后癥狀緩解不明顯、情緒低落、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狀態更差、多次換藥療效總是不夠滿意。這些患者當中有些根本沒有心血管疾病;有些雖然有心血管疾病,但其很多癥狀表現并非心血管疾病所致。無論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這些患者共同的特點是精神心理方面出了問題,以焦慮、抑郁、認知障礙最為常見。文獻資料表明:冠狀動脈造影患者,有術前焦慮癥狀者占55.3%;國外研究顯示冠心病支架術后患者在一年的隨訪期內合并焦慮癥狀者占75.6%,合并抑郁癥狀者占81.4%;國內對于冠心病支架術后患者的調查顯示:合并精神障礙者占29.8%,抑郁癥發生率達43.6%。美國著名心臟病學家Hurst指出:“胸痛最常見的原因并不是心血管疾病,而是與焦慮等心理疾病有關。”由此可見,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有關“雙心疾病”“雙心醫學”的概念越來越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理念也從關注心臟向關注“雙心”的方向轉變。
何謂“雙心疾病”?
“雙心疾病”:一是指實質性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等;二是指精神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并發精神心理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又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預后。一旦心理有病了,臨床表現為焦慮和抑郁的患者伴有胸悶、胸痛等癥狀,而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又可誘發心血管疾病發病甚至加重病情,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因此,“雙心醫學”又稱“精神心臟病學”或“行為心臟病學”,是心血管與心理醫學的交叉,是研究和處理與心臟疾病相關情緒、社會環境及行為問題的科學。“雙心醫學”提倡的不僅是要關注患者的心臟問題,也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問題,從而達到“身心協調”,真正體現了在疾病診治過程中“以人為本”的理念。
“雙心疾病”的分類
目前,心血管內科就診患者的“雙心”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3類:
(1)患者具有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癥狀、體征(如心悸、胸悶、氣促等),檢查后心臟無異常,合并精神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郁、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反復就醫,對自身日常生活影響較大)。
(2)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癥狀,檢查后心臟病變輕微,疾病本身預后良好,合并精神心理問題(患者有輕微的心臟病,因合并精神心理問題,明顯增加了診療難度)。
(3)患者有嚴重心臟病已進行了很好的治療,合并心理問題(心臟病加重,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外科心臟搭橋手術及瓣膜置換術治療,但因為精神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患者總懷疑心臟不舒服是手術“不成功”或支架移位了,導致其反復到多家醫院“考證”,像逛街一樣,我們稱之為“逛醫”)。
“雙心疾病”的常見表現有哪些?
(1)患者常常出現入睡困難、早醒、易醒及多夢等。
(2)焦慮情緒:如煩躁不安、緊張、害怕及擔憂等,伴有手心腳心出汗、心慌、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等。
(3)抑郁情緒:情緒低落、開心不起來、注意力不集中、興趣愛好缺乏及整天疲乏無力等。
4類人易患“雙心疾病”
1995年胡大一教授在國內首次提出“雙心醫學”的概念,據臨床觀察,以下幾類人群特別容易患“雙心疾病”。
1.老年人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易伴發多組織、器官功能減退,精神容易緊張,不能從容地應對發生的事;而且包容心下降,對各種事情總是看不慣。由于他們的神經遞質容易分泌異常,心理情緒問題應運而生,進而影響心臟健康。比如,有個患者一聽到電話鈴聲就血壓升高,因為他總怕接到詐騙電話,怕有人打電話說家人出事。
2.更年期人群
絕經前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導致機體內環境紊亂,情緒不穩定。如果調整不好身心狀態,慢慢就由心病變成了真正的心臟病。
50多歲的男性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常會覺得事事力不從心。但工作壓力還存在,又得不到適當調整,也可能出現各種心臟問題。
3.從事高危作業、精神高度緊張的職業人
比如記者、財務、警察、礦工等,也包括一些責任大或工作特別認真、過分緊張的人群,長期心理緊張可能會演變成心理心臟病。
4.性格敏感內向、愛著急的人
這類人體內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增多,從而引發血管收縮,容易損害冠狀動脈血管。
“雙心疾病”該如何識別與治療?
“雙心疾病”的發病機制與體內活性物質的分泌紊亂及機體內分泌自身調節失衡相關。“雙心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輔助檢查資料及心理狀況評估。可通過簡單的三步法詢問確定患者有無心理及認知問題:是否有睡眠障礙?是否有莫名的煩躁不安、長嘆氣、神疲乏力?是否有明顯的全身不適(尤其是全身不適與其檢查化驗無明確因果關系)?如果這些癥狀明顯,則考慮存在心理問題及認知障礙,可進一步通過焦慮抑郁量表評估。
“雙心疾病”的治療,主要針對心血管疾病本身的治療及配合抗焦慮、抗抑郁藥物聯合應用。抗焦慮癥、抗抑郁癥藥物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苯二氮?類及復合制劑。常用的藥物有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艾司唑侖、氯硝西泮等,這些藥物雖然有效果,但少數患者服用后不良反應較大,依存性差,難以長期服用,極少數藥物會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三環類和四環類抗抑郁癥藥因不良反應多、藥物相互作用復雜,目前已不建議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醫的“雙心”理論
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與當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華佗在《青囊秘錄》中有云:“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中醫療法強調“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對于“雙心疾病”采用辨證論治處以方藥,再因人而異聯合艾灸、針灸、推拿、導引等外治法,內外兼修,雙心同治,有其獨到的優勢,可以補充西醫常規治療的不足。
中醫認為“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脈”與“主神明”。早在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闡述了“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的“雙心”理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脈,脈舍神”,即“心”主司血液在脈道運行,還具有主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作用。心血充盈則濡養心神,情志愉悅,而心神安定、情志暢通,血脈運行也必然不會受到阻礙。中醫學倡導“形神一體”的整體觀念,其定義下的“心”不僅是西醫解剖及生理意義上的心臟,而且包括心理情志。“形”即所謂的形體、身體,“神”即所謂的精神、思維。人體中形與神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正所謂“形為神之舍、神為形之主”。心因藏神而位居五臟六腑之首,主宰臟腑生理功能活動及精神心理活動。此兩者皆以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體現了心主血脈、心主神明之“雙心”,生理相依,病理互相影響。所以“雙心疾病”可理解為血脈之心與神明之心的異常,即形神失調。
“雙心疾病”的中醫藥治療
1.調暢情志
“雙心疾病”的治療應首先進行心理干預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從情志入手,醫生可以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給予安慰、支持、鼓勵,鼓勵其傾訴,疏導患者的心理,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使其正確看待自己的病情,建立患者治療的信心。這與《靈樞·師傳》中認為對患者需要“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不謀而合,開導勸說,醫患間合理積極、有效的溝通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保障。同時,家人的關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可以通過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自主訓練等學會放松。鼓勵患者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找到情緒的宣泄口,合理傾訴;少和負能量的人在一起,因為焦慮是會傳染的;還要改變單向思維,試著少說“我認為”“我覺得”“你應該”之類的話語。多做一些輕松、有益,能使自己開心的事情,比如參加文娛、戶外活動,培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2.動靜結合
每天堅持40分鐘的體育鍛煉(慢跑、游泳等),讓體內的血液循環加速,有利于激素分泌平衡,還能鍛煉心理調適能力。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動中有靜、靜中蘊動的運動能使形神統一、心神安和。太極拳動作中的內三合心法,要求在進行太極拳時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使得周身臟腑氣血相互聯系交融,以達到形神兼修之境界。八段錦可調神、調息、調形,協調形體活動、精神情志、呼吸節律,使人體精、氣、神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心身健康,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3.合理膳食
采用均衡、多樣化、有節制的飲食,補充各種營養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可以多食魚類和堅果、香蕉、櫻桃、葡萄柚、葵花子、南瓜、菠菜、牛奶等可以讓人快樂的食物,少量飲用咖啡和茶,適量攝入黑巧克力,遠離有刺激性的煙酒、辛辣食物等。
4.辨證論治
“雙心疾病”雖然統屬于心,但由于臨證時患者情志表現各有差異,不同情緒偏向所應之臟又有所不同,故而在顧及君主之官——心臟的同時,具體治則治法亦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辨明情緒對于“雙心疾病”的辨證論治及遣方用藥就顯得尤為重要:動輒慍怒者,多屬肝郁氣滯、氣郁化火;郁郁寡歡、精神恍惚者,多屬痰氣交阻;時時心煩、失眠者,多屬陰虛火旺,水火未濟;憂思無度、坐立不安者,多屬心脾兩虛。臨床發現,肝氣不疏是“雙心疾病”患者最常見的癥型,解郁活血,從肝論治,可選方藥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湯、小柴胡湯、逍遙散等行氣方皆可化裁使用;和中化痰,從脾論治,代表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半夏瀉心湯等;滋陰降火,心腎同調,此病癥患者可選用交泰丸、黃連阿膠湯、六味地黃湯、知柏地黃湯等經典方。瘀血阻絡是“雙心疾病”不可忽視的一個主要病機,此類患者需益氣活血、心脾同治,可用歸脾湯。除經典方外,臨床上使用的心可舒片、養心氏片、復方丹參滴丸、穩心顆粒、疏肝解郁膠囊等中成藥制劑,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還能有效緩解心血管疾病的癥狀,在“雙心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5.針灸治療
除辨證論治外,針灸治療本身就是一種身心同治過程,在情志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當中應用已久,是我國治療“雙心疾病”的一大特色。《百癥賦》有:“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針灸通過經絡、腧穴的聯系、感應、調節作用,配合相應手法,調和陰陽、濡養臟腑、疏通經絡,從而治療周身疾病。相關研究亦報道,針刺心經穴能夠影響新增腦區并使其功能連接特異性增強,這些腦區與情感等高級認知功能相關,同時與心血管功能密切相關。針刺手厥陰心包經及督脈,患者心血管病癥狀及抑郁癥狀明顯緩解。穴位按摩與貼敷及耳穴壓丸等中醫治療方式,均對“雙心疾病”有顯著療效。穴位貼敷膻中(位于胸部,前正中線上,橫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中點)和心俞(位于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穴位按壓膻中及內關(位于前臂掌側,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等穴位及針刺五臟俞加膈俞(位于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等可改善冠心病伴發抑郁焦慮癥狀。
“雙心疾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雙心同治”逐漸成為心臟病的治療趨勢,在治療心血管疾病軀體癥狀的同時,重視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對疾病的影響,積極干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中醫治療“雙心疾病”從整體觀念出發,在“形神一體觀”的理論指導下,將治形與治神相統一,達到身心同調。同時以“五臟一體”觀為基礎,把握“雙心疾病”的發生與五臟功能之間的密切關系,辨別臟腑盛衰,靈活用藥,再配合心理疏導及中醫特色治療,達到標本兼治、形神同治、“雙心”同治。中醫藥治療“雙心疾病”可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加強中西醫綜合干預,可取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