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仲淹的《蘇幕遮》是宋詞中的意象創作典范,詞中描寫了一代名將的內心情感,表達了對故鄉的濃濃深情。對這首宋詞的賞析,要從詞中描寫的景物著手,體會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懷,感受思鄉的惆悵和綿延不絕。這首詞的意象選取和應用堪稱經典,本文就范仲淹的這首代表作進行賞析,感受和體會風景中的多種思緒,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關鍵詞】范仲淹;《蘇幕遮》;風景;思緒;思鄉
【中圖分類號】I222.8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9-001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05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一大文學創新,它不拘泥于單一固定的格式和句式,更加隨性自然,其中的長短句表達模式,讓詞句的敘事性更強,便于溝通和理解。在宋詞的詞句字數上,沒有嚴格的限制,所以創作的自由性更強。本文對宋詞中的《蘇幕遮》的意象營造和創作思想進行分析,以實現對這首宋詞的深入解讀。
一、范仲淹《蘇幕遮》簡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的一代名臣,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直被吟誦至今,表達了范仲淹的遠見和愛國情懷[1]。不僅在《岳陽樓記》中表達了愛國、憂國之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相應表達。其中,《蘇幕遮》也是他的愛國主題宋詞之一,表達了詞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蘇幕遮》以去國之憂以及離鄉思愁為主體,但是整首詞寫得十分真情流露,讓人讀之動容。詞人用恢宏的氣勢,營造出開闊壯麗的意境,在眾多意象的營造中,將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和憂國憂民意識表達得淋漓盡致,詞句真實自然、感情直率真誠,整首詞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和意境美,給人以一唱三嘆的深沉體會[2]。
這首詞可以分為上闋和下闋,其中上闋寫的是景色,描寫秋日景象,下闋表達離愁之情,以抒情為主。在上闋開始時,詞人就營造了恢宏壯麗的景象,以獨有的意象描繪,營造出一幅幅壯麗非凡的秋日景象,有“碧云天”“黃葉地”,勾勒出一幅天空遼闊,氣象清新、秋風蕭蕭、黃葉滿地的秋日景象[3]。在景象描繪上,從遼闊無邊、一望無際的秋日天空,展現晴空萬里的壯麗天空景象,再自上而下,對地面上的景物進行描繪,讓人聯想到秋風掃落葉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清冷自然、遼闊壯觀的秋日景致,體現了詞人內心的空闊清冷之感。寓情于景是古代很多詩詞創作的基本手法,先對景象進行描繪,再通過景象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緒是慣用的技巧,也是最易引發情感共鳴的一種創作方法。在古人的詩詞中,秋天都是經常被用來表達離愁別緒的時節,“秋風掃落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這些都是以秋日景象為背景的,大都表達作者的惆悵和憂思之情[4]。此外,秋天也常常被用來表達人之遲暮,因為秋天萬物蕭條,就像人到了遲暮之年,垂垂老矣,生機漸漸褪去,不免讓人覺得惆悵。在《蘇幕遮》中,范仲淹描寫這樣蕭條又壯闊的秋日景象,表達自己“歲之將暮”,就像是一片飄零的落葉,不知該歸向何處,所以內心百感交集,惆悵不得解。從詞中描繪的秋日景象表達中,流露作者的內心情感,寓情于景,讓人也容易產生共鳴,內心的惆悵奔涌而來。在上闋的景色描繪中,作者用天對地、山對水,也營造出一種對稱的句式美感,整個上闋營造了一幅日暮關山、殘陽斜映的秋日景象,寄托情思。在離人看來,這樣的景象美極了,但是又透露著蕭瑟之感,不禁讓人內心惆悵、思緒漫天。而在這首詞的下闋直接表達情思,“鄉魂”“旅思”“愁腸”“相思淚”等詞語應用語言直白,直抒胸臆。作者將內心的離愁別緒和思鄉之情直接表達出來,毫不掩飾,讓人聯想到一位遠在他鄉的游子因為思鄉而午夜夢回、借酒澆愁、淚濕滿襟的景象[5]。
二、詞的意境、意象
在《蘇幕遮》這首宋詞中,雖然沒有《岳陽樓記》的豪言壯語,但是也不難從中看出詞人的滿腔熱血和報國之志。這首詞創作于慶歷三年(1043年),當時開始實施慶歷新政,社會進入一個艱難的改革時期,而此時的作者出任西北邊塞軍中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主持西夏的軍事防御工作[6]。
(一)意境、意象營造
這首詞寫景抒情十分清晰,上闋寫景,借助秋日景象描繪應在開闊的意境。上闋中的“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中,用點點白云點綴秋高氣爽、天朗氣清的天空,這樣的天空顏色鮮明,秋高氣爽的喜悅之情不言自明,也讓讀者感受到秋日應有的一些涼意。秋日已然來臨,在邊塞防御的軍人,感受到寒風已經悄然而至,黃葉片片凋零,而他們依然身處他鄉,不知如何是歸期,因此一種惆悵和思鄉的情懷油然而生。這種思緒就像是一片片凋零的黃葉,無處安放。放眼望去,江水倒映著秋日的藍天和成片成片枯黃的樹木,水天相接,水面上波光漣漪,寒煙籠罩,更顯得清冷[7]。遠處的山色倒映在水中,芳草萋萋,綿延無際,一直延伸到斜陽之外,一整個給人以蕭瑟之美、清冷之感。從上闋中的意境營造來看,作者用了“碧云天”“黃葉地”“寒煙”“斜陽”“芳草”“山”“水”的多重景象,在對一些景象的描繪中,用的是鮮明的色彩,但是都透露著秋日的清冷,而“黃葉地”“寒煙”“斜陽”更是古人多用于表達愁緒的物象,所以上闋雖然都是在寫景,只字未提情感和愁思,但是在字里行間,都給人以蕭條悲涼之感。詞句描繪的秋日壯麗遼闊,氣勢恢宏,展現了一種寬容的氣度和胸懷,同時也讓思鄉之愁和綿延不絕的江水以及芳草交織在一起,帶給人傷感的情緒體驗。
從視角上看,詞人描繪秋日景象的手法是自上而下的,也是由遠到近地描寫相關景物,虛實相生,交相輝映,各種景象交織在一起,成了一幅壯麗悲涼的山水畫,別有一種意境和韻味。在古代的文學創作中,意象是寄托思緒的必要載體,但是大多詩人詞人都會應用這些意象來表達內心的某種離愁別緒,所以也十分平常。在唐詩宋詞中,表達離愁別緒的意象有很多,如“黃葉”“寒煙”“明月”“酒”“芳草”等,但是很少有詞人將這些意象交織在一起來使用,且范仲淹通過白描的手法將這些意象有機整合在一起,讓這些意象出現在一幅畫面中,完全沒有違和感和沖突,反而別有一番意境[8]。
同時,本詞簡單的意向選擇卻不乏經典詩詞的借用,全詞共借用兩處詞句。首先,“碧云天”出自南朝詩人江淹《休上人怨別詩》中的“日暮碧云合”。“碧云”本是無情之景,色彩亮麗,令人愉悅,而在本詞中,開篇便渲染出了開闊蒼廣的意境,水天相接之處借助“寒煙”盡顯蒼涼,顏色的鮮明對比恰有韻味的反襯出詞人此時孤苦寂寥的愁苦心情,也算得上借娛人之景寫出愁苦之情。其次,“黯鄉魂”出自江淹《別賦》中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借用江淹的“黯然銷魂”道出了自己離鄉別親的多少無奈與痛苦,“鄉魂”一詞直言思鄉情之深、意之切。
《蘇幕遮》全詞既承接了范仲淹一貫的豪放之風,也真實展現了他內心情深婉約的另一個自己,他的愁腸既是自我的,更是戍守邊關戰士的,更重要的是,同時這首詞也是歷史的一個真實記錄,它所展現的已不再是某個人的濃重情思,而是在那段硝煙不絕的北宋時代中,多少人在因為動蕩不安,連年戰亂而遭受著漂泊游蕩,背井離鄉之苦。
(二)直抒胸臆,訴盡愁思
在《蘇幕遮》的下闋,作者不再是含蓄表達內心的情感,而是用直白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情感真切、自然流露、動人心弦。在文學作品中,講究的是要融情于景,用景來烘托氣氛,表達情感,這是遣詞造句的基本法則。從古人的詩詞創作中可以看出,這一原則屢試不爽。在這首詞的下闋創作中,詞人將種種離愁別緒都直接表露出來,無論是思鄉之情還是軍旅艱難,都一一表達出來。透過詩詞,我們可以看到,遠在他鄉的軍旅之人,枕戈待旦,夜不能安寢,每每午夜夢回,都是美好的記憶。在古人的這種思鄉之情表達上,沒有發達的信息交通,借助鴻雁傳書也難以實現,所以他們只能將內心的這種情感透過眼前的景象表達出來,才能有所寄托。
下闋中,范仲淹直抒胸臆,寫出思念故鄉而不得的黯然神傷,羈旅愁思無法排遣,所以只能寄托能夠做一個美夢,這是他們能夠安睡的最好辦法。當然,可以想見,美好的夢不是想做就做的,所以可以想到,這些離鄉背井的軍旅之人,他們在異地是經常無法安然入睡的。而他們更多的是借酒澆愁,將對故鄉家人的思念,化作一行行“相思淚”,排遣出來。而在古人的詩詞中,雖然能夠借酒澆愁,但往往是愁更愁,酒精只能短暫地麻痹思鄉的情緒,而不能真正化解,而等到酒醒之后,這種情緒依然時時處處跟隨,無法排遣。
三、風景中的思緒萬千
從整首詞來看,范仲淹都是真情流露,毫不掩飾。從最初的對秋日景色的描寫,到后面的直抒胸臆,一氣呵成,讀來能夠感受到詞人的大氣磅礴,也能感受到他在異鄉的思鄉之情。當然,在古人的詩詞創作中,先寫景后抒情也是慣用的一種手法,由此來表達情感,才不至于無所寄托,才能更加自然生動。因為人的情感是有載體的,在萬事萬物的觀察中,都能有所體會,有所感悟,只是在不同人的眼中,看到的景象和由此產生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在離鄉背井的旅人眼中,秋日必然是清冷蕭瑟的,這種景象往往更易勾起人們內心的某種愁緒,身處異國他鄉的人能從這些景象中記起家鄉的美好,開始懷念遠方的親人朋友。總體來看,這首詞用宏大的場面來形容哀悼,氣氛獨特而莊嚴。清代張惠言、黃燎原認為,這首詩并不僅僅是根據詩中的具體意象來表達思鄉之情,而是實際利用巨大的秋色來表達對祖國的憂慮。
上闋的前兩句強調季節,從上到下描繪了廣闊蕭瑟的秋天風景,三四句話從晴朗的天空到遼闊的草原,再到連通天地的秋水。秋天的顏色指的是藍天和黃葉,藍天金黃的大地綿延數千公里,連接著世界盡頭的苗苗秋河。江浪之上,浮現著一層冰冷翠綠的煙霧。霧氣原本是白色的,但由于它與上方的藍天和下方的碧波相連,所以顯得與遠處的藍天顏色相同,讓人難以辨別。在杜甫的詩詞中,描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古人常常將水和天聯系在一起,在景象的描繪中也是如此,這種水天相接的景象至美。“冷”字強調了寒煙所帶來的秋意。這兩句話意義深遠,營造出開闊的意境,上闋兩句詞創造了一個非常短暫而美妙的秋天場景。接下來的三句通過夕陽、芳草,進一步將天、地、山、水聯系起來。場景范圍從想象中的地方到世界的盡頭。這幾句景物的描寫中,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感受,所以作者描繪的景象中,帶有“斜”“寒”的清冷字眼。其中的“寒”字是一種強烈的意象和伏筆,這一景象貼近芳草和世界盡頭,直接強調思鄉之情。鄉愁,即想家的感覺,與“病”密切相關。這兩句寫的是鄉愁和憂郁,與出國旅行的憂郁重疊、延續。作者表達了在語境對話中的主人公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非常想念家鄉。
下闋說鄉愁和旅行的憂慮有時會消失,但實際上卻總是困擾著他。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別具一格,表達的意思也更深刻、更雅致。“明月”一詞,指的是我因害怕出行而晚上睡不著覺。雖然月光明亮,高樓夜景很美,但我卻無法直視。因為登高望遠,也會帶給人以一種哀愁。“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等,這些詩詞都描寫了憑欄遠眺時的無限愁思,僅此一點就給格子帶來了一絲憂郁。最后兩句的意思是,夜里睡不著的時候,喝酒是為了排解悲傷,但當酒進入悲傷的心里,就化作愛的淚水,希望能減輕痛苦來緩解。但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這種愁思無法排遣,只能靠著酒精麻痹一時。這兩句抒情深刻,語言清新自然。作者寫下這樣的詞句,內心對家的思念、對旅行的擔憂、對異物的感受都達到了頂峰,就連文字也以悲傷的結局結束。
《蘇幕遮》上闋為寫景,下闋為抒情。這是詩歌中常見的結構與場景結合的方式。這首詩的特點是美與情的統一,即開闊秀麗的山水與深沉真摯的感情的統一。這是一首思鄉、告別的詩,常以秋天的憂郁色彩來表達,但這首詩卻恰恰相反,描寫的是一片廣闊而美麗的風景。一方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對生命、自然的熱愛,一方面表達了分離的悲傷,另一方面表達了詩中所展現的柔情,深沉而富有柔情,讓人為之動容。而即使是這萬般愁緒縈繞,作者和其他的軍旅之人一樣,依然在他鄉堅守,這是因為他們都懷著滿腔的熱血,他們是保衛國家的勇士,雖然內心凄苦,但是也毫不動搖,詩詞流露出鐵漢柔情,所以才更有感染力,更情真意切。
四、結語
讀宋詞,不僅要讀詞的韻律、韻味,更要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緒。在宋詞《蘇幕遮》中,范仲淹用自己才華橫溢的筆觸,為我們營造了一幅壯闊美好、充滿詩情畫意的秋日景象,同時,也表達了他自己的離愁別緒,詞人用含蓄和直白相結合的手法,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特定的環境背景下,表達出內心的萬般愁緒,讀起來讓人感懷,也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古人的浪漫和美好情感。這首《蘇幕遮》不僅僅是一首思鄉的佳作,也是愛國情感的一種表達,透過這首詞,不禁讓人聯想到,在我們安定的生活之外,那些為了國防安全堅守在邊境的軍人士兵們,他們飽受著思鄉之苦,遠赴異國他鄉,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保衛祖國,才換來了我們的和平與安寧。所以對于這樣的宋詞,讀起來更為感人至深,欽佩之情也油然而生。欣賞范仲淹的《蘇幕遮》,要聯系詩詞創作背景,更要從字里行間去解讀作者的深意,在真切的情感表達中體會軍旅的艱難。
參考文獻:
[1]徐嘉遙.牽一縷鄉愁,化一抹情思——淺析范仲淹的《蘇幕遮》[J].戲劇之家,2014(06):332-332.
[2]關艷輝.萋萋別恨情,點點離人淚——范仲淹詞《蘇幕遮》賞析[J].考試周刊,2013(98):12.
[3]張業芳.風景中的思緒——范仲淹《蘇幕遮》賞讀[J].中學語文園地(初中版),2004(12):19.
[4]董平.西湖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詞寫作地點及年代的考證[C]//第三屆中國范仲淹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2009:22-25.
[5]劉志強.綺麗柔綿蒼涼悲壯——范仲淹詞《蘇幕遮》《漁家傲》欣賞[J].克山師專學報,2002(02):52-53.
[6]王建穩.探索審美鑒賞與思維發展的統整——以《蘇幕遮·碧云天》的問題設計為例[J].語文學習,2019(04):49-52.
[7]張巖巖.淺談意象圖式理論及其對范仲淹宋詞《蘇幕遮》的認知解讀[J].語文學刊,2011(02):50-51+53.
[8]張永芳.“以秋景寫秋心”的絕唱——范仲淹詞《蘇幕遮》賞析[J].古典文學知識,2000(03):18-20.
作者簡介:
張楠(1994.1-),女,漢族,山東濱州人,大學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