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兩山”理念的提出和后續生態綠色發展理念的建構為湖州地區生態文藝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矛盾沖突的時代背景下,生態文藝創作者響應“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的時代要求,進行了生態文藝作品創作。湖州生態文藝的發展既為新時代生態文藝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范例,又為新時代生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關鍵詞】兩山理念;生態文藝;新時代;湖州
【中圖分類號】G12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9-0037-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1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兩山”理念視域下新時代湖州生態文藝研究(2012-2022)》(項目編號:202301116)。
一、引言
自2005年8月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兩山”理念科學論斷,“兩山”理念下的湖州地區始終秉持新發展理念,著力發展生態經濟。取材于湖州地區的生態文藝創作更是在2012-2022年間呈現出蓬勃生命力,它們以時代經濟發展為背景,以“生態發展”為主題,以新時代奮斗在一線的群眾為敘述對象,展現了新時代湖州地區火熱的生態經濟發展歷程以及喜人的發展成果。生態文藝的繁榮發展為生態綠色發展理念的傳播提供了強勁推動力,也為社會生態經濟的發展成果繪制了精彩畫卷。
本文將從新時代湖州生態文藝作品涌現的時代語境、新時代湖州地區生態文藝的基本形態兩方面分析“兩山”理念視域下新時代湖州生態文藝的發展狀況。
二、新時代湖州生態
文藝作品涌現的時代語境
(一)“兩山”理念的提出
從“生態文藝”在我國的發展軌跡來看,“生態文藝”創作在我國的出現與興起相較于西方國家較為靠后。我國反映生態災難、動物遭際、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文藝作品創作的首次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臺灣[1]。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有關“生態”主題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電視專題片、攝影、漫畫等文藝作品相繼出現,我國生態文藝的形態也就多樣起來?!吧鷳B文藝”作品的創作與社會工業化的程度密不可分,往往是人與自然的沖突矛盾激發了作者對人與生態關系的思索與創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生態之間的矛盾更多地以“經濟利益沖突”的形式呈現,因此在21世紀我們能看到許多以“如何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發揮生態經濟效益”為思考的文藝作品出現。在21世紀,隨著國內工業化經濟迅猛發展,自然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過度開采使得原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群眾也發覺到現存發展模式給生態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傷害。在我國,“兩山”理念的提出無疑在浙江地區引起了異常反響,同時也激發了生態文藝作品創作的熱潮。“兩山”理念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從2005年到2015年,科學論斷提出10年來,浙江干部群眾把美麗浙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不斷豐富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成為千萬群眾的自覺行動[2]。湖州生態文藝創作領域也在“兩山”理念的指導和影響下涌現出不少精彩作品。
不同于凸顯危機意識的生態文藝作品,新時代的新生態文藝作品花了更多的筆墨和心思在如何妥善地平衡經濟與生態保護關系的舉措上面。從現實角度來講,經濟和生態環境都是人類生存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人類社會早已步入了現代文明的范疇,經濟社會和生態就不可分割了。因而重新審視人與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生態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創作者以及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兩山”理念的提出和發展無疑為新時代湖州生態文藝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理念指導。
(二)湖州成為全國首個地級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005年習近平到余村考察,表揚并肯定了“關礦封山,還綠水青山”的做法,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自此,“兩山”理念成為湖州地區、浙江地區乃至全國生態經濟發展的一盞明燈。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湖州的三縣兩區憑借著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朝著創建美麗城市不斷謀發展、優化生態環境建設,其中以德清縣和安吉縣的生態經濟發展成果最為顯著:德清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均衡發展,成為中國縣域治理的模范生和全面小康示范縣。2018年,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德清召開;2020年,德清成功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總成績位列全國縣級市(縣)第一名。德清成為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高光樣本和高水平、高質量的新發展縮影,從古防風國發展為一座現代化水鄉名城。安吉則創成全國首批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建成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全國唯一“兩山”理論實踐試點縣。且安吉一直堅定著“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發展戰略的信心和決心,開啟久久為功的生態事業,通過努力,開辟了集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麗民生于一體的最美縣域新境界。
許多生態文藝作品也在湖州的綠水青山中應運而生。2012年以來,以湖州地區在“兩山”理論指導下的生態新發展為主題的生態文藝作品創作更是呈現出喜人的發展走勢:以安吉余村和德清為考察地,何建明先生創作出了《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3]《德清清地流》[4]等報告文學作品;《青青余村》將安吉余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歷程以現代話劇的藝術表現手法搬上舞臺;另外,《青戀》《運河邊的人們》等一系列“浙產劇”依托著湖州地區的綠色生態故事登上了央視、浙江衛視的頻道。2019年11月22日,在杭舉行的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中,湖州獲獎的5件作品中就有話劇《青青余村》、圖書《那山,那水》這兩部生態文藝作品。
如何搜集綠色生態經濟發展地湖州的文藝素材、街巷事跡,如何講好百姓的故事、生態理念指導下鄉村振興的故事,已然成為生態文藝作品創作者們熱切關注的話題。
(三)湖州生態經濟發展成績斐然
湖州地區生態經濟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單從安吉縣來看,安吉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32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04.3億元,增加305倍;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0.4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8億元,增加177倍。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61%,縣城建成區面積是1988年的26倍。安吉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山區縣發展的典型代表。
類似精彩的發展成果在湖州地區還有很多,眾多生態經濟發展成果鋪展在了浙江大地上,對創作者來說就是最好、最生動的素材。新時代眾多生態文藝作品取材于“兩山”理念指導下的生態經濟發展的現實成效,得益于地方和人民在綠色生態發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種延續了祖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傳統卻又創新性地將開發與保護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為人民創造財富提供了新思路,還為關注生態保護、關愛群眾生活的一眾生態文藝創作者們打開了新的思路閥門。
三、新時代湖州生態文藝的基本形態
許多優秀生態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對讀者或觀眾產生極大的感染力,一部分功勞要歸于其作品豐富的表現形式。在下文中,筆者將選取五部新時期湖州地區生態文藝作品,來談各種呈現形式的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五部作品呈現出報告文學、現代話劇、電視劇三種不同的文學形態,均取材于湖州地區、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較高的大眾認知度。
(一)報告文學:《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德清清地流》
報告文學是基于近代新聞傳播而發生的一種獨特的寫作方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新聞文學樣式,報告文學的發生、發展與媒體方式以及特殊的媒體生態有著直接的鏈接[5]。
《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和《德清清地流》這兩部作品均為何建明先生所著,是何建明先生對安吉余村、德清進行實地走訪和調研之后創作出來的優秀報告文學作品。兩部作品中的取材和人物訪談都以現實為基礎,文本中出現的地方生態經濟發展狀況相關方針政策與數據也均取自于官方文件或其余真實材料。報告文學的文本性質決定了這兩部作品所書寫的是真故事,反映的是真情況。
《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一書不僅保留了報告文學所具有的真實、嚴謹的特點,還在此基礎上用幽默的語言和生動的敘述使文本不失風趣,篇幅雖長、篇目雖多但又并不顯無聊。從整體來看,本書作者充分利用了一手資料,講好了安吉余村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故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通過故事了解當地生態經濟和生態文化狀況,又能直觀感受地方生態經濟發展成果。拿常見的地方旅行宣傳冊來對比,《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在兼具地方旅行宣傳冊圖文并茂的特點之外,還有大量的官方數據和政策文件為內容支撐,這些材料佐證了當地生態經濟發展的實質性成就。《那山那水》將書寫重心放在了書寫安吉余村人民改革過程的艱辛與喜悅。
何建明先生另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德清清地流》被稱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高光樣本”,與《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相似的是,《德清清地流》在敘述地方治理與發展成果的同時通過作者藝術性的追古思今的暢想、文學性的語言、走訪人與受訪者的對話為文本增添了文學性和趣味性。另外,《德清清地流》更為突出的優勢體現在其融入了較多作者本身對德清創新治理體系的理解。德清的政府與人民是新發展理念的踐行者,而何建明先生是這一套“經濟社會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樣本”的傳承人,兩方合力將德清的發展成果與發展經驗通過報告文學的形式傳遞到大眾面前,使大眾了解德清這個地方,了解德清的生態經濟發展成果,也使致力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者們能夠有一個可供借鑒的高光樣本。
(二)現代話?。骸肚嗲嘤啻濉?/p>
現代話劇通過舞臺劇的形式往往能放大作品中的矛盾沖突和情感體驗,這種表現形式運用于生態文藝作品時能夠激發出不同于一般表現形式的藝術火花。
首先,從《青青余村》的話劇文本來看,編劇陳國峰一反傳統話劇的表現形式,將巧妙的文字語言應用和以情感人的手法作為創作過程中的重要部分。
其次,在《青青余村》劇本藝術表達形式選擇上,陳國峰打破了一貫多線敘事的創作原則,采取了單線敘事結構,通過一條主線(勸導釘子戶拆遷)引出數條支線,逐漸豐富劇本內容,使得觀眾在觀劇時會陷入循序遞進的故事發展氛圍中去。
這些一反常態的話劇創作思路從生態文藝作品的創作特色來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生態文藝作品中,人依舊是極其重要的角色,人物的情感起伏就是最直觀的“人與生態”矛盾的表現。話劇表演中突出人物的情感能讓觀眾在觀影時體會到矛盾沖擊下人內心的掙扎,從而引發他們對于事件更深層次問題的反思?,F實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通過舞臺上的矛盾與人物情感呈現在觀眾面前,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在話劇作品中展現出生態經濟發展其實并不簡單,因為“越接近現實,困難越大”,現實的題材想要借用戲劇化的演繹來引發觀眾思考也任重道遠?!肚嗲嘤啻濉返某霈F為此類生態主題的現代話劇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這次的突破也使它獲得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的榮譽。
未來生態題材在話劇創作領域是否能占據一席之地,仍需要更多有想法的編劇和導演展現他們的藝術見解和藝術功力。
(三)電視劇:《青戀》《運河邊的人們》
相比于報告文學和話劇,電視劇在日常生活中的受眾更廣,傳播能力更強。這一觀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以較為通俗的方式借助虛構的故事向觀眾傳播生態經濟發展理念,再現生態經濟發展的故事。時代大背景與個人奮斗史的巧妙結合是這些影視作品最為亮眼的地方,“生態經濟”這一題材逃脫不開現實背景的限制,影視作品中的人物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也不能違背現實的限制而過于強調個人的超凡發展,因此相比于其他諸多題材的作品,這一特殊的題材更加貼近大眾日常的生活。取材地的觀眾因為親身的經歷而感到親切,不熟悉這些取材地的觀眾又能通過此類影視作品接觸到實施特殊生態經濟舉措的城市和事件,由此引起他們對發展生態經濟的城市或生態經濟發展政策的關注。
《青戀》和《運河邊的人們》這兩部影視劇正是取材于新時期湖州地區的生態經濟題材作品,由地方支持打造,在中央電視臺播放。
影視作品《青戀》的首播平臺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一經播出就得到全國各地觀眾的熱評,自然能夠發揮其輻射帶動能力。《青戀》有著如畫般的取景畫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其中主角林深在“兩山”理論背景下回鄉創業的經歷作為主線串聯起了整部影視劇。“兩山”理論提出后許多青年人回鄉創業是新時期湖州地區的顯著潮流,影視劇選擇這一主題作為作品內容貼合時代背景和地區特色,可以說是“取之于現實,再現現實狀況”。
將個人的發展放在城鄉發展和時代發展的語境中去講述,是影視劇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個別人物形象只是大環境下諸多人物的縮影,在這種我們常稱作“正劇”的影視作品中,時代背景至關重要。除去主角的創業經歷,家庭倫理沖突也是這部影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往往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因此編劇花較多的工夫在構建人際矛盾上也是為了迎合觀眾的興趣。
2017年11月,首播的《青戀》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取景于湖州地區的影視畫面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也讓大眾認識到在生態經濟支持下的回鄉創業具有不錯的前景。
另一部影視劇《運河邊的人們》中則有多個角色故事線并行:男主路長河作為公職人員秉公辦理運河治理事務異常艱難但仍堅持初心、女主角梁子言作為擁有獨立思想的建筑設計師有著跌宕起伏的圓夢歷程、女二號喬雨為研究大運河歷史做出長期的努力……該部影片不僅僅將視線放置在個人創業奮斗的故事中,更是將不同身份的角色以“大運河”的興衰發展聯系在一起。當無數小人物的命運都與生態環境的改造和保護聯系在一起,很難不引起觀眾們對生態話題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編劇力求真實的態度,該劇的團隊一路沿著大運河采訪、采風,扎根現實、尊重歷史,既宣傳了時代的主旋律、生態文明建設藍圖,又在其中無處不流露著人民本位的創作觀念,這樣貼合實際又嚴謹的創作態度正是生態文藝這一類文藝作品創作過程中非常難能可貴又舉足輕重的品質。
電視劇通過圖像影視的特殊呈現方式,用攝影機向觀眾展現取景地自然環境的美好,更加直觀,也更能讓觀眾印象深刻。影視劇為了充實內容,為影視劇填充豐富的劇情來吸引觀眾,有必要地創造出一些坎坷,當專業演員通過精彩的演繹將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時,能夠很好地向觀眾傳遞他們內心的情感世界,有助于彌補了報告文學一類作品中對人物奮斗艱辛的描寫的缺失。
四、結語
20世紀“兩山”理念的提出打開了生態經濟發展的一扇窗戶,湖州地區新時代的生態文藝作品則是這一背景下結出的果實。湖州地區新時代生態文藝創作的優秀作品助力了基層社會治理成果的保存、再現了湖州地區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向更多的讀者、觀眾加深了對湖州地區的認識……相信取材于“兩山”理念發源地湖州的這些具有現實意義、文學意義的作品也將推動著生態題材在文藝創作領域繼續發展,以多姿多彩的形態展現在大眾面前。
參考文獻:
[1]魯樞元.20世紀中國生態文藝學研究概況[J].文藝理論研究,2008(06):132-134.
[2]慎海雄,何玲玲,張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的探索和實踐[EB/OL].(2015-02-28)[2023-12-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8/c_1114474192.htm.
[3]何建明.那山,那水:美麗中國從這里開始[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7.
[4]何建明.德清清地流[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20.
[5]丁曉原.論“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轉型[J].文學評論,2020(01):53-62.
作者簡介:
李亦雯(2003.2-),女,漢族,浙江長興人,湖州師范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