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鵬
作業是學校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作業批改反饋的評價環節則是作業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是影響作業減量提質的關鍵環節。教師既是落實學生減負政策的關鍵責任人,也是作業評價的實施者。“雙減”政策下,教師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應如何來優化作業評價?我校本學年著力于精研教師作業評價的研修,以此賦能育人生長。
一、以評價為引擎,驅動教師學習教學評價新理念
(一)構建全覆蓋的研修網絡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的研修領導小組。并基于教師結構,組建覆蓋不同層次教師的研究團隊。先后成立了評價研修學科組、學科帶頭人團隊、青年教師成長營等組織,注重學科組團隊骨干教師引領,探索實施“1+1+N”研究模式。“1+1”是指一名學科組長牽頭一個學科,“N”為不同學科組中多個有潛力的骨干教師,“1+1+N”發揮了學科組骨干教師在學科組中的引領作用。
(二)開展扎實有效的研究活動
1.讀書交流活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為提升教師評價理念,開展了一系列讀書交流活動,采用共讀、導讀、讀后交流等形式,研讀專業書籍,引領教師更新評價理念。
2.專題研討活動。學校定期舉行教師評價素養提升專題研討活動,橫向交流提升教師評價素養的實施策略,組織召開教師評價素養提升研修推進會,圍繞教學評一致性、學生作業評價、學生學業述評、一二年級無紙化評價、學生多元化評價等進行實踐交流,縱深推進教師評價素養提升。
3.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教師評價素養能力提升是“以生為本”,構建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與評價的課程體系,為教師評價學生提供目標導航、內容維度、路徑方式。基于“全員參與、全科開展、全程評價”的綜合評價過程,學校以“立誠陽光好少年”的評選為抓手,整體推進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深化,構建了整體化綜合評價體系。這項工作是既是整個“評價研修”的“基點”,也是評價的“焦點”,是取得研修成果的“亮點”。
二、以評價為指南,豐富課堂評價要素,助力“本真課堂”
圍繞“本真課堂”建設,學校制定了《長興縣第四小學“本真課堂”建設實施方案》,從“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支架(工具)、課堂教學評價”等方面研討交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訂了“本真課堂”評價標準。同時,課堂中著眼于教學評價的運用,通過 “自評”“自評+小組評”“自評+師評”等形式作出評價,以達到增值的目的。
三、以評價為路線,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內驅力
(一)實踐探索“全程”學業述評,提升學生發展內驅力
將評價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覆蓋課前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預習方法。結合評價量表注重學生的發展,基于證據作出客觀、全面分析和判斷。依據學生的學業基礎,對照述評質量標準,及時捕捉學生學業表現的閃光點和進步點進行“揚長”激勵,同時對于診斷出的學習困難點和提升點及時引導解決,并給予方向性、路徑性和策略性的個性化指導建議,讓學生在層層目標達成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和發展。
(二)多元化評價,探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類型
評價堅持主體多元化原則,師評與生評相結合,加強學生自評與互評;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評價與家庭評價相結合。老師通過“學業等級記錄表”“班主任評語”等版塊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學生通過“習慣養成記錄”“我的收獲”“我的閃光點”“我對自己說”等進行自我評價。
整個研修活動實施以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落實,凸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引導式的學習、實踐性的練習、多維度的展示和全面的評價,構建高效、有序、互動和反思的學習過程,以全面提升教師作業評價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