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塵
我國正在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教育與科技密切相關,作為教育大國,如何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參與科技、應用科技、發展科技,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回答的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中,注入更多先進科學技術知識,能夠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教育中,將科技內容轉化為絕大多數學生認知可接受的內容,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明確所學知識的有效性,同時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實踐,可大幅增強知識與應用的關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能極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未知知識的探索熱情,增加對未知事物的思考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后查找資料乃至解決問題,又能激發對新知識的好奇,從而更加專注地投入學習、創新和應用。
在學中做,又在做中學,如此循環迭代,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寬知識框架。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明確自身興趣點,盡早定位發展目標。
那么,這種轉化該如何實現?靠科普,靠創新。
有效的科普不是現有的教育資源與當前科技現狀的組合,而是打散既有教學框架、融合當前科技必需的基礎脈絡知識后,涉及行業專有科學知識與工程的新型教育模式。任何一個成熟的技術都涉及多個二級學科,每一個二級學科又建立在同一基礎脈絡下的若干專有先驗知識上,大量知識紛繁復雜,互有交叉,又各自不同。這就需要深耕行業科技的研究人員,結合現有教學體系,提出相對合理的科普知識體系。可以說,適合而完備的科普知識體系,是科教融合的第一載體。
而筆者所說的“創新”,則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進行充分的科學普及后,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由學生自主發現知識體系下的不足或邊界,以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做科學的“裱糊匠”,彌補現有科學或應用的不足。相較于完整地實現一個功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產品來說,對青少年創新的考量,更應該聚焦在邏輯的完整性、思維的創新性等方面。畢竟,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這里的“道”,就是邏輯,就是思維。
筆者認為,科普和創新是連接教育和科學的兩座橋——以科普關聯基礎教育,以創新銜接先進科技。只有抓緊科普和創新這兩條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科技融入教育,培養出更多科技人才。
我國對科普和創新越來越重視,許多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同參與科普工作,發起多種與行業緊密結合、具有行業特色的科普創新活動。相關科技和教育管理部門共同努力,眾多深入一線的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獻計獻策,為各類科普創新活動的持續發展、優化學生科普教育、引導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