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穎

5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從法國巴黎飛抵塔布,繼續對法國的國事訪問。攝影/本刊記者 盛佳鵬
5月5日起至10日,應法國總統馬克龍、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匈牙利總統舒尤克和總理歐爾班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上述三國進行國事訪問。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在這一重要年份,中國國家元首的首次出訪目的地再次選擇歐洲。
今年以來,習近平的外事日程十分繁忙,元首外交活動精彩紛呈、成果豐碩。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維護大國關系穩定、與周邊國家攜手同行、引領中歐關系發展、同全球南方國家共謀振興……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國為世界和平、安全、發展引領航向,書寫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篇章。
2014年3月,習近平在擔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歐時說,“我在今年開春之際抽出11天時間訪問歐洲,是因為我高度重視歐盟和中歐關系,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之后習近平歷次踏訪歐洲,足跡遍布英國、捷克、瑞士、芬蘭、意大利、摩納哥等歐洲多地。
5年前,2019年3月,習近平當年的首次出訪目的地也選擇了歐洲。他說,“歐洲是多極化世界的重要一極,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因此2019年首次出訪,我選擇了歐洲?!?/p>
在過去5年里,中歐關系經歷了不少起伏。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對中歐關系產生了一定沖擊。美國將中國列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后,如何保持戰略自主成為擺在歐洲面前的重大考驗。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注意到,自2022年11月以來,歐洲領導人掀起“訪華潮”,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接連訪華。
今年以來,德國總理朔爾茨再度率領高規格代表團訪華。在他之前,包括比利時首相德克羅、荷蘭首相呂特在內的多位歐洲領導人也接連訪華。
丁純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德國、法國、荷蘭等國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國,他們與中國加強聯系無疑是在釋放一個有力的信號,即歐盟成員國對穩定中歐關系抱有強烈的意愿。另一方面,中國也高度重視歐洲的地位和作用,始終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關系。也正因此,中國國家元首今年的首次出訪目的地就選擇了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
在近年全球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情況下,中歐經貿卻逆勢增長。2023年中歐貨物貿易額高達7830億美元,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接近150萬美元。中歐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500億美元,雙方企業持續看好對方市場,90%以上的歐洲企業計劃將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超過八成中國企業計劃擴大在歐發展。這些數據也有力回擊了那些鼓吹“脫鉤斷鏈”、唱衰雙方合作前景的言論。
“朋友是時間的果實”,是一句塞爾維亞諺語。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中歐關系。中國與歐洲不是對手,更不是敵人,而是可以彼此信賴的朋友和伙伴。中歐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深化交流合作有利于世界穩定和繁榮。
丁純認為,習近平對歐洲三國的國事訪問,會為中歐關系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戰略引領,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4月1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印度尼西亞當選總統普拉博沃舉行會談。攝影/本刊記者? 盛佳鵬
作為中國外交的最高形式,元首外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對種種全球性挑戰,大國之間是合作還是對抗,關乎人類前途命運。
法國外長塞茹爾內、美國財長耶倫、德國總理朔爾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相繼訪華,以及中俄高層的一系列交流,都體現了大國之間的頻繁互動。
4月2日,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時指出,今年的中美關系要堅持幾條大的原則——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他說:“中美這樣兩個大國,不能不來往、不打交道,更不能沖突對抗,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繼續沿著穩定、健康、可持續的道路向前走,而不應該走回頭路?!?/p>
4月26日下午,習近平在會見來華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時指出,兩國應該做伙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惡性競爭;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江蘇大學全球發展與安全研究院理事長、聯合國秘書長高級別咨詢委員會委員徐步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中美關系事關亞太地區的穩定,也事關世界的和平。去年中美領導人提出“舊金山愿景”,對兩國關系作出重要引領。在當前動蕩不定的形勢下,保持中美關系的總體穩定,需要兩個大國展現擔當,站在全人類福祉的高度引領中美關系發展。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2024年春節前夕,兩國元首互致新春問候。3月18日,普京總統勝選連任當天,習近平致電祝賀。他指出:“中方高度重視中俄關系發展,愿同俄方保持密切溝通,推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持續健康穩定深入發展,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p>
徐步表示,中俄關系是一組重要的大國關系,也是重要的鄰國關系。中俄經受住多重考驗,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不斷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持續展現中俄合作的新高度和新成就。當前,中俄關系處于新的環境和背景下,各領域合作會不斷向前推進。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穩步前進注入強勁動力。
徐步認為,大國互動,尤其是中俄、中美的互動,不僅關系到雙邊,也關系到國際形勢的總體穩定。多年來中國始終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呼應了國際社會廣大人民的普遍訴求。
4月以來,中國也迎來了東南亞國家高層的“訪華熱潮”。印尼當選總統普拉博沃、老撾副總理兼外長沙倫賽、越南外長裴青山、東帝汶外長賁迪拓、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等多位東南亞政要相繼訪華。
4月的第一天,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印度尼西亞當選總統普拉博沃會面。這是一次打破慣例的訪問。普拉博沃此訪,距離他正式贏得印尼大選僅僅過去了十余天。
過去10年,在習近平和印尼現任總統佐科引領下,中印尼關系全面快速發展。兩國各領域合作更是成果豐碩,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成為中印尼高質量合作的“金字招牌”。此外,中國已連續十年成為印尼最大貿易伙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國與印尼雙邊貿易額為635.86億美元,到2022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1490.9億美元。
在會見普拉博沃時,習近平指出,“中方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印尼關系,愿同印尼深化全方位戰略合作,構建具有地區和全球影響力的中印尼命運共同體,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徐步認為,中國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在2019年提出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這些成為中國和周邊國家關系發展的根本遵循和前進方向。其中,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同東盟的高質量務實合作關系。
徐步曾任中國駐東盟大使,直接見證了中國和東盟的“雙向奔赴”,全方位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國自2009年起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沖擊,東盟首次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并保持至今,雙方已連續4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就達9932億元人民幣,增長8.1%。東南亞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中老鐵路、雅萬高鐵、中馬“兩國雙園”等一大批合作項目加快了區域增長,惠及地區人民。
去年10月,在紀念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提出10周年之際,中國外交部發布《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已同周邊28國和東盟建立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伙伴關系、合作關系或戰略互惠關系。此外,中國同巴基斯坦、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泰國、蒙古國、土庫曼斯坦、馬來西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同湄公河五國確定共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同中亞五國宣布打造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3月27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進行工作訪問的荷蘭首相呂特。攝影/本刊記者 盛佳鵬
今年以來,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遠親還是近鄰,為了共謀美好未來,亞、非、歐、美、大洋洲的各國朋友接踵而至。
3月15日下午,習近平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安哥拉總統洛倫索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宣布,將中安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習近平指出,當前,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不可擋,無論是全球治理還是發展繁榮,全球南方都不應該缺席。中國是非洲國家維護獨立自主和推進發展振興道路上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
3月25日,習近平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瑙魯總統阿迪昂舉行會談。習近平指出,今年1月,瑙魯作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同中國復交的政治決斷,這是符合歷史大勢、順應時代潮流之舉。友好不分先后,只要開啟,就會有光明前途。合作不論大小,只要真誠,就會有豐碩成果。
4月5日至12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西米納訪華8天,到訪廣東、山東等多地。西米納表示,感謝中方長期以來為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等太平洋島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寶貴幫助,愿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農業、漁業、經貿、投資、旅游、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4月11日至17日,蘇里南總統單多吉訪華7天。單多吉說,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等重要全球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對維護多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蘇方予以支持,愿同中方加強協作,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徐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際秩序的調整,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共有51個創始成員國,如今已經發展到190多個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分量越來越重。在這個背景下,“全球南方”的概念受到重視。而中國,無論從歷史演變、經濟發展還是政治定位,都是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一員,始終同南方國家緊密團結在一起。
埃及貝尼蘇韋夫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娜迪婭·希勒米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隨著全球秩序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南方國家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成為重塑國際體系的關鍵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中方堅持認為,獨立自主是南方國家最顯著的特征,聯合自強是南方國家的傳統。中方高度重視開展南南合作,不僅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也促進了自身發展繁榮。
2024年1月1日,金磚國家實現“歷史性擴員”,沙特、埃及、阿聯酋、伊朗、埃塞俄比亞等正式成為金磚大家庭成員。娜迪婭·希勒米認為,金磚合作已成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的重要平臺。新成員的加入則會為金磚合作注入新動力,也為南南合作開創新局面。

4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習近平同朔爾茨合影。圖/新華
2024年,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中國外交不斷取得突出成果。不僅如此,今年也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年份。3月18日,習近平在長沙考察一家中德合資企業時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我們愿意同世界各國加強交流合作,歡迎更多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發展?!?/p>
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首次發布全國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多項開放舉措加速落地,進一步拓寬外商投資空間、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外資在華發展信心。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設外資企業數量達到1.2萬家,同比增長20.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16.7億元人民幣,較2023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長41.7%。
此外,中國同新加坡、泰國互免簽證協定生效,中國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6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也為深化中外友好交往帶來更多便利。國家移民管理局4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超1.41億人次,同比上升117.8%。
上述數字都說明,中國高水平開放持續“加速跑”。在丁純看來,當前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地緣沖突頻發,能源危機、通貨膨脹、復蘇乏力氛圍下,全球經濟和民生都比較疲弱,中國本身的經濟增長,以及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對疲弱的全球經濟來說,是一個非常強的正面推動力。
徐步坦言,過去一些年來,個別國家構建“小院高墻”,破壞了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嚴重干擾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不僅對穩定全球安全局勢起到重要作用,也對推動全球經濟復蘇起到重要作用。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展現出大國的擔當。
當地時間5月6日晚,習近平在法國巴黎馬里尼劇院同馬克龍共同出席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閉幕式并致辭。習近平強調,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這將為包括法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帶來更多合作共贏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