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2024年1月4日坦桑尼亞時間早晨7:00,劉湘文歷時7個半小時成功登頂非洲最高峰—海拔5989米的乞力馬扎羅烏呼魯頂。她的身份是萬華生態集團旗下司空定制家居科技有限公司CEO,這次登頂雪山新高似乎也暗合了她攀上了事業的又一個高峰。
初次見面,劉湘文給記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她面容姣好,舉止優雅,充滿親和力,接受采訪的過程中,談吐靈動流暢而又條理清晰,極具說服力。
采訪中,劉湘文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同時圍繞城市更新,盤活城市存量資產,以及綠色產業和綠色運營,分享了多年來的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
力推綠色環保新家裝
劉湘文是一位80后,2009年畢業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后的她在央企下屬二級公司開啟了職業之旅,一年多的基層工作練出了劉湘文的干事韌勁。因為文筆優秀,她被調派到集團團委宣傳部門從事綜合管理工作。2014年她果斷放棄了體制內的舒適工作,因為此時的她已經有了更高的目標。
“你回想一下2014年,那時候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我是懵懂地進入到移動互聯網的賽道里。”劉湘文記憶猶新。當時互聯網金融界的一位領軍人物決定自己創業,劉湘文作為公司的5號員工加入到創業團隊中。在初創企業工作的第一年中,機緣巧合之下她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貴人—萬華生態板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郭興田。萬華生態集團即萬華生態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于北京,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家居產業生態運營商。
2014年,萬華生態集團準備孵化旗下產業互聯網平臺,工作能力出眾的劉湘文作為2號員工加入進來。平臺從籌備到運營,再到現在快速發展。一晃近十年過去了,公司在劉湘文和團隊的努力下,事業版圖不斷拓展。每一段工作經歷都為劉湘文的事業之樹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豐沃的養分。熱愛旅行的她感悟到,人生如同旅行,沒有一段路是白白走過的。
用綠色工業化定制重構裝修
劉湘文向記者介紹,城市建設已從“粗放式發展”進入“精細化運營”。過度房地產化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經轉變,存量房的家裝消費及老舊住房改造工程,已然成為“擴內需、促發展”的重要牽引之一。而實施大家居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尤其是推動基礎裝修工程的工業化重構,則成為突破“大行業、小企業”的規模桎梏,啟動家裝巨量內需的關鍵。
劉湘文說,早在2015年初開創司空新家裝業務之時,萬華生態便敏銳地捕捉到,對于存量住房的裝修來說,“快速”和“環保”是最重要的兩個必要屬性。而中國人有著特殊的“住房情結”,“千房一面”的產品不受青睞。如何搶得先機?“綠色工業化定制家裝”是萬華生態前瞻而睿智的選擇。一間房子裝修從測量、生產、運輸到現場安裝,從進場到交付使用僅用一周的時間。萬華生態新家裝用綠色工業化定制家裝對基礎裝修進行重構,將存在了若干年的現場手工服務業帶入到綠色工業化制造業。
2015年萬華生態成立了兩個研發中心,一個是工業化定制內裝的產品研究院,第二個是數字化系統平臺研發中心。“首先是產品要工業化,要定制化,第二是工廠能實現柔性制造生產,所以要有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支撐。”劉湘文說。
兩大平臺分工明確,移動互聯網負責鏈接消費者,產品研發中心負責把家拆解。劉湘文為記者舉例,功能強大的產品研發中心把項目劃分為十大工業定制,如墻體、衛浴、水電、衣柜、櫥柜、門窗等等,然后再把這些模塊往下拆解,然后就變成了五萬多個零部件。其中約兩萬個核心零部件是萬華自營工廠去加工生產,其他零部件更多是集成行業內已經成熟的配套供應鏈。
柔性定制是萬華的一大核心競爭力。針對不同戶型萬華都有辦法能夠把柔性定制和高性價比結合起來。“現在我們產品的成本快和傳統裝修持平了,這樣終端消費者更樂意接受新家裝。”劉湘文說。柔性定制背后是大數據排單的強大支持。劉湘文又為記者舉例,“以前在施工現場,傳統裝配式都是手工切割龍骨,或者板材,噪音大、粉塵重,切割下來的冗余材料全部扔掉了,至少有30%-40%的損耗。我們現在全部部品包括墻頂地衛浴水電等都是在工廠里做柔性定制。訂單通過平臺統一下單,統一集成以后,一百個批次的訂單統一集成到一波,然后是通過大數據的排單。好比在同一張板上去切,這塊板是你家的,那塊是他家的,充分的利用每一寸板材面積。現在的材料利用率能達到95%-97%,極大地節約了材料。對整個行業都是降碳的,現場安裝施工過程完全沒有粉塵,也沒有污染。”
家裝需求其實代表的是整個大家居建材行業發展階段的縮影,在城市存量空間時代,不僅是住宅,商業空間、工業空間以及公共空間都有綠色改造和個性定制的訴求。
以此為突破口,萬華生態開始涉足越來越多的城市更新項目。
以綠色運營帶動綠色產業
在綠色工業化定制家裝走向市場的同時,萬華生態也開始逐漸介入包括老舊小區、人才公寓、教育培訓、醫療康養、辦公園區、產業園區等眾多城市更新項目。
劉湘文告訴記者,她將城市更新分為四個維度的內容:一是“肌理”,簡單說來就是通過設計美學的表達來實現建筑外觀“好”和“美”;二是“功能”,更新的空間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能和人產生更好的互動;三是“文化”,既要傳承歷史文化,也要融合本土文化,還要植入現代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內核;四是“生態”,通過頂層規劃和有機更新,讓原來的住民、新居民、商業運營者、公共空間管理者以及各種業態在同個空間中和諧共生。
她表示,舊城改造一般停留在空間肌理和功能的改變上,而城市有機更新則疊加了文化和生態的內涵,這樣城市才會有生命力,形成可持續的綠色發展。
近年來,萬華生態在多個城市的老舊小區中開設了新家裝社區店,為交房時間較長、有翻新改造需求的家庭,從房屋維修,到局部改造,再到整體裝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針對性服務。過程中,萬華生態也會將相關數據建立數字化檔案,以便更好地提供后續跟蹤服務。
2018年,萬華生態參與了北京市房山區某存量辦公空間更新為高端養老院的改造項目,以高環保、人性化、定制化的產品配給,在半年內完成了475個套間、800多個床位的交付。裝修完成的當月,項目就通過了環保驗收投入正式運營。
2019年,萬華生態在河南省駐馬店完成了當地兩處存量項目的更新改造,以極致的環保性,一個在30天內迅速完成了幼兒園8000余平米的裝修,另一個完成了院士工作站辦公空間的裝修。
2021年,萬華生態更是與臨沂城投合作,將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一處近2000畝、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的存量項目盤活,打造成了北方最大的家居產業園之一,萬華生態旗下的眾多產品生產線悉數入駐,同時開拓行業資源,大力協助當地招商引資。時至今日,這已成為了臨沂當地的“明星工程”之一。
“如果有土地、有建筑,但沒有運營,這樣的招商引資也是‘低效的。”劉湘文向記者介紹。正如高端養老院契合了大健康產業和銀發經濟的發展需求,壩道工程醫院為全國水利基礎設施檢測、促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臨沂家居產業園項目也是她眼中存量資產盤活的經典案例之一。
入局城市更新,盤活存量資產。在萬華生態看來,并不是偶然之舉,更多是洞察趨勢后的順其自然。中國城市發展已切入了另一條“軌道”,城鎮發展模型也從傳統“大拆大建”的投資拉動,向城市更新、存量資產運營轉型。
劉湘文表示,不同于上一個時代上下游產業鏈大多依附在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上,在城市運維時代,圍繞城市更新的共同目標,六大綠色產業要攜手合作,實現產業協同,優質資源互置,共同開拓市場;在工程建造和公裝領域,各產業必須聯合起來找到一條新路徑,來改變傳統模式的賬期長、回款難等頑疾。而能給六大產業注入靈魂的,則是綠色運營業態。
“如何理解綠色運營?我們可以先把城市存量更新項目做個簡單分類。一是運營比較低效的空間,需要引入全新業態,提質增效;二是‘爛尾性質的空間,需要根據城市的整體規劃定位,‘對癥下藥把它盤活;三是‘老化空間,通過更換和新增一些‘零部件來煥發生機。”劉湘文這樣解釋。
劉湘文希望,在綠色運營的加持下,城市空間能夠被重新盤活,帶動地方產業聚集、財稅、就業、消費等領域的協同發展。
運用綠色金融助力城市更新
為了推進綠色產業和綠色運營的具體落地,萬華生態組織成立了城市更新產業聯合體。談起成立聯合體,劉湘文如數家珍:“萬華生態集團聯合綠色金融、綠色能源、綠色家居、綠色建造、數字城市、智慧運營等六大產業領軍企業,共同成立萬華生態城市更新產業聯合體,旨在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式,為城市更新貢獻全方位的專業力量。產業聯合體將運用綠色金融、綠色產業、綠色運營三位一體方案助力中國城市更新發展,探索綠色可持續之路。”
劉湘文特別強調,依附于地產投資的金融模型已經不適合城市運維階段的需求,金融機構、投資資本以及產業資本,應當在新型的城市更新整體解決方案中尋找新的機會,適應長期穩定的收益路徑,也藉此逐步實現金融資本的去地產化、去泡沫化。
萬華生態將充分發揮綠色大家居產業龍頭對于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利用好金融手段把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生活方式送進千家萬戶,為行業探索新發展路徑,也為中國的城市更新發展之路提供新樣本。作為萬華生態的巾幗女將,劉湘文也竭力發揮著光和熱。
工作之余,劉湘文熱愛生活,愛好旅行攝影的她將企業家的果敢與攝影師的細膩完美融合,用鏡頭捕捉世界的美好與變幻,用光影之間展現大自然的魅力。2023年12月31日夜,她在乞力馬扎羅山下寫了這樣的感悟:走路攀登就像人生啊,一座又一座高峰就在那里,征服它的過程,你需要舍棄什么,又能得到什么?翻過這座山后,你的同行者又將是誰?下一個山頂的風景是不是更好,沒有答案,答案永遠在路上。我們祝福她在人生旅途上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