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有表現欲" 適時適度很關鍵
正常人都有適當表現自我需求的欲望,以精神獲取為主,即所謂的表現欲。雖然中華文化具有謙虛內斂的特點,但如今的家庭教育應該鼓勵孩子適時適當地表現自己的觀點、才華和能力。學者華森在其所著的《人性的弱點·中國版》一書中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非常自我看重的,于是自然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從心理學角度,給了“顯眼包”一個最好的注腳。尤其對于優秀人才來說,表現欲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品質。縱觀古今中外卓越的領導人,他們在成大事之前,都學會了做一個有魅力的演講家,也就是要把自己信奉的思想理念展示出來,以期引領眾人的追隨。
每一個善于表現的孩子,在其行為舉止背后都有一顆追求他人尤其是父母、老師的鼓勵以及同伴認可的童蒙之心。《大學》的開篇就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清晰地告訴我們,在成為大人的學問當中,首先要弘揚人的美德。兒童天生就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強烈表現欲,家長對其恰當的鼓勵和肯定,就是從骨子里給孩子儲備了成長的能量,對于培養他們的信心、勇氣和自我價值認同非常有益。
對青少年來說,在他們成長發育的各個階段,表現欲也是隨之變化的。一般來說,小孩子往往童言無忌,心口一致,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進入青春期,他們有了日漸明確的自我意識,無論是在學校當著幾十位同學的面,還是在家中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媽媽,往往會選擇三緘其口。你問他幾句,大多以“哼哈”來搪塞你,似乎他們本該具有的表現欲一時間喪失殆盡。這就是心理專家所說的孩子進入了“心理閉鎖期”。而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同性格的人處于不同的外部和心理環境下,其表現欲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鼓勵孩子勇于表達并適度表現自我。
孩子熱衷表現" 家長需要引導
家長對于外向的孩子要引導其將表現欲轉化為持久的內驅力。他們做事情大都是三分鐘熱度,表現為心情急躁、行為不定、好出風頭,所以,家庭教育中的行為禮儀教育必不可少。父母應該從小教給他們表現的時機、方式和禮節。如果孩子真有“表現天賦”,可以考慮將來向播音主持、舞蹈表演等方面發展。
我教過一個叫迪迪的女生。迪迪在學習上不用心,寫作業拖拉,成績不是很理想。但是她心靈手巧,和同學們在一起時,很喜歡顯擺她的拿手絕活——折紙。在她的手里,一張普普通通的小紙片,轉眼間就折成了一架惟妙惟肖的小鋼琴。我看到迪迪樂于表現自己的特點,于是趁熱打鐵,當著大家的面熱情地夸獎她聰明伶俐。迪迪聽到我的夸贊,眼睛變得亮晶晶的,說起話來神采飛揚。與此同時,我把這個發現與迪迪的媽媽進行了交流,指導家長充分利用孩子的表現欲,因勢利導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把折紙的智慧運用到學習上。在我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迪迪將她的聰明伶俐用到了文化課程的學習上。兩個月之后的期中考試,她的成績突飛猛進,由倒數第三名考到了正數第五名。
對孩子的表現欲,家長也應客觀看待。北宋王安石在其名篇《傷仲永》中寫了一位叫方仲永的天才,幼年天資過人,“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然而,方仲永小有名氣后,父親每天只顧著帶著他四處拜訪,他也很樂于將本領展示給他人。長此以往,沒有時間學習的方仲永空有表現欲,也只能“泯然眾人矣”。
孩子性格內向" 巧妙以長彌短
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家長不可硬逼他們“表現”。只要孩子自驅向上的精神不滅,其成長的潛力仍然是很大的。智慧的家長可以從其擅長的事情做起,以長彌短,巧妙地實現心理和技能的遷移轉化,培養出適宜的“表現型職業性格”。父母不妨讓孩子從“文性表現”上打開突破口,比如,鼓勵和引導孩子學寫文章、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制作雕塑、手工、科技展品等。孩子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鼓勵,一定能夠在舒緩的環境下,自由舒展地展現自己的表現欲。
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被老師提問,明明會的問題,卻因過于羞澀張不開嘴,愣是站了一節課也沒有說出問題的答案,當時的窘境到現在還很深刻。當時的老師和同學或許誰都沒想到,若干年以后,如今的我站在足以容納千百人的大禮堂的講臺上,能夠揮灑自如地演講,做電視直播宣講家庭教育時,也能夠侃侃而談。這是成長的力量,也是我多年來不斷努力克服羞澀、勇于自我展示取得的成果。
幾年前我認識了一個叫坤坤的男孩,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在接觸的過程中,我啟發他勇于突破自我,走出舒適區,嘗試在各種場合鍛煉自己、表現自我。同時,老師和家長都給予了他極大的鼓勵。在大家的支持下,坤坤的表達能力、交往能力逐漸提升,自信心顯著增強。到了高中,坤坤不僅成績出色,也成功當選為班委成員。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