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參加朋友的婚禮,在座的有幾位上小學的小朋友,主持人為了烘托氣氛,特意為孩子們準備了幾個玩偶作為小禮物。“只要在座的小朋友上臺為新人送上祝福或表演節目,就可以隨機挑選禮物。”這個活動并非強制,孩子想要禮物可以登臺表演,也可以說幾句吉祥話,氛圍非常輕松。不少小朋友都積極地上臺表演節目,而我注意到一直縮在媽媽懷中的許意,臉上雖然流露出對主持人手中毛絨熊的向往,但就是遲遲不敢上臺,甚至還讓媽媽幫自己要一個毛絨熊。看到女兒的樣子,媽媽也很無奈,只能笑笑說:“我們家孩子比較‘佛系’,什么東西都不愿意主動爭取,她其實跳舞跳得很好,可是每次讓她展示,她都覺得特別不好意思,可能心態上比較早熟。”因上臺表現自己而感到羞恥,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可能是正常現象,但是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卻“為時尚早”。通過與這位家長進一步交流,我發現許意小朋友有一種處世的“淡然”,她不愿意展示自我,自己講話被其他孩子打斷就不講了;在班級中從來不主動發言,老師問有哪些同學會跳舞,她即使會也不舉手……當真是一個有著“佛系心態”的孩子。
身處快節奏的社會,這樣佛系的心理雖然難能可貴,但是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卻大為突兀。實際上,表現欲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夠增強孩子的創造力與思想欲望,只要程度合適,便能夠引領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對于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低表現欲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家長也不能用一句輕飄飄的“佛系心態”帶過這個問題。低表現欲的背后可能蘊藏著很多內在問題,我們需要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適當培養孩子的表現欲,讓表現欲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低表現欲背后那些事兒
在人的成長道路上,表現欲的發展有起有伏。幼兒時期,人的表現欲會不斷增長,青少年時期會有所收斂,隨著成年逐漸成熟,人的表現欲也會有所降低。對表現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一部分人長大后依然喜歡出風頭,擁有比別人更強的表現欲與表達欲,而另一部分人淡泊名利,認為經營好自己的生活便足矣。可是,對于一個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表現欲過低是一種消極心態,容易導致孩子缺乏上進心,不利于孩子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尤其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孩子過早擁有這種心態并不適于時代發展,很容易跟不上同齡人的腳步。因此,“佛系心態”對于孩子而言并不是好事。事實上,沒有孩子不喜歡被夸獎,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都渴望得到認可與重視,很多孩子低表現欲的背后其實有著難言的“苦衷”。作為家長的我們,當發現孩子表現欲過低時,就要和孩子一起找找背后的原因,在教育中對癥下藥。
首先,孩子表現欲低可能是被自身的性格鉗制住了,表現欲低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不易表現、害羞膽怯,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愿意去釋放自己的內心,他們只是不知該如何表現,更對表現之后收獲的效果感到未知,因而害怕邁出第一步。這時,如果家長不正視這個問題,不主動為孩子找到展示長處、挖掘鍛煉的機會,那么孩子自己可能難以邁出第一步,自然也不會感受到自我展示或被夸獎后的甜頭,因此不會特別渴望展示自我,在處理競爭關系時也會顯得相對膽怯。
其次,孩子表現欲低可能是因為害怕自己做得不好。當孩子自我表現時,家長千萬不能潑冷水。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如果家長在孩子展示自我后總是挑毛病、找缺點,那么孩子下次想要自我表現時就會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表現不好、不夠優秀,更擔心家長與別人的批評,表現欲自然就會降低。
最后,孩子表現欲低可能是有過被迫表現的經歷。當前,不少家長在朋友聚會、家庭聚餐中,喜歡讓自己的孩子上臺表演節目,使得孩子被迫展示甚至被動參與跟其他孩子的競爭,這種被迫的自我表現給孩子留下了不好的感受,因此他們的表現欲也會隨之降低,甚至對自我表現產生強烈的負面感受。
低表現欲的孩子如何引導
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存在表現欲較低的問題,其背后的原因千差萬別,因此家長在引導過程中需要對癥下藥,在找到孩子低表現欲癥結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進行調整。
首先,如果孩子的低表現欲是由于性格內向造成的,家長需要和孩子攜手并進,共同邁出表現自己的第一步。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家長可以在生活中細心觀察、主動提醒,還可以為孩子報興趣班,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興趣愛好。然后,家長可以通過階梯性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鼓勵孩子主動展示自己的特長。一開始,家長可以先讓孩子在家人面前展示,繼而擴展到在關系親密的朋友面前展示,讓孩子敢于一點點地在大家面前主動展示。
上小學二年級的明明曾經是一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很少在人前展示自己,爸爸發現明明對輪滑有興趣,于是給明明報名參加了輪滑班。一開始,明明總是放不開,不敢當著太多人的面滑,于是爸爸就先讓他在家中、小區里練習。后來,明明滑得越來越好,受到了很多鄰居的夸贊,慢慢找到了自信,逐漸敢于在外人面前積極展示了。
其次,如果孩子的低表現欲是由于恐懼自己做不好而形成的,家長需要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評價與鼓勵。當孩子受到鼓舞時,內心就會生發出一種力量,變得自信。孩子展示后,家長不能將關注點放在孩子的不足與失誤上,也不能一味夸贊孩子的優點。例如,上小學一年級的凡凡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背詩,雖然背誦得磕磕絆絆,但媽媽是這樣說的:“媽媽為你自豪,因為你愿意當著這么多人展示自己,相信你下一次會背誦得更好。”這一句夸贊肯定了孩子自我表現的行為,也為孩子后續提高表現欲加油打氣。
最后,無論孩子的表現欲是強是弱,作為家長的我們都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想要表現,只要時間、場合與對象得當,就要給予支持;如果孩子不想表現,家長也不能強迫,否則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加抵觸自我表現。婷婷上六年級時突然對跳街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親戚聚餐時,爸爸迫不及待地讓作為初學者的婷婷獻舞一支,婷婷雖然百般不愿意,但還是按爸爸的要求進行了表演。表演時,婷婷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家哄堂大笑,從那以后,婷婷再也沒有在大家面前表演過跳舞。
正確適當的表現欲有助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面對低表現欲的孩子,我們不能用一句“佛系心態”就輕飄飄地一語帶過。家長需要深入了解孩子“佛系心態”背后有何苦衷,只有找到孩子低表現欲的原因并進行引導,才能讓孩子在人生大舞臺上自由自在地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學區中心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