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之間,未必“連心”,定有“關心”,也不乏“勾心(斗角)”。每對母子都有故事。可歌可泣的故事,大都在課本里、舞臺上。新奇異趣的故事,往往在新聞里、閑談間。而身邊瑣碎日常的故事,總是在我的記憶里,時不時蹦出來,令我會心一笑,腦海中閃出四個字——人間值得。
我被一位“50后”母親的“偏心”感動了
半個月沒有回老家,我的朋友一直惦記著住在郊區的50后爸媽。語音、視頻,不如近在眼前。周六,老公外面應酬,兒子學校補課,她決定一個人回趟娘家。
一江之隔,幾腳油門,到了。門口遇見菜地里的老爸:“我媽呢?”老爸很開心:“廚房。”快步走進廚房,她發現有魚、有肉,還有兩只雞……心里頓時涌起一陣陣暖流:還是爸媽心疼我,知道我最近需要進補。老媽有些疑惑,問了一句:“怎么就你一個?”朋友說:“今天,就我一個人有空啊!”
10點半,老爸沖廚房喊了一嗓子:“要煮飯了。”老媽回了一聲:“不用煮,昨天還有剩飯。”11點半,老媽喊她吃飯。樂呵呵跑到廚房,她愣住了:桌子上,三碗菜泡飯,還有一瓶蘿卜干。
突然之間,朋友內心又涌起多年的疑惑:我就是父母常常說的那個“充話費送的”?可是她清楚地記得,小她十歲的妹妹,才是老爸當年從路邊撿回來的棄嬰。她更加清楚,妹妹有時哪怕也是一個人回來,桌上都會有魚有蝦。
朋友什么也沒說,但是到家發了一條朋友圈,吐了個槽,舒服多了。一眾好友在帖子下面點贊、評論。閨密“鑒定”說:這是親媽!老同學沒猜到開頭,但猜中了結尾:那些好吃的最后肯定給你帶回家,慰勞你孩子和老公了。
我被我“30后”母親的“操心”震住了
30后,耄耋之年。老母親剛剛邁入94歲門檻,陪護在身邊的姐姐忽然發現,媽媽的認知可能出現障礙了,有一天突然沖她喊“舅母”。過了一天,妹夫的舅母真的上門來拉家常,媽媽又喊舅母是“麻麻”(方言,指嬸嬸)。姐姐當場糾正她:“你看看,這是舅母啊!”
舅母回去后,媽媽一本正經地交代我姐姐:“以后家里來人,你要先提醒我一下……要不人家以為我呆了,都不認得人了。”
零下三四度的那些天,老母親晨昏顛倒,白天昏睡不醒,大半夜竟然幾次哆嗦起床,并且大聲喊話:“天都大亮了,你怎么還不燒早飯?”姐姐被她折騰得一夜幾次起身,一邊解釋,一邊勸說,媽媽依然嘴里嘀咕:“幾個死鬼在我房頂上,要帶我走!”姐姐知道她在說胡話,便故意試探她:“天這么冷,你再起來我就要開空調了!”媽媽平時最在乎電費、水費,每次都是“分分計較”。果然,一聽說要開空調,她知道耗電大,兒子要多交電費,好像立馬清醒過來了:“我不起來了,不起來了!”
姐姐有點糊涂了:老母親到底是清醒,還是糊涂?到底是真糊涂,還是裝糊涂?
前天,老母親起床后突然在姐姐面前發難,要立刻買糯米,買面粉,她要馬上蒸年糕、蒸包子。姐姐說:“急什么?這些不用你操心!”媽媽被婉拒之后,頓時放聲大哭。姐姐觀察發現,她只是像小孩一樣假哭,沒有一滴眼淚。慌亂之中,姐姐緊急找出一個借口“嚇”她:“過年了,不興哭!你兒子、孫子都在外面上班、上學……”一語擊中老母親的“軟肋”。姐姐話沒說完,她的哭聲便戛然而止。姐姐顯然早有預備,將這一段視頻悄悄拍下來,發到家庭群。妹妹開心大笑,她覺得生病的媽媽像是“返老還童”了。
我笑不出來。點開看了幾遍,最后發現眼前有些模糊。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