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家長除了給予孩子愛的陪伴,還要不斷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藝術。
新學期開學后的第三天傍晚,正準備下班的我被同學們急切地叫住:“康老師,您快去看看吧,吳小同(化名)打球受傷了,臉上都流血了……”
我急忙帶孩子去了離學校最近的醫院,并趕緊聯系家長。電話那頭傳來孩子父母焦急的聲音,但趕到醫院的卻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原來,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回家,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周末父母”。
“打球受傷”引來的家訪
為了深入了解“周末父母”這一典型現象,我決定去吳小同家進行家訪。
吳小同是班里的小機靈,得知我要家訪,直接表示拒絕。理由是上次打球受傷被爸爸狠狠批評了,爸爸認為他不好好學習,孩子認為我家訪是去告狀的。
“我不是去告狀,你這周表現得不錯,我想去你家夸夸你,以免你老挨批。”聽完這話,吳小同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同意了。
周五晚上,我來到了吳小同家。推開門,家里干干凈凈,一只小奶貓正懶洋洋地躺在飄窗上。
孩子父親見到我,開口就問:“康老師,是不是吳小同又在學校惹事了,這孩子真不讓人省心。前幾天剛受傷,這回又捅了什么簍子?”
我滿臉尷尬,原來和孩子一樣,家長也是認為老師家訪一般只會帶來壞消息。
我笑笑說:“吳小同最近表現很好,我特意來家里報喜,他這周課堂表現不錯,課后偶爾還會去老師辦公室問問題,周測成績明顯進步了。”
父親有些遲疑:“是嗎?兒子咋沒跟我說呢。”說完,他高興地望向同樣坐在飄窗上的兒子。
看得出來,吳小同和父母之間缺少溝通。家長認為孩子調皮,孩子也不愿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樂。
引導父親重新認識孩子
為了緩和吳小同與父親之間的誤會,我作了以下引導。
我:“吳小同爸爸,您看過電視劇《慶余年》嗎?我覺得您和主人公范閑的父親好像啊!”
吳父:“是嗎?”
我:“《慶余年》是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劇中范閑的父親范建是戶部侍郎,掌管國家錢財,特別有威望。”
吳父:“這部電視劇還真沒看過。我工作確實很忙,最近唐山那邊項目多,我和孩子的媽媽不得已把孩子放在塘沽。說來慚愧,工作上我能做得很好,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總是感覺力不從心,這孩子太不好管了。”
我:“那您跟劇中的父親更像了。范建雖然身居高職,但教育不行。他認為自己的另一個兒子范思轍‘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閑,簡直一無是處’,但其實范思轍并非如此。范思轍精通商賈之術、斂財之法,擅長算理,可悲的是這些在父親眼中都不是正途。范思轍內心崇拜父親,渴望通過積累財富來證明自己,希望得到認可,然而父親對他非常冷漠,罰跪更是家常便飯。可見,范府家庭教育的問題主要出在溝通上,如果他們父子倆多聊天多溝通會是什么結果呢?”
見吳小同的父親若有所思,我接著說:“其實,范思轍是因為崇拜父親,才下意識地喜歡做買賣,他希望能夠通過賺錢得到身為戶部侍郎的父親的贊揚。可以說,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取決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吳父:“是啊,我總想著好好上班,希望子承父業,讓他將來不那么勞累辛苦,沒想到卻因為太忙而疏忽了對他的教育,孩子有事也不愿意跟我們說,導致我們之間產生了隔閡。”
我:“是啊,我們家長需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吳小同喜歡打籃球,他能夠從運動中獲得快樂,鍛煉身體,增強信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不能一味地否定或打擊孩子。其實,吳小同和范思轍很像,都很聰明,上課反應快,偶爾調皮也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他打球受傷不想讓我告訴你們,他說爸媽工作忙,回來一趟太麻煩了,他不想讓你們為他擔心。”
父親看向孩子,眼眶有些濕潤,說道:“我兒子真的特別懂事,小學時和爺爺奶奶在河南生活,學習成績特別好,從不讓我們操心,我們也一直覺得虧欠孩子。現在接到天津來一起住,就是想給他更好的生活條件,結果還是由于工作原因沒能給予他足夠的陪伴,只能周末回來陪陪他。可周末就兩天時間,我一看到他光想著打籃球、睡懶覺,就氣不打一處來。”
有效陪伴對成長很重要
我:“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孩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欠缺感情,而管教孩子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孩子感覺不到愛,自然不會聽父母的話,他只會覺得那是無情的教鞭,甚至覺得憑什么管我。”
吳父:“是啊,我們周末回來,會買好多吃的用的給他,想以此來彌補孩子,可是孩子不領情,總是有各種各樣其他要求,闖各種各樣的禍。”
我:“這有點像圣誕老人,想要補償孩子,想要親子關系和諧,常常通過禮物等方式滿足孩子。可是,這種補償又會與日后對孩子的管教產生矛盾。”
吳父:“對對對,每次都是剛開始父慈子孝,用不了一會兒就雞飛狗跳,這可怎么辦啊?”
我:“現在主要的問題還是你們對孩子的有效陪伴不夠,你們可以試著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天津這邊,可以讓孩子的媽媽先過來,或者利用周末時間陪孩子打打籃球、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以此拉近親子關系,因為感情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吳父:“老師您說的有道理,我們下一步就想解決的辦法,以后多關注孩子,多陪陪他。”
我:“其實,吳小同很不錯,愛思考、愛琢磨,最近上課狀態也很好。今天家訪的目的就是想過來當面表揚一下孩子,希望他能再接再厲!另外,這孩子的性格特別好,同學們都特別喜歡他。”
吳父:“那太好了,這是我最近聽到的最開心的事情了,我兒子就是最棒的。老師您費心了,學校那邊有什么事情請及時溝通我們,以后我也會盡可能地抽時間陪伴孩子,給予他正面積極的引導和評價。”
家庭教育是學問也是藝術
家庭給予孩子的不僅是豐厚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引領與有效的陪伴。古人深知此理,所以才有孟母三遷擇善為鄰,曾子殺豬教以誠信。托爾斯泰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通過這次家訪,我深刻地認識到: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家長除了給予孩子愛的陪伴,還要不斷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藝術。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助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系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