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文件提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相關意見,目的是讓教育回歸本真,使學生在學校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雙減”政策內容更多指向為學生減壓、減負,尊重學生、解放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全面發展。基于以往小學科學教學情況分析,其主要聚焦理論知識講解和科學技能傳遞,忽略學生德智體美勞方向的發展。而勞動教育屬于“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相融合,不僅能同步傳遞科學思想和勞動觀念,更能在科學研究中幫助學生體悟勞動價值,實現綜合育人目的,為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此,結合“雙減”視域展開關于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一)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內在聯系
首先,從“雙減”政策下的育人要求來看,“雙減”是政府針對內卷出臺的政策,強調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致力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全面型人才的培養。以往小學教育多以學科作為分割,各學科之間主要以獨立的形式存在,雖然這種方式能在某種程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不同學科內容,卻也限制教育教學范圍,影響小學生的多元化成長。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整合兩個學科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不僅突出學科優勢,更形成一種融合育人效果,助力學生在多學科領域的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其次,從課程理念的角度來看,小學科學主要圍繞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四大跨學科概念進行內容教學,以發展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探究能力、實踐水平、科學思維、態度責任為根本目標。而勞動教育是通過勞動實施教育,側重凸顯育美、樹德、增智等方面的育人價值,并且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使其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均能在勞動中有所提升。從兩個學科課程理念來看,二者存在一定相似性。科學創造本身屬于一種特殊的勞動過程,在科學探究實踐中學生需要參與動手實驗環節,此環節可作為一種勞動的形式,如準備實驗器材、參與植物種植、清洗實驗器具等,這些實踐過程均在無形之中呈現一種“科學勞動”特征,也從側面展現“勞動不能盲目,而是需要遵循科學規律”的思想。
(二)小學科學中的勞動教育資源
“雙減”視域下更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結合科學課程目標分析,其帶有諸多勞動教育元素,總的來說,科學教育與勞動教育均指向學生在各領域、各方面的整體發展,既迎合“雙減”目標,也存在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小學科學教材也包含大量勞動教育元素,均為科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提供契機。以小學科學蘇教版教材為例,例如,三年級下冊的《不同環境里的植物》一課,該課需要學生掌握植物形態、生存環境,本課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勞動教育內容包括“種植并照顧植物,體悟植物生長特點和對陽光、水分的需求,體會農耕的辛苦。”又例如,在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中包含以“測量”為主題的課程,該課教學可讓學生參與測量過程,結合不同標準單位完成測量,以此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再例如,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地球》一課,介紹地球具體的運動特征,也圍繞地球展現一些自然現象。此類自然現象涉及動植物對土壤生存的需求,不同天氣和季節對農耕種植的影響,這些自然現象的介紹均從不同程度培養學生勞動觀念,使學生感悟勞動者的快樂和辛苦。事實上,科學教材中雖然重點呈現自然科學知識,但卻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向介紹諸多勞動教育資源。為增強兩個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師應充分把握融合契機,制定更系統且具有針對性的融合育人計劃,以此推進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實施,為達成“雙減”下的融合育人目標奠定基礎。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策略
(一)引入科學故事,傳遞勞動思想
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意義并非局限在內容上的融合,除傳遞多學科文化知識外,還應從精神教育層面為學生播種科學的種子,并使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結合以往歷史發展形成的科學活動事跡來看,其中均蘊含諸多勞動精神,包括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等。基于此,在學科融合視域下,教師可結合科學故事,傳遞勞動思想。介紹諸多科學研究者在科學活動中展現的科學思想和精神,通過科學史料的傳遞突出勞動精神的意義,以此啟迪學生思想,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勞動創造文明”的內涵,以此實現科學思維與勞動精神的同步提升。
以小學科學《養蠶》一課為例,本課教學中學生需要經歷飼養、觀察、測量、收獲、抽絲、交流等學習過程,并從養蠶的過程剖析生命的價值。結合科學研究主題,此活動環節需要較長的實踐周期,而小學生普遍缺乏耐心,在初期接觸本課主題時,學生能被新穎的主題吸引,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可從傳遞勞動精神的視角講述與科學相關的故事,如《絲綢之路》,該故事主要立足古代社會背景,講述當時蠶絲的價值,介紹蠶絲如何促進不同區域文明的溝通和交流。為迎合小學生的形象化思維,亦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以動畫的形式展現故事,并展現“桑基魚塘”的生態循環模式。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養蠶基地實際參觀,聆聽“養蠶人”的故事。此方式不僅能從側面突出勞動思想,即“古人通過勞動創造諸多精神文化和物質財富”,也讓學生體悟勞動的價值,理解勞動觀念下尊重、熱愛、誠實、辛勤的優良品質。同時,在故事的引導下學生也能逐步確立養蠶信心,消除對養蠶的畏難心理,積極地參與到科學實踐活動中。此方式主要結合科學故事傳遞勞動觀念,依托具象化的故事內容將隱性化、抽象化的精神、思想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進一步達成“雙減”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目標,也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每位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對科學活動的態度也存在明顯差異,為此,在一些具有較長周期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狀態,實時提供正向的教學指導,以此確保科學與勞動融合育人目標的達成。
(二)引入科學實驗,培養勞動習慣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科學實驗屬于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理解科學思想、把握科學規律、開展科學實踐的關鍵環節。事實上,從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關聯性分析不難發現,諸多科學實驗和原理均與勞動教育存在直接關系,并且大多契合學生日常生活。為此,教師可從科學實驗視角展開融合教學,在科學實驗的操作中逐步培養小學生的勞動習慣,以此助力學生的綜合發展。
以小學科學《發霉與防霉》一課教學為例,從科學教育視角,本課教學主旨在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物體中霉斑的特點和異同點,掌握發霉的條件和防霉的具體方法。為實現科學學科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教師可從科學實驗視角制定如下活動環節:第一,教師可結合信息化設備,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一些發霉物體的圖片,先結合教學材料提出本課教學主題,并組織學生嘗試肉眼分辨發霉物體的區別;第二,從科學實踐的視角,向學生提供一些實驗材料,包括霉菌切片、顯微鏡、放大鏡等,組織學生用實驗材料觀察霉菌,并對比肉眼觀察后的結果,掌握不同物體上霉的異同點;第三,代入生活中切實存在的科學問題,如“饅頭在哪些情況下容易產生霉菌?”組織學生先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第四,提供干濕兩種饅頭材料,引導學生將材料放置于密封袋中,并分別放在冰箱和實驗操作臺上,以日為單位定期觀察饅頭產生的變化,由此形成科學實驗數據,并結合小組之間的討論得出實驗結果。在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一項作業: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分析哪些生活物品需要“防霉”?如何制定防霉措施?此過程不僅從勞動教育視角帶領學生參與科學實驗過程,也從科學育人的層面傳遞“發霉與防霉”相關知識。同時,也從作業視角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為達成“雙減”下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實踐目標奠定基礎。
(三)結合項目式學習活動,發展勞動觀念
項目式學習有較強的合作性與探究性特征,在項目主題的引導下,學生可通過項目實踐掌握科學知識、樹立勞動觀念。同時,項目式學習主題帶有多元化特征,其不僅聚焦教材內容,還指向生活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從教材與生活相融合的視角確立項目主題,更能驅動學生經歷問題探究、自主分析、查閱資料、實地調查的實踐過程,有助于提升小學科學教育效果。此外,從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視角,項目式學習需要學生親身實踐,是以實踐為核心的學習過程,而這一過程也在無形之中達成勞動教育目標,更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機會,形成一種先學后教的效果。將項目式學習充分融入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過程中,使學生有更多自主參與實踐的機會,教師應承擔輔助者的身份,明確學生項目目標,帶領學生建立項目小組,輔助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同時,配合帶有驅動性特征的問題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勞動觀念,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掌握科學原理,在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體悟勞動的意義,以此確保項目式學習目標的達成,為同步推進學生在科學與勞動兩個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以小學科學《玩泥巴》一課教學為例,為確保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有序實施,教師可從生活視角創設“我是小泥匠”的教學情境,代入生活中泥匠的實際案例,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項目主題自主設計“小花圃”。在項目實踐中,要求學生親歷小花圃的設計過程,包括泥土采集、分離和篩選,完成和泥、砌墻等步驟,由此設計小花圃。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掌握泥土的特點和類型,也增加學生與泥土的接觸,在小花圃設計完成的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產生珍惜自己和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同步達成科學與勞動教育目標。結合上述,項目式學習更注重學生親身參與,經歷系統的項目實踐過程,但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階段,所積累的學習經驗相對有限。為此,教師可以提問問題驅動學生思考,由此形成輔助指導,如學生在“砌墻”環節始終無法保障墻體的穩固性,此時,教師可提出“這些泥土中的水是否過多?”“墻體是否對稱”等問題,以此輔助學生完成項目實踐,對接不同學生的需求,確保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實踐活動的有序實施。
(四)依托科學器具制作,提升勞動品質
實驗是驗證真理的重要標準,科學教學亦是如此。學科特點決定科學教育涉及諸多實驗環節和探究活動,此類活動需在多種器具支持下完成,而教師向學生提供的科學實驗器具相對有限,僅依托此類實驗器具展開探究活動,難免限制活動實施范圍,也影響學生科學思維與勞動品質的形成。在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背景下,教師可引入科學器具的制作活動,從制作過程傳遞科學規律與特征,在發展學生創新創造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其勞動品質,以此穩步促進“雙減”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以小學科學《物體的傳熱本領》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主旨是幫助學生掌握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性質與應用方向,嘗試引導學生參與保溫箱的自制環節,使其體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此環節需要學生經歷系統的實踐過程,僅依托教師提供科學器具難免影響學生學習體驗。為此,在本課教學前可組織學生以自制“保溫箱”為主題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廢舊物品。在此環節中,學生要從科學角度思考哪些物品具備保溫功能,也要參與諸多保溫材料如泡沫箱、紙袋、鋁箔紙等收集過程,這一過程在無形之中達成勞動實踐的目的。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教師可從問題導學法視角出發,組織學生思考制作保溫箱的步驟以及哪些材料保溫效果更為理想,由此達成科學育人效果。在學生制作完成后,可開展實踐評價。向學生提供冰塊,分別將其放置于自制的保溫箱內,對比哪位學生制作的保溫箱更具保溫效果。上述教學環節從科學和勞動育人視角實現教學引導,在廢舊物品的收集過程中,學生可逐漸形成環保意識;在保溫箱的制作過程中可了解勞動的意義,即“實現廢舊物品再利用”;在冰塊檢驗環節,從科學角度掌握哪些材料更具保溫功能,理解物體的傳熱本領,在達成科學育人目標下,真正實現對學生勞動品質的培養。
三、結語
“雙減”視域下,小學教育方向發生改變,傳統單一的學科教學模式不足以達成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緊密聯系,將二者教育思想、教學資源和育人方法相融合有助于迎合“雙減”目標,助力學生綜合發展。為確保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育人計劃的有序實施,教師需全面掌握科學與勞動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剖析科學教材中包含的勞動元素。同時,從綜合育人視角制定教與學計劃,包括以科學實驗培養勞動習慣,以項目學習活動發展勞動觀念等,從而促進學生在多學科領域的成長。
注:本文系集美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中年段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22135)研究成果。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