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提升思辨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思辨性閱讀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重點。為增強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在介紹思辨性閱讀特征的基礎上,運用經驗總結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教師可以以問題為驅動,采用支架搭建、設計師生對話、引導學生多元質疑、完善評價機制等方式組織學習活動,突出思辨性閱讀教學落地的現實意義,為學生創設高質量的閱讀學習課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核心素養”這一關鍵詞以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發展型學習任務群設計的新要求,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
因此,基于文件指引,教師需要關注思辨性閱讀的重要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思維嚴密性以及質疑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理性思維與理性精神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概述
《禮記·中庸》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在告知人們學習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對于不明白、不理解之處要追究到底,以謹慎的態度進行思考,對獲取到的知識形成合理的判斷,并用獲得的理論知識和思想指導自身實踐。學生想要獲得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思辨尤為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建立在思辨理論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深入解讀問題,在與自身經驗結合的同時,以批判性的思維對話文本,經歷質疑、推理等思維活動,構建獨屬于自己的理解與認知。
在研究中,筆者發現思辨性閱讀具有以下特征:(1)強調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學生是閱讀學習的主體,其需要在閱讀中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以獨立的姿態與文本進行“對話”,避免受他人思想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對文本內容做出個性化的詮釋。(2)強調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批判性思維”指善于主動、客觀地評估各種觀念和信息的能力、態度和傾向。在參與思辨性閱讀期間,學生要在深入文本的同時對內容實現更加合理且公正地解讀,基于文本尋找證據,實現理性思考。(3)強調學生思維的“延展性”。思辨性閱讀的材料不僅是文本內容,還可以是閱讀材料與形式的補充,學生需要進行思維延伸,以思辨的眼光解讀文本,從不同角度出發深刻地認識文本。(4)強調學生思維的“反思性”。學生參與思辨性閱讀期間,可能會產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審視文本觀點的情況,表明了學生通過閱讀后反思實現自身行為與思想的轉變,繼而達到深化理性認知的目的。
學生在參與思辨性閱讀期間,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參與到閱讀學習活動當中,避免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學習形式,在反復閱讀文本信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思辨意識,揭示文本的深層含義。對學生而言,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獲得質疑機會后,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敢于并善于提出問題,形成獨立思考習慣,為后續參與初中階段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施方法
根據以上對思辨性閱讀的描述來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此種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深層次發展。為增強思辨性閱讀教學有效性,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經驗對具體方法進行總結,以供參考。
(一)以問題為驅動,初步激活學生思辨性思維
在傳統閱讀教學期間,部分教師習慣直接向學生傳授閱讀經驗,引導學生按照規定的閱讀方法參與學習,這種方式下,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主動性受到限制,產生依賴教師的心理。而思辨性閱讀教學期間,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鑒于此,教師可以先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嘗試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打破原有訓練方式的限制,為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提供“出口”。學生在主動參與解決問題期間,獲得思維的有效鍛煉,凸顯其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文章的價值引領到更深層次。
例如,教師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期間,先對教材進行整理,并發現:本篇文章為童話體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陶罐與鐵罐的品質都在對話中得以充分體現,意在使學生通過學習明白“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學會自謙,避免自傲”。在完成文本梳理后,教師設計了以下三個導讀問題,驅動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閱讀當中:①陶罐和鐵罐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呢?②鐵罐為什么要奚落陶罐?③面對鐵罐的奚落,陶罐是怎么表現的?這樣的問題安排能為學生參與閱讀指明方向。學生在解決問題①期間,能進一步掌握文章的結構框架,了解本篇文章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解決問題②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帶入人物角色進行思考,表達自己對鐵罐奚落陶罐原因的理解。而在解決問題③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回答鼓勵其思考“如果你是陶罐,你會怎樣說?”以這類富有創新性、開放性的問題驅動學生思維靈活發展。立足于學生思維能力設計富有思辨性的問題,可以有效激活學生閱讀興趣,為后續教學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二)搭建支架,推進思辨性閱讀活動開展
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組織協作學習促成知識的內化和建構,能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在指導學生參與閱讀學習期間,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因思維能力有限,在思考的過程中容易陷入誤區,缺乏思考的方向性和靈活性,這對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搭建與文本相關的支架,驅動學生針對不同觀點,有邏輯地展開論述,增加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更好地提高學生提取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同時還在支架的幫助下將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進行完整論述,實現從文本到思維、從思維到語言的過渡,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時,首先,通過講述故事梗概或讀取故事開頭,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詢問他們對于裁縫和顧客的角色有什么預先的想象。其次,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當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慢性子的裁縫為什么總是那么慢?急性子的顧客為什么總是那么急?”并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行為,是否曾經因為急躁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或者因為耐心而獲得意外的好運。待學生回答出上述問題后,引導其討論故事想要傳達的主題,如耐心的重要性、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等。也可引導學生總結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寓意,并拓展討論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應如何處理耐心與急躁的平衡。通過這樣的思辨性閱讀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還能夠學會如何將故事中的道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三)巧妙設計師生對話,提升思辨性學習活動效果
在思辨性閱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開展深層次的交流,學生要根據教師的引導充分展現自己的想法,而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對教學做出調整,確保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為了使學生獲得別樣的閱讀體驗,養成大膽表達、勇于質疑的閱讀習慣,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可以采用師生對話的方式進行指導,以平和、貼近生活實際的話語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對文本內容和人物特點的的理解,借助對話幫學生提高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這樣,教學質量也將隨著學生的參與而獲得提高。
例如,教師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紙船和風箏》時,首先,教師可用這樣的問題導入話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和朋友用特別的方式進行交流的經歷?如寫信、發信息或者用其他物品來傳達情感?”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的方式和意義,并與教師互動交流。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本課內容,思考文本故事中主人公們是如何交流的,他們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方式?待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如果你們處在主人公的位置,會選擇其他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嗎?為什么?”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不同的交流方式及其優缺點,引導學生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下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提出問題:“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什么關于友誼和溝通的道理?”這一問題可引導學生反思討論故事中的主題,如友誼的珍貴、溝通的藝術等,并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這樣設計師生對話,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題,并將這些主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溝通能力。
(四)多元質疑,養成參與思辨性活動習慣
除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表達自己觀點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思辨性閱讀學習期間,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原有內容提出異議,通過深入思考體會運用批判性思維理解文章、感受人物情感的具體方法。對此,教師可以圍繞文本內容對其中蘊含的“思辨點”進行梳理,挖掘可用于思考辯論的素材,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引導學生以不同視角審視問題,使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逐級遞進,感受作者借助文章傳遞的真實情感,在不斷的反思與質疑中實現深度學習,發展自身閱讀能力。
例如,教師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首先,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你們想過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嗎?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其次,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詢問學生是否有不明白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如“老屋為什么能屹立不倒?”“房客們為什么選擇住在老屋里?”再次,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通過分組討論,讓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培養合作和思辨的能力。最后,教師可讓學生思考“故事中的老屋和房客們給你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啟示?你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故事內容,還能夠培養思辨能力,養成積極參與思辨性活動的習慣。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題。
(五)完善評價機制,明確學生思辨要點
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形成是一項長期且曲折的過程,許多學生在面對復雜文本時,可能會容易產生退縮心理、難以順利疏通文本、思辨方向易出現偏差。針對此類問題,應發揮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優勢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長足發展。在完成課內教學活動后,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情況以及學習成果作出科學評價,客觀評價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真實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拓展評價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以反思的方式更好地幫學生提高閱讀學習效果,在評價的支持下完善自我、發散思維,增強質疑、分析、比較、判斷的意識。
例如,教師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時,首先,在閱讀前,教師應明確指出本次閱讀活動的思辨目標,如“同學們,我們今天閱讀的《秋天的雨》希望你們能夠從文字中感受秋天的氣息,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雨來描繪秋天的?!辈⑻岢鲆幌盗幸龑詥栴},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如“作者為何選擇雨作為描繪秋天的元素?”“雨在秋天有哪些特殊的意義?”“詩中的雨給你帶來了哪些聯想和情感?”其次,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時做筆記,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疑問。最后,讓學生選擇一種方式,如口頭報告、海報、小論文等,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辨過程。教師和其他同學給予反饋,評價學生的理解深度和思辨能力,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自己在閱讀和思辨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從中學到了什么。通過這樣的教學評價機制,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思辨的目標和方向,同時也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從而提高閱讀的深度和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對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教學期間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遞,還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以思辨性閱讀教學為推手,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思維發展,幫助學生在開放、自由的閱讀學習環境中,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善于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逐步增強自身核心素養。期望本文能為教師提供借鑒價值,共同推進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廣泛開展。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