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摘要:本文通過對畢節市七星關區16個小麥主要種植鄉鎮及街道128個農民合作社、種植農戶2022年11月份—2023年6月份從播種至收獲期主要病蟲害防治的用藥情況調查,分析在小麥整個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用藥現狀、存在問題,從生產上提出措施建議,規范用藥,確保小麥安全生產。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用藥調查;規范用藥;七星關區
小麥是世界上重要糧食作物之一,而我國是主要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小麥的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然而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及農田生態環境條件的改變,小麥生育期病蟲害尤其穗期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突出表現為發生面積增加、危害損失加重,甚至造成絕產,嚴重影響小麥生產健康發展[1-3]。2022年七星關區小麥種植面積2 140 hm2,其中以龍場營鎮、撒拉溪鎮、響水鄉種植較多。經往年對七星關區冬小麥病蟲害田間監測情況發現,畢節市七星關區小麥種植以輪作為主要種植方式,這種栽培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生,特別是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蚜蟲等的發生較為普遍。為全面了解小麥種植過程中防治病蟲害的農藥使用狀況,2022年11月份—2023年
6月份隨機調查農民種植合作社及種植農戶128個,通過田間調查、實地查看問詢、查閱種植檔案等方式,調查小麥種植過程中防治病蟲害的農藥使用情況,分析小麥用藥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管理建議,確保小麥安全生產,促進小麥穩產增產。
1 主要病蟲害及其危害情況
通過2022年11月份—2023年6月份對128個農民合作社及種植農戶的走訪調查發現,從小麥播種至乳熟期的主要病蟲害有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白粉病、蚜蟲、麥蜘蛛、小麥吸漿蟲、小麥散黑穗病、小麥赤霉病9種,128個調查對象上述病蟲害發生程度不同[1]。條銹病、葉銹病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會發生;稈銹病常發生于拔節期及穗期;白粉病、麥蜘蛛常發生于生長期及孕穗期;小麥散黑穗病、小麥赤霉病、蚜蟲、小麥吸漿蟲以小麥穗期為重(表1)。
2 主要病蟲害防治用藥現狀
綜合2022年11月份—2023年6月份對128個農民合作社及種植農戶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用藥情況調查,共涉及70多種農藥,用藥調查按殺蟲殺螨劑和殺菌劑分類,以出苗至收獲結束施用某種農藥的種植戶數占128戶的比率(以下簡稱使用率)作為統計指標[2],農藥登記情況以中國農藥信息網查證為據,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2.1 殺蟲殺螨劑使用及登記情況
小麥生產過程中殺蟲殺螨劑使用率最高的為吡蟲啉,使用率達41%,使用率在20%~40%的藥劑有
10種,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胺、阿維菌素、噻蟲嗪、啶蟲脒、聯苯·甲維鹽、聯苯·噻蟲啉、聯苯菊酯、辛硫磷、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使用率在10%~20%的藥劑有2種,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阿維·蘇云菌、阿維·噠螨靈。這13種殺蟲殺螨劑有9種已在小麥上登記,占比69.23%,分別是吡蟲啉、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胺、辛硫磷、聯苯·噻蟲啉、啶蟲脒、噻蟲嗪(表2)。
2.2 殺菌劑使用及登記情況
小麥生產過程中殺菌劑使用率最高的為三唑酮,使用率達52%,使用率在30%~45%的藥劑有4種,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多菌靈、己唑醇、百菌清、福美雙。使用率在10%~29%的藥劑有7種,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苯醚甲環唑、丙環·嘧菌酯、苯甲·丙環唑、肟菌·戊唑醇、甲基硫菌靈、代森錳鋅、丙硫菌唑。12種農藥中8種在小麥上已獲得登記,占比66.7%,分別是多菌靈、三唑酮、苯醚甲環唑、肟菌·戊唑醇、丙硫菌唑、百菌清、福美雙、己唑醇(表3)。
2.3 生物農藥使用情況
經調查,隨著綠色農業的發展,生物農藥使用率逐年提高,蘇云金桿菌、枯芽孢桿菌、苦參堿、甘藍夜蛾核型多角病毒、木霉素等生物農藥也有使用。
2.4? 農戶用藥習慣調查
小麥播種時使用精甲·咯菌腈、苯醚·咯·噻蟲等拌種藥劑防治土傳病蟲害。在11月底—次年4月份小麥抽穗揚花期,農戶普遍噴施1~2次同種農藥防治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白粉病、蚜蟲、麥蜘蛛、吸漿蟲等病蟲害。3月底—5月份小麥穗期病蟲害加重,用藥次數明顯增多,農戶忽視農藥間隔期,常出現不同類別、不同品種、不同劑型農藥同時使用情況。
3 病蟲害防治及安全監管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
3.1 超登記范圍使用農藥
小麥生產過程中不規范使用農藥主要表現為超范圍、超劑量、超次數及忽視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生態環境污染風險等。根據調查,使用率>15%的25種農藥,有17種在小麥上獲得登記許可,超范圍使用農藥占比32%;特別是在小麥田間環境適合病蟲害發生時,農戶往往忽略農藥標簽所示最大劑量、最多次數、混配注意事項等規定用藥。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流通部分農藥登記范圍未覆蓋到小麥,農戶用藥時超范圍選用登記在其他作物上防治同類病蟲害或者具有廣譜性農藥防治[3]。
3.2 多種農藥不科學、不合理混施
根據小麥種植習慣,農戶每年在同一地塊種植小麥,病菌在小麥和禾本科雜草上越冬,開春后直接侵害小麥,或者通過氣流傳播病菌,使該地區小麥發病以后,病菌在病麥上不斷繁殖,多次侵害小麥,使得同一地塊種植,病原基數逐年增大。當小麥病蟲害發生嚴重時,農戶為快速獲得防治效果,往往根據自身傳統經驗,隨意混配不同藥劑,造成多種作用機理相同的農藥大量浪費,威脅小麥安全生產,同時造成防治過度和環境污染,長此以往,導致病蟲害耐藥性上升,防治難度增加。
4 管理意見及安全監管
4.1 做好農藥合理使用技術指導與培訓,優化防治藥物配方提高科學用藥水平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加大對《農藥管理條例》《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4285)、《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8321)、《禁限用農藥名錄》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農戶安全合理用藥意識。加強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的監測預警,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優化配方,明確防治重點,科學配伍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等物資,選用三證齊全、質量合格的對路藥劑,優選礦物源和生物源農藥,結合化學農藥,做到打準時期、用足藥量、科學混配、交替用藥,規范使用,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浪費,將有限的資金首先保證主要病蟲害防治,并注意保護蜜蜂等非靶標生物。年際之間應輪換采購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杜絕使用持效期過長的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在小麥收獲15 d前應停止使用化學農藥。推廣使用低容量多噴頭施藥器械或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噴霧防治。
4.2 強化小麥安全生產
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有針對性確定農藥、肥料種類及其比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短信、技術培訓以及明白紙等多種形式,讓基層干部、農民群眾、社會化服務人員了解掌握“一噴三防”重點、噴施藥肥品種和功效、噴施關鍵時期等技術要領。指導重點發生區域,以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為主體,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補充,組建培育應急防治隊伍,配備高效施藥器械和安全防護用品,加大統防統治、聯防聯控,提高防控效果。在小麥抽穗期至灌漿期防控關鍵階段,開展小麥主要病蟲害技術培訓,重點培訓基層農技干部、合作社負責人、種植大戶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結合不同氣候條件,小麥長勢,明確防控重點對象、關鍵區域和最佳防控時間。
4.3 加強小麥生產用藥綜合管理,提升質量追溯水平
農業監管部門檢打聯動,圍繞農藥質量和安全使用,以各類信息化追溯平臺為支撐,以農藥經營和使用環節安全風險管控為抓手,兩頭發力,定期監管。對農藥經營點定期檢查其資質的有效性、農藥貨源渠道的正規性、溯源臺賬的完整性,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藥;對農藥使用的小麥生產主體,重點監管農藥采購正規性,農藥使用規范性,普及農藥科學知識、農藥管理法律法規知識,提高使用者安全、科學、合理用藥水平,加大對超范圍、超劑量使用及不執行安全間隔期的處罰力度。兩頭監管并進,提高生產和經營者自覺遵法守法意識,確保小麥生產質量安全,助推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5 結語
通過調查七星關區小麥種植鄉鎮及街道常見病蟲害發生及用藥情況,發現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為了確保小麥安全生產,需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小麥生產中后期開展小麥“一噴三防”技術,減少化學農藥過度使用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在監管上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加大假冒偽劣農藥打擊力度。強化科學合理用藥培訓,建立綠色優質高效的生產標準體系,實施綠色防控技術規范,在確保小麥安全生產的同時減少化學農藥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在提高農戶經濟收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田間生物多樣性,恢復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玲,楊凱,陳凱,等.木霉菌對小麥白粉病防治效果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7):9-13.
[2] 李光博,曾士邁,李振岐.小麥病蟲草鼠害綜合治理[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0.
[3]張傳偉,于思勤,灣曉霞.小麥“一噴三防”技術推廣應用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23,43(5):84-87+94.